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皮肤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2017-04-05 06:05邹本革于蕾妍于忠娜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山东莱阳2652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7年12期
关键词:真菌病孢子菌丝

邹本革 于蕾妍 张 伟 于忠娜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山东 莱阳 265200)

刘宴博 李 圣 刘永豪 (山东省莱阳市畜牧兽医局)

奶牛皮肤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邹本革 于蕾妍 张 伟 于忠娜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山东 莱阳 265200)

刘宴博 李 圣 刘永豪 (山东省莱阳市畜牧兽医局)

奶牛皮肤真菌病,是指奶牛皮肤癣菌感染动物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并引起相互传染[1]。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可存在于正常牛的体表或体内,形成共生平衡,不引起发病。在兽医临床上,根据真菌侵害部位的深、浅,通常将真菌病分为皮肤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而皮肤浅部真菌感染在临床上比深部感染更常见,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旦感染,用药疗程往往较长。某些真菌感染皮肤后易引起家畜皮肤瘙痒,有时因剧烈的瘙痒感导致皮肤损伤进而继发其它感染,甚至可引发败血症,预后不良。

奶牛感染真菌病在兽医临床上主要常见于犊牛,可能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也可见于成年牛,因真菌毒素和变应原而影响皮肤角化层,导致渗出、结痂、和脱毛[2]。对奶牛养殖危害较严重的皮肤真菌,常见的主要为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疣状毛癣菌等。在从奶牛皮肤真菌病分离的致病真菌中,主要为犬小孢子菌,约占70.0%,其次是石膏样小孢菌,约占20.0%,再次是须毛癣菌约10.0%左右[3]。致病菌在环境中可存活2~3年,一旦感染很难净化,因此有过皮肤真菌病发病史的牧场,往往每年都会有小规模的流行,这就对奶源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皮肤真菌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极易通过媒介传染给人。在一份相关调查报告中,调查了100名在牛场工作的职工,其中与病牛直接接触的38人中有30人患病,另有8人后继患病,而没接触患皮肤真菌病奶牛的员工未表现出明显的患病迹象[4]。

1 病原菌

1.1 犬小孢子菌 属毛外型,小孢子呈圆形,密集成群围绕于毛干,皮屑内可见少量菌丝,菌丝有隔。犬小孢子菌是皮肤癣菌小孢子菌属成员,其在SDA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态呈淡黄色和白色绒毛状,随培养时间延长产大量菌丝呈羊毛状,中央趋向于粉末化[5]。机体遭受该菌感染后,皮肤被毛呈圆形癣斑,患区被毛完全脱落或部分残留。当犬小孢子菌侵犯被毛及深层的毛囊时,会引起机体皮肤显著的化脓性炎症。感染严重时,局灶性脱毛可融合成片状,造成皮肤大片脱毛、红斑或有痂皮的形成。相关研究报道,动物感染犬小孢子菌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与其胞外酶活性有关,其中角蛋白酶的活性高低与该菌致病力强度呈正相关[6]。

1.2 石膏样毛癣菌 为发外型,亲动物性表皮癣菌,最常见的致病菌有粉末型和绒毛型。此种类型真菌对易感动物的感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如动物易感粉末型,人类易感绒毛型。在显微镜下观察经处理过的病牛皮肤表层皮屑,可见明显的分隔菌丝或关节菌丝,在毛干外有排列较为整齐的成串的孢子。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绒毛型起初为乳白色菌丝,随后菌落部分变为粉末样,色微黄,中央少许褶皱,菌落边缘不整齐,背面淡黄色或棕黄色;粉末型表观如同粉末样,表面平滑,有少数菌丝,生长快,奶黄色,背面棕黄或棕红色[7]。

1.3 疣状毛癣菌 为发外型,是亲动物性皮肤癣菌类,牛、马属动物易被该菌感染,人可因接触被感染动物而传染,感染后炎症表现较其它种类明显。疣状毛癣菌在皮屑和毛外有大量的孢子,并列成串,在皮屑内还常见关节菌丝。在葡萄糖蛋白琼脂培养基上,菌丝分隔,粗细不等,部分菌丝呈鹿角状,厚壁孢子呈串状。由于该菌生长较慢,且低温保存易死亡,在初次分离时,培养基应加适量青、链霉素,并置于37℃且湿润环境下培养。Papini R等[8]对意大利中部20个农场进行皮肤真菌病的调查发现,皮肤癣菌感染率竟达100%,可从87.7%的牛只身上分离出疣状毛癣菌,可见该菌为皮肤常在菌。在我国西部新疆地区,疣状毛癣菌也广泛存在,在采集的头癣病料中,疣状毛癣菌的分离率32.8%,位居第2位,比上世纪90年代初的调查(分离率为0.15%)明显增高[9]。

[1] 宋丽娟, 李晓明, 孙继才. 奶牛常见传染病的防治[J]. 吉林农业,2012, 12: 188.

[2] 金洪峰. 牛结核病的治疗措施[J]. 草食动物, 2017, 03: 58.

[3] 刘春生. 浅析牛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J]. 草食动物, 2017, 04:64.

[4] 张在华, 张卉, 孔祥立.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现状及防控策略[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 33(3): 119.

[5] 徐红. 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J]. 兽医临诊, 2017, 1-2: 105.

[6] 李世宏, 孔晓军, 刘希望等. 奶牛三大常见疾病的防治体会[J]. 疾病预防, 2017, 185: 58-60.

