杨春福*
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保障的行动纲领
杨春福*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该《报告》蕴含着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保障的思想理论基础,蕴含着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的丰富内涵,为新时代人权保障路径制定了实施策略,提出了加强人权法治保障的重大课题。《报告》堪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保障的政治动员和行动纲领。
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 人权保障 法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报告》蕴含着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保障的思想理论基础、路径选择、制度设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保障的政治动员和行动纲领。
人权保障问题是一个国家法治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关涉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指向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法治化和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过程。“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国家法治化和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人权保障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由此,尊重和保障人权就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文件的政策性规定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中的一项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原则。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于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载《求是》2014年第1期。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应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2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党的十九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的重大任务,就是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3]参见栗战书:《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载《人民日报》2017年11月9日。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报告》清醒地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到全局性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要求。《报告》号召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1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权的内涵、保障的方式、保障的范围等也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也就意味着人权保障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围绕着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5]前引[4],习近平文,第 20 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八大方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6]前引[4],习近平文,第 19-20 页。这一思想也是新时代人权保障的理论思想基础。
在这一理论思想基础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人权保障的政治理论基础。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7]前引[4],习近平文,第 5 页。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8]前引[4],习近平文,第 21 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恰是新时代人权保障的主题思想和目标指向。
在这一理论思想基础中,全面依法治国理论是新时代人权保障的法治理论基础。在人权和法治的关系上,人权要以法治作为保障,法治要以人权为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9]前引[2],人民出版社书,第 4 页。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10]前引[4],习近平文,第 36-37 页。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确保人民群众各项权益得到保障。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其中蕴含着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的丰富内涵,并就人权保障的路径制定了实施策略。
生存权。在人权法学理论中,生存权被看成是首要的人权。通常认为,生存权作为一个法律上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生命不受非法的侵犯的权利,而且还指一个人要求社会创造条件以使其生命得以延续的权利。生存权是生命权和生命延续权的统一,包括生命健康权、安全权等。在生存权中,生命延续权是主要的,因为人首先要活下来,才可能有尊严地活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保障人民的生存权方面,中国大地上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减少一千三百九十一万人,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但从总量上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四千三百多万人。[11]韩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50页。十九大《报告》发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令,要求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2]前引[4],习近平文,第 46 页。这既是一个工作部署,也是一个执政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从而有力保证了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健康权是生存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人享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从小康向富裕过渡,人们更加追求生活质量,更加关注健康安全,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这必然带来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的全民健康需求。[13]李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58页。基于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这一命题,并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其战略的核心内容是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此,必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同时,在队伍建设、药品供应、宣传教育、中西医并重、发展健康产业、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4]前引[4],习近平文,第 48 页。健康权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十九大《报告》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予以了特别的关注,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安全权亦是生存权的一个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报告》中所作出的上述制度安排和行动纲领,是党和国家保障生存权的具体体现。
民主权利。[15]国际上有学者将之称为政治权利,指的是保障个人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这不仅要求国家避免某些行为,而且还要求国家采取某些积极步骤,它包括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以及选举权和平等参与公务的权利。参见[奥]曼弗雷德·诺瓦克:《民权公约评注: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上),毕小青、孙世彦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30页。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包括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选举权、立法权、监督权等。十九大《报告》对上述各项权利均提出了保障的具体路径。对于保障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报告》指出,其具体路径是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16]前引[4],习近平文,第 36 页。如何保障人民的选举权,《报告》提出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如何保障人民的立法权,《报告》则提出,第一,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第二,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第三,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对于如何保障人民的监督权,《报告》提出,一是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二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17]前引[4],习近平文,第 37 页。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权利还需要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来解决。《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要“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18]前引[4],习近平文,第 38 页。
就业权。在人权法理论中,就业权被称为是严格意义上的工作权,它是社会经济权利的核心权利。[19]参见葛明珍:《〈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及其实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5页。这一权利需要政府积极作为,采取具体行动予以保障。只有保障了就业权,才能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个社会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分配格局改变,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蔡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0页。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了保障这一权利,《报告》提出,一是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二是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四是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21]前引[4],习近平文,第 46 页。在收入分配格局上,运用法律和政策的手段,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社会保障权。社会保障权是现代社会中的一项基本人权。在现代社会,个人仅凭自身力量难以有效抵御现代社会的各种风险特别是生存风险,因此必须依靠由国家主导、社会协助的社会保障,国家是个人社会保障权的主要义务主体。《世界人权宣言》第22条规定:“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这种实现是通过国家努力和国际合作并依照各国的组织和资源情况。”[22]参见前引[19],葛明珍书,附录(一),第 180 页。我国《宪法》第14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从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出发,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项目日益完备,制度运行安全有序,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更多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3]尹蔚民:《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3页。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十九大《报告》确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即“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基本要求是“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国家在此承担的具体义务包括:第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第二,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第三,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第四,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第五,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4]前引[4],习近平文,第 47 页。等等。
