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吉林省通榆县八面乡畜牧兽医站,吉林 通榆 137200)
高热症状疫病在牛养殖中的鉴别和防治探析
张伟
(吉林省通榆县八面乡畜牧兽医站,吉林 通榆 137200)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牛养殖传染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牛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牛养殖中的高热症状疫病是较为常见的传染病,文章通过分析该疫病的鉴别方式,旨在探究预防高热症状疫病的主要措施,以促进我国牛养殖业的稳定发展,有效的预防牛养殖中的疫病。作为牛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疫病,高热症状疾病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养殖业的稳定发展,研究表明,常见的病毒及蓝舌病细菌是引发牛高热症状疫病的主要因素。由于高热症状疫病具有致死率高、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严重影响着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牛群发病后,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的蔓延,如何有效的鉴别高热症状疫病,并进行科学的预防与治疗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
研究表明,引发牛群高热症状疫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蓝舌病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为常见的两种致病因素。由于蓝舌病病毒引起的牛蓝舌病是一种典型的高热症状疫病,其临床中的发病率致死率可高达90%,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但其发病率较低。牛病毒性腹泻的致死率也较高,其发病率同样较低。牛感染病毒后,会引起超过40℃的高温,这种状况将持续约一周的时间,牛群伴有严重的腹泻症状。
通常在临床治疗中,牛发生高热症状疫病后的主要症状如下:感染病菌的牛会出现突然发热的症状,其温度>40℃并持续约1周高温不退,多数牛伴有严重的呼吸道发炎症状。在牛高热疾病的确诊中,为保证准确性,应注意测量牛体温的方式,应在每天的8:00~9:00、16:00~17:00各测一次牛的体温。应依据牛的实际情况确定牛温度的上限。一般正常牛犊的温度为38.5~39.5℃,青年牛的温度为38~39.5℃。而成年牛的温度为38~39℃。同时,感染疫病后牛体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及体力下降等症状,其运动量较小,严重的牛体会出现运动失调及肌肉震颤等症状。
牛群养殖中,牛蓝舌病引起的高热症状疫病的治疗中,应采用抗生素药物及磺胺类药物进行及时的治疗,采用消毒液对患病牛体的空腔及牛蹄进行仔细的清洗。牛蓝舌病的致死率难以确定,养殖人员应加强日常的防止措施,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科学的配置牛群的饲料配比,同时,饲养人员应加强日常牛舍环境的消毒工作。如果发现牛群中有牛体感染牛蓝舌病,应立刻将其宰杀,管理人员在养殖过程中应加强相关的检疫措施,通过强化检疫流程管理,降低牛群感染疫病的几率。
在牛群的养殖过程中发生牛病毒性腹泻感染时应采用抗生素类药物及磺胺类药物进行有效的治疗预防牛疾病并发的速度。饲养人员也可利用补液疗法及收敛剂,极快病牛的恢复。牛病毒性腹泻的治疗中还没有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饲养人员发现病牛后,应及时的将其隔离,减少其他牛感染的几率。牛病毒性腹泻引起的高热症状疫病治疗中,常通过加强牛养殖的饲养管理措施来进行有效的预防,饲养人员应强化牛群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牛群的免疫力。
饲养人员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牛流行热病后,应及时的进行牛场的全面消毒,饲养人员应遵循解热、防感染的治疗原则,可在牛群的饲料中加入适量的菌毒康粉与阿莫西林。部分病情严重的牛,饲养人员应通过注射双路芬酸钠肌肉配以克林霉素和呋喃苯胺酸静滴的方式,进行及时的治疗。在牛群的预防管理中,管理人员应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的管理,避免蚊虫叮咬造成的病毒感染,环境管理是有效的预防牛流行热病造成的高热症状疫病的重要措施。饲养人员要加强牛群的疫苗接种管理,应在接种后的1个月内进行二次接种,及时的预防病毒感染造成的高热症状疫病蔓延。血清注射在该类疾病的预防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提高牛的抵抗力,进而降低牛群的发病率及感染率。
研究表明,牛养殖中的高热症状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高热症状疫病的治疗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专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发病率不高但致死率较高,养殖人员在牛群的饲养中应加强卫生管理及饲料管理,及时的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定期进行牛场的消毒管理发现感染病毒的牛时,应加强管理,对高热症状疫病的牛体应进行及时的隔离,避免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做好相关的隔离预防工作。
S823
B
1001-0084(2017)10-0056-01
2017-09-25
张伟(1980-)男,吉林通榆人,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