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护理沿革对人力资源发展的启示

2017-04-05 00:51曾铁英
护理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护理学人力资源护士

王 颖,曾铁英

中国现代护理沿革对人力资源发展的启示

王 颖,曾铁英

回顾我国现代护理专业的发展历程,总结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提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护理人力资源发展的方向,强调应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创建磁性文化氛围、构建多层次培养模式、规范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等方面工作。

现代护理;发展;人力资源;护理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1860年,弗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在英国伦敦开办了全世界第一所护士学校,规范的护士职业和研究领域从此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护理开始传入我国,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开始起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对护理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是保持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做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已成为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1 中国护理发展历程

1.1 现代护理的传入(18世纪后期至1919年) 中国护理的发展起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第一位在中国开办护理教育的是美国护士麦克奇尼(E.Mckechnie),在上海创建首家妇孺医院并开办护士训练班,从此开始了中国护理教育。随后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E.H.Johnson)在福州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但当时学校设备简陋,教学设施缺乏,无专职教师和统一的教材、教学标准。1909年创建成立全国性护理机构,也是中华护理学会的前身。

1.2 中国护理的成长期(1920年—1948年) 1920年,护士会创刊《护士季报》。同年,中国协和医学院建

立了协和高等护士专科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所具有本科水平的护理学院。1922年加入国际护士会,成为国际护士会第一个会员国,1928年第九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上,伍哲英担任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士会)会长,这是中国护士首次执政并管理自己的护理队伍。1934年,“国民教育部”成立“中央护士教育委员会”,将护理教育定为高级护理职业教育。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护士章程,要求全国护士学校统一注册,并进行护士登记工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广大护理人员出色地完成了各种战伤救护工作,并建立了较正规的护理制度和护理常规。

1.3 中国护理的起伏期(1949年—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护理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了更快更好地培养护理人才,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将护理教育列为中等专业教育。1952年全面取消了高等护理教育后,导致护理教师、护理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匮乏,加之1966年—1976年,护理教育备受摧残,严重阻碍了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1.4 中国护理的发展期(1979年—2003年) 1979年,原卫生部颁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和晋升条例(试行)》,明确了护士的技术职称级别,使护理专业具有完善的护士晋升考试制度。1982年,原卫生部下发的《医院工作制度》中,明确指出应根据病人病情划分护理级别,使护理服务内容更加规范和合理。1983年,教育部与原卫生部联合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高等医学院中增设护理专业及专修科,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获批护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获护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原卫生部继续教育委员会护理学组成立,我国的护理学继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规范化管理。

1.5 中国护理的壮大期(2004年以后) 2004年,护理中职、高职高专、护理本科、护理硕士和护理博士开始了全面的招生。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出台15年后,国务院于2008年又颁布了《护士条例》,从立法层面上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明确护士的权利,规范护理行为,促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2011年公布实施的“十一五”和“十二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护理工作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2010年以来,相继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护士岗位管理试点工作和“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临床护理专业也纳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评审。2011年护理学荣升国家一级学科,2013年中华护理学会重新加入国际护士会。

2 中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

2.1 人力资源总数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护理水平要求的提高,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护士队伍数量增长迅速,护士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逐步建设成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专业队伍。图1、图2显示[2],新中国成立后护士队伍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是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从2010年开始注册护士人数超过200万人,2013年首次医护比到达1∶1,2014年该比例达到1∶1.04,医护比例倒置得到扭转。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注册护士3 004 144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20人。

图1 新中国成立后历年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人数

图2 新中国成立后历年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人数

2.2 人力资源结构

2.2.1 年龄结构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信息统计中心2014年数据显示[3],25岁~44岁的注册护士占83.3%,其中25岁以下的护士比例为15.8%,25岁~34岁占44.4%,35岁~44岁占23.1%,45岁及以上占16.6%。与2010年比较,35岁以上的注册护士占比下降了6.7%。护士队伍整体年龄结构更为年轻。

2.2.2 学历结构 随着护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也不断优化。据统计[3],截至2014年,我国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59.9%,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2.6%。与2010年相比,专科及本科学历的注册护士占比分别提高了5%和4.4%,但研究生比例并无明显提升,仍维持在0.1%左右。