适当生活水准权。按照《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规定,适当生活水准权主要包括获得适足食物的权利和获得住房的权利。在中国,吃和住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生活问题,也是党和国家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人民群众对吃得是否安全忧心忡忡,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深恶痛绝。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目的是让人民吃得放心,这就不仅保证了人民获得适足的食物,而且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国的住房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主张“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这一定位,要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特殊群体的权利。在人权法学上,我们通常所说的特殊群体主要包括妇女、老人、儿童、残疾人。对特殊群体权利的关注和保障,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权利在政策和法律上都有倾斜性保护的规定。国家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等。进入新时代,特殊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需求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十九大《报告》作了如下部署:其一,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其二,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其三,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此外,十九大还对军人军属这类主体的权益予以了特别的关注,《报告》提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制,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25]前引[4],习近平文,第 54 页。这一规定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环境权。在国际人权法中,作为新一代人权(第三代人权)的环境权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环境权既是“消极权利”,具有防御性功能,即免于国家的干预;又是“积极权利”,具有要求国家给付的功能,即国家的积极作为。我国重视环境问题,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环境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包括优美的环境、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蓝天白云。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其奋斗的目标,十九大《报告》专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部分,就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作出了具体部署。首先在发展理念上,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其次,在领导体制上,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再次,在环境治理体系上,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最后,在重点环节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26]前引[4],习近平文,第 50-52 页。这些措施的具体落实,必将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起到重要作用。
除上述各项人权外,十九大《报告》还涉及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教育权、文化权、和平权等相关人权。《报告》所作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总体布局实际上关乎各项人权的保障和实现,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无论是公民权利、政治权利,还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都需要以经济发展、政治昌明、社会文明为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的。
在本源意义上,人权意指人作为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它需要以法治为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27]前引[4],习近平文,第 37 页。。
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必须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实现这一总目标的唯一正确道路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道路的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即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2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9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29]前引[4],习近平文,第 4 页。
在新时代,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必须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在组织建设上,为了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法学的视野中,需要、利益只有通过法律的认可才能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才能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因此,加强地方立法和国家立法,是人权保障的必经步骤,也是人权法治保障的逻辑起点。根据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做好立改废释的工作。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所立之法所欲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产生、发展和运行的客观规律,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贯穿于立法全过程,确保所立之法遵法理、合事理、通情理。[30]汪永清:《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2页。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所立之法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体现人民的需求,因此,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31]前引[28],习近平文,第 52-54 页。依法立法的关键在于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立法。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制定出良好的法律,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通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3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2月23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7页。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必须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法治原则,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落实“法不禁止即可为”的法治原则,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加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保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推进行政程序法治化建设,加大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加强说理执法、文明执法,杜绝粗暴执法、选择性执法。不断完善纠错问责机制。深入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上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司法质量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但是,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主要包括:第一,进一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深化法官检察官员额管理,统筹推进内设机构改革和新型办案团队建设,加快构建司法管理监督新体制,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努力让司法更公正;第二,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办案效率,努力让司法更高效;第三,落实干预、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追责制度,维护司法裁判的终局性,增强司法判决的执行力,加强对司法人员履职的保护,努力让司法更权威。[33]参见前引[30],汪永清文,第 283 页。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加大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普法活动,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得到增强。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34]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载《求是》2015年第1期。进入新时代,按照十九大的部署,要深入开展全民普法工作,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推动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这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人权保障的内涵、范围、方式也越来越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挑战性,共产党人如何履行自己的庄严承诺,不断厚植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是摆在执政党和每个共产党员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每位学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s reviewed and approved the report entitled Secure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Strive for the Great Suc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which was deliver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on half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Embody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thought on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and the rich contents of these rights, the report has devised a strategy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e new era and formulated the major issue of how to enhance the legal protection for human rights. The repor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program of ac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n a new era.
new era; report to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development of rule of law
*河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完善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研究》(14FXA003)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的写作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7B02514和2017B31414)的资助。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深入总结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阐释了发展战略思构、描绘了法治理想图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对十九大报告的解读构成了新时代推动法治实践和法学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论题。本期特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法学解读”为主题组稿,以飨读者。
[学科编辑:丰 霏 责任编辑: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