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龙
(襄汾县林业局,山西 襄汾 041500)
襄汾县枣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应用试验
李俊龙
(襄汾县林业局,山西 襄汾 041500)
介绍了枣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监测技术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探索出枣桃小食心虫在襄汾县的发生危害规律以及最佳防治时间,可以有效指导枣农在生产实践中适时防治。
襄汾县;枣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
山西十大名枣之一的官滩枣,因原产襄汾县官滩村而得名,具有8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官滩枣干鲜兼用,营养丰富,驰名中外,为清代皇室贡品。襄汾县总土地面积1 026.70km2,耕地面积65 333.3hm2,现有各类枣树面积3 866.70hm2,其中大枣树面积2 066.70hm2,新栽植(3年-5年)面积1 800hm2,年产鲜枣1 200万kg,枣区人均年纯收入4 100元,是枣农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等各种原因影响,桃小食心虫泛滥危害并有扩大趋势,虫果率平均在18%左右,降低了枣果产量和质量。加之枣农不了解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更不能及时防治,严重降低了枣农的经济收入,挫伤了农民栽枣树、管枣树的积极性,制约了红枣产业的壮大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切实为枣农提供服务,掌握桃小食心虫发生危害规律,2013年以来,笔者采用性信息素监测技术,在新城镇邓曲村、官滩村以及汾城镇南高胰村设立3个监测试验点。经过3年的监测分析,系统掌握了枣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危害规律及最佳防治时间,及时向枣农发布虫情信息,指导枣农适时防治,最大限度降低了枣农的损失,保证了枣农的经济收入,有效推动了全县红枣产业的壮大发展。
1.1 中文名称
桃小食心虫,别名桃蛀果蛾。
1.2 特征
1.2.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7.0mm~8.0mm,翅展16mm~ 18mm;雄蛾体长5.0mm~6mm,翅展13mm~15mm,体色灰白色或浅灰褐色。前翅缘毛灰褐色,后翅缘毛浅灰色,翅面灰色。卵淡红色,渐变为深红色,椭圆形或桶形。幼龄期幼虫黄白色或白色,老熟时体长12mm~16mm,体色桃红色,腹面较淡。蛹,黄白色至黄褐色,羽化前为灰褐色,体长6.50mm~8.60mm。茧,分为两种茧,冬茧为扁圆形,长5.0mm~6.0mm,宽2.0mm~3.0mm,质地十分紧密;夏茧为纺锤形,蛹化茧长12mm~14mm,宽3.20mm~5.20mm,质地疏松。
1.2.2 生物学习性
通过3年的连续监测观察,该虫在襄汾县每年发生2代。管理精细的枣园内发生较轻,虫果率为5.0%左右;管理粗放的枣园内发生比较严重,虫果率为36%左右。幼虫越冬形式有两种,老熟幼虫以“越冬茧”,在3.0cm~13cm深的土壤中越冬;未出果的老熟幼虫在枣果内越冬。第二年5月上旬至6月上、中旬,破茧出土,持续时间约为40d~50d。幼虫出土后,以“化蛹茧”在枣树树干基部土块下、杂草根旁或其他隐蔽处所化蛹。蛹期12d左右,越冬幼虫出土、化蛹、羽化至成虫需时约11d~20d,在5月下旬-6月上旬发生,6月5日-11日为发生盛期,到6月下旬结束。第二代成虫在8月中、下旬-9月上旬发生,9月4日-10日为发生盛期,且成虫发生量比较大,为防治重点时期。成虫主要在下午6:00以后羽化,多集中在傍晚7:00~9:00,成虫飞翔力弱,白天主要在枣树枝条、叶片的背面和杂草中隐蔽静伏,无趋光性和趋化性。傍晚后开始活动,夜深最活跃,有很强的趋异性,交配时间集中在晚上11:00至凌晨4:00。在枣树叶片背面、枣果梗凹处或伤痕处产卵,卵期7.0d~9.0d。幼虫孵化后,在接近枣果顶部和中部蛀入果内危害,6月上旬始见被害果,6月中旬明显增多,7月初为第一代危害盛期,9月中旬为第二代危害盛期。