2.2.3 职称结构 2014年与2010年相比,由于注册护士年轻化趋势的影响,待聘和初级职称占比增加。截至2014年底[2],全国注册护士初级职称(护师)及以下占79.4%,比2010年上升了5.5%,其中士级占46.0%,待聘占7.6%;中级职称(主管护师)占18.6%,比2010年下降了5.8%;高级职称占比则无明显变化,占注册护士总数的2.0%,其中副主任护师为1.9%,主任护师为0.1%。护理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严重不足,护理队伍整体素质虽得到提高,但与国外比较我国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略低[4]。2.2.4 性别结构 在2014年,我国男性注册护士较2010年上升了0.2%,占1.9%;女性注册护士占98.1%,护理队伍中的女性仍占绝对优势。

2.3 人力资源分布

2.3.1 地区与城乡分布 自2005年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注册护士数逐年增长,但城市注册护士增长速度高于农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呈现明显的地区及城乡差异。2014年,各地区城市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均远多于农村;各地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大到小依次是东部、西部和中部(2.37人,2.12人,2.06人)。其中,中部农村地区的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最低,仅为1.18人。2.3.2 医疗机构分布 2014年在医院工作的注册护士达222.2万人,占73.97%;在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部、诊所/医务室等)工作的注册护士达60.39万人,占20.11%;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工作的注册护士占5.92%[2]。2.3.3 医护比 截至2014年,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89.2万人,注册护士数为300.4万人。全国医护比达到1∶1.04,医院医护比达到1∶1.40,其中,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54,二级医院达到1∶1.38[2]。

3 人力资源发展展望

3.1 增加人力资源总量 “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是历史上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已经突破300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已经达到2.20人,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04,均超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11年—2015年)》的要求[2]。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护理工作内涵不断扩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护士总量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人民健康保健的需求[5],尤其是西部地区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及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严重匮乏。未来一段时间,还需进一步加大护理人力资源的投入。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卫人发〔2011〕15号)[6]中提出,至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护士数应为3.14人,护士总数将达到450万人。用近14年数据预测注册护士数,可得预测模型Y=12 377X2-73 815X+1E+06,R2=0.999。以此模型推测,到2020年,注册护士数将超过490万人(见图3)。

图3 全国注册护士数量预测图

3.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社区、家庭将成为21世纪护理人员的重要工作场所,老年人、慢性病人、妇女和儿童将是护理服务的重点人群[7]。从宏观层面,国家应对护理人力资源发展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压缩公立医院超出规模标准的床位,将护理人员逐步分流至基层、养老、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通过政策、教育、培训等途径推动护理资源的合理分配,真正做到“强基层”。此外,通过延伸护理服务、城乡对口支援等帮扶和带动社区护理服务,加大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和指导,帮助社区护士更新、补充护理专业知识,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加强各级各类护理员的培养和管理,并吸收社会志愿者加入,共同应对银色浪潮的快速到来和慢性病迅速增多所带来的困境。在性别结构上,预测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男性会加入护理队伍,男性注册护士比例会持续、缓慢增长。在学历结构上,护士队伍将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职、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护理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将有大幅提升,并随着护理专科化发展呈现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

3.3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护士岗位管理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贯彻落实公立医院改革关于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的任务要求[8],也是调动护士积极性、稳定和发展临床护士队伍的有效途径。Sharon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感到没有个人成长机会或职业发展空间的护士工作满意度低,有较高的离职率。目前,受到各层级比例和岗位数的限制及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等问题,相当比例的护理人员没有获得相应的技术职务和岗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岗位管理的做法,例如美国采用了将护理人员从新手至护理专家共分为6 级的护理“临床阶梯”的模式[10-11];英国将护士分为A级至I级[12];加拿大的护理人员等级则分为非注册护理员、登记护士或助理护士和注册护士等[13],结合我国现有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合理规划护士职业生涯设计。通过规范护士岗位管理,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岗位管理相结合,细化和完善不同岗位的护士职业规划发展路径(临床护理岗、护理教学岗、护理管理岗),打破临床护理人员从主管护师到副主任护师的职业晋升壁垒,让每位护士都能找到合适的职业发展归宿,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每进阶一个层级都有明确的、可企及的目标指引。

3.4 创建护理磁性文化 美国护理学会(ANA)护士认证中心(ANCC)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磁性医院认证项目”,指在护士严重短缺的状况下,仍然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专业护士加入,降低护士离职率,拥有高质量护理人员队伍,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14],能为护士们提供一个体现职业和个人双重价值的工作环境。Madelaine等[15]的研究发现:来自同事、其他医务工作者以及领导的支持,能有效降低职业压力,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随着护理人才国际化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将优秀的护理人员留住,如何稳定护理队伍并激发其潜能,还需要学习国外“磁性医院认证”的理念和做法,营造护理磁性文化,提升护理专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这也是留住护理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需加强对护理专业实践环境的支持,逐步制定保障护士处方权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高级实践护士(APN)提供可以发挥专业作用的平台,允许其在工作范围内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以确保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专业、安全、经济的护理服务。

3.5 构建多层次培养模式 护理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服务要求的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护理职能不断扩展,要求护理专业教育提高起点,需要继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护理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并加强在职护士教育,提高其不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提升团队的整体护理质量[16]。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护理教育已经跨越传统的国界,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慕课平台的开发等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并快速发展,护理正在成为一门全球性的专业。建立共同的护理教育标准和相互认可的护理专业人员执业资格认证体系和执照颁发过程也是广大护理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在构建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方面,需淡化学科界限,增加人文交叉课程,建立综合性护理课程板块群,充分发挥课程群的整体育人功能,使课程设置既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又能反映护理专业特点,还能体现不同学历层次之间的承接性。在教学安排上,强调早期接触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人的健康需求同护理教育相结合,除了注重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和临床实践体验的学习和积累,为未来培养专科护士提供必要保证。

3.6 规范专科护士培养 2011年3月,护理学被列为一级学科,亟须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护理学科体系,构建既符合护理学科发展规律和我国实情的二级甚至是三级学科层次结构。可以考虑设置以下二级学科:母婴及新生儿护理学、儿童护理学、成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急救/危重症护理学、精神卫生护理学、感染性疾病护理学、康复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同时,为加速护理专业化进程,缩小与国际先进护理水平的差距,还需加大并规范对专科护士的培养。首先,加强临床实践教师的培养和临床培训基地的建设,严格实行临床实践教师和临床培训基地准入制;其次,制订全国统一的各专科护士培训大纲、培训方案和培训标准,形成同质化的培训和评价标准和体系;再者,建立全国权威性的资格认证机构、临床指南和护理相关政策发布机构,规范专科护理实践。另外,加大护理专业硕士的培养力度,改善我国专科护士学历起点偏低的现状,根据护理学二级学科体系,构建以专科护理为导向、与临床护理专家(CNS)接轨的护理专业硕士(MNS)培养模式,为高级护理实践奠定基础。

[1] 刘雪琴,陈玉平.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现状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28-92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信息统计中心.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信息统计中心.2014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9.

[4] 冯灵,陈红,杨蓉,等.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8):69-71.

[5] 杨宝燕,郭彩云,叶文琴,等.国内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政策的现况及思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2):42-5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人发〔2011〕15号.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S].2011-04-28.

[7] 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8:15-18.

[8] 温贤秀,敬洁.实施岗位管理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28(2):6-8.

[9] Sharon KP,William PS,Katherine P,etal.Determinants of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nursing assistants:the result of a statewide survey[J].J Gerontolog Nurs,2003,29(5):51-58.

[10] Goodloe LR,Sampson RC,Munjas B,etal.Clinical ladder to professional advancement program.An evolutionary process[J].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1996,26(6):58-64.

[11] Unruh L.The effect of LPN reductions on RN patient load[J].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2003,33(4):201-208.

[12] Gavin JN.The politics of nursing:a case study clinical grading[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5,22(2):379-385.

[13] Rheaume A.The changing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nurses and nursing assistants in New Brunswick[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3,41(5):435-443.

[14] McClure ML,Poulin MA,Sovie MD.Magnet hospitals:attraction and retention of professional nurses[M].Kansas City,MO:American Academy of Nursing,1983:1-2.

[15] Madelaine H,Garmen GL,Andre D,etal.Hardiness