[7] 闻联国. 奶牛腐蹄病的防治[J]. 山东畜牧兽医, 2017, 05: 75.

2 流行特点

(1)皮肤真菌病的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且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肥沃、潮湿的土地为致病菌提供了良好的栖身之地,因此,被污染的土壤是构成传播的重要因素。(2)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犊牛比成年牛更易感染皮肤真菌病,1岁犊牛发病率为45.0%左右,1~2岁牛为2.0%,成年牛为0.94%[7]。秋、冬季节比夏季多发。本病的传播方式主要为接触传播,其中直接与患病牛接触最易传染皮肤真菌病,与被污染的垫料、牛栏、饲养工具、医疗器械等间接接触也可引起本病在牛群中的传播。由于牛舍狭小、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管理不当、圈舍卫生差、营养不良、微量元素不足或缺乏等造成机体体况差、免疫屏障受到影响,打破牛体微环境平衡,致使致病真菌感染牛只。

3 发病症状

致病真菌可通过牛皮肤的附属结构毛囊孔侵入体内,可在皮肤内大量增殖,随病情发展被致病菌侵蚀的被毛开始脱落。病灶可发生在体表的任何部位,在临床上病变部位多在牛头部,尤其是眼眶的周围、口角、面部、颈部等部位,重度感染可病及全身。主要的临床特征为脱毛、瘙痒和痂皮脱落。病初被毛脱落区域如硬币大小,可在感染区零散分布,有时仅保留部分残毛。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地呈现同心圆状向外扩散或相互融合成不规则病灶,被真菌侵蚀区,被毛杂乱、稀疏,皮肤粗糙增厚,被覆物呈灰色或灰褐色[10]。发病前期患牛瘙痒感不明显,随病情发展逐渐出现瘙痒症状,可在栏杆、墙壁上找到蹭痕。当痂皮剥落后,病灶呈现湿润、溃疡样糜烂面,并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秃毛斑。大多数患有皮肤真菌病的牛表现不安、瘙痒等行为,但如不继发其他感染,一般不足以引起动物死亡。

4 诊断方法

此病课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再进行实验室确诊。

4.1 伍氏灯检查法(又称滤过性紫外线检查) 用伍氏灯在暗室照射病变区、脱毛或皮屑出现绿黄色荧光反应,可确定病变区域有犬小孢子菌感染。此方法是早期检测方法之一,操作简便快速,但此方法不够准确。

4.2 显微镜检查 将浅部感染真菌的病变标本置玻片上,滴加10KOH,覆盖玻片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碱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皮屑中有菌丝、毛发内部或外部有成串孢子,即可初步诊断为真菌感染。该方法的缺点是不易确定菌种。

4.3 分离培养 将采集的病料直接接种至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观察,数天后可观察培养基内的菌落形态从而进行确诊。该方法是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同的奶牛皮肤真菌病确诊依据,已广泛应用于该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4.4 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应用免疫学方法诊断兔皮肤真菌病的报道较少,但由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操作简便且易于掌握,适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断。因此,该方法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PCR技术具有敏感性高,结果稳定可靠等特点,但其技术要求较和成本较高,在临床检测推广较困难。

5 防治

5.1 治疗 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是的碘化钾、灰黄霉素、克霉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脂质体等。

5.2 预防 加强检疫,避免从患有真菌病的牛场引种;定期检查,发现可疑患牛,应立即隔离治疗或淘汰;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清洁卫生。消毒液和消毒方法应不断更新,轮换使用;由于本病是人畜共患病,饲养员应注意个人防护,防止感染真菌皮肤病。

参考文献

[1] 崔鹏博. 奶牛皮肤真菌病病原分离及抗真菌药物的筛选[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08.

[2] (美)威廉·C.雷布汉(William C. Rebhun)著; 赵德明, 沈建忠主译.奶牛疾病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9. 04: 311-312.

[3] Bagcigil AF, Ikiz S, Ozgur NY, et al. Recovery of dermatophytesin pet grooming tools from veterinary clincs and pet grooming salons[J]. Small Snim Pract 2010, 51(1):39-42.

[4] 普雄明, 伊利夏提, 郭松森等. 奶牛场爆发人畜共患疣状毛癣菌感染的报告[J]. 中化皮肤科杂志. 2006. 39(8): 476-477.

[5] 徐宇, 杨国玲. 犬小孢子菌的致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6, 01: 62-64.

[6] Deng Z, Ribas JL, Gibson DW, et al. Infections caused by Penicillium mameffei infenction in Southeast Asia[J]. Rev infect Dis, 1998, 10(3):640-652.

[7] 王春璈. 奶牛疾病防控治疗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9.

[8] Papini R, Nardoni S, Fanelli A, et al. High infection rate of Trichophyton verrucosum in calves from central Italy[J]. Zoonoses Public Health, 2009, 56(2): 59-64.

[9] 邓淑文, 李若瑜, 惠艳等. 新疆喀什地区头癣分离菌株的鉴定及RAPD分型研究[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5, 38: 173-174.

[10] 白爱梅, 闫占平. 奶牛皮肤真菌病的防治[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 05: 181.

S858.23

A

1007-1733(2017)12-0094-02

2017-09-05)

2017-08-31)

猜你喜欢
真菌病孢子菌丝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甘露醇对低温下草菇菌丝的保护效应研究
新型抗菌肽菌丝霉素纯化工艺研究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甲真菌病激光治疗新进展
鸭鹅常见真菌病的防治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