2.1 诱芯主要成分
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
2.2 性信息素载体
人工合成天然橡胶塞。
2.3 作用机理
依据桃小食心虫雌成虫“发情时”释放的性信息素,引诱雄成虫顺着雌成虫发出的性信息素与雌成虫进行交配、产卵、延续后代的自然界原理,采用天然橡胶为载体制作成性信息素诱芯,代替桃小食心虫雌成虫,引诱雄成虫进行“交配”,捕杀引诱前来的雄成虫,减少雄成虫数量和雌成虫交配产卵机会,达到减少幼虫数量、降低枣果被危害之目的。
2.4 使用方法
在枣园内,成虫羽化扬飞前,每隔30m~50m(监测)或13m~15m(防治)悬挂一套,悬挂于离地面1.20m~1.50m高的树冠阴面处。用于防治时,平地枣园每667m2(即1亩)悬挂3套~5套,坡地枣园每667m2悬挂6套~9套,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3.1 监测时间
枣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期约在每年5月-9月。
3.2 材料
三角形诱捕器,诱芯,粘虫板,细铁丝等。
4.1 监测地点
新城镇邓曲村、官滩村,汾城镇南高胰村。
4.2 监测面积
监测面积共2.0hm2,其中新城镇邓曲村0.67hm2、官滩村0.67hm2,汾城镇南高胰村0.67hm2。
依不同地形枣园形状,总共悬挂诱捕器135套,其中新城镇邓曲村每667m2平均悬挂4套;新城镇官滩村,每667m2平均悬挂5套;汾城镇南高胰村,每667m2平均悬挂4.50套。诱捕器悬挂于离地面1.20m~1.5mm高的枣树树冠的阴面处,诱芯用细铁丝固定,悬挂于三角形诱捕器内部中央,离底部粘虫板1.0cm~2.0cm,30d更换1次。成虫羽化前(5月中旬)3.0d~5.0d将诱捕器挂出,每3.0d调查纪录1次,并清空诱捕到的雄成虫。
6.1 监测纪录
5月18日起开始悬挂诱捕器,并把诱捕器依次编号,监测人员每天调查1次,纪录时间、土壤温度和湿度。5月25日发现第1头成虫,以后每3.0d在上午10:00-11:00观察1次,清点诱捕到的成虫数量,并依次记录。6月8日最多诱捕到成虫16头,6月23日之后再也没有诱捕到。第二次从8月11日开始悬挂诱捕器,8月20日发现第1头成虫,以后每3.0d观察1次。9月7日最多诱捕到成虫53头,最少诱捕到19头,9月22日之后没有诱捕到。诱芯使用30d更换1次,当粘虫板粘到成虫量大时,要更换新的。
6.2 试验分析
经过对监测纪录数据统计分析,枣桃小食心虫在襄汾县每年发生2代,分别为5月中下旬-6月下旬,8月中下旬-9月下旬。成虫出现高峰期在6月上旬和9月上旬,9月发生更为严重,属于重点防治时期。
6.3 对比分析
秋季果实采摘以后,笔者对性诱试验的枣园与未性诱实验的枣园进行比较。各选取同龄树10株,各采收1 000个枣果,检查虫果率。进行性诱实验的虫果率为3.0%,未进行的虫果为21%,差异显著。
通过枣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襄汾县枣园试验并推广应用,得出枣桃小食心虫在襄汾县每年发生2代,成虫发生日期为5月中下旬-6月下旬、8月中下旬-9月下旬。这两个时期是悬挂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或树冠喷药防治该虫的最佳时期。
[1]萧刚柔主编.中国森林昆虫(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7.
[2]师光禄,郑王义,党泽普,李连昌主编.果树害虫[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10.
S665.1
C
1005-4707(2017)02-042-02
10.3969/j.issn.1005-4707.2017.02.020
李俊龙(1974-),男,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毕业,现任襄汾县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工程师。
2017-02-10;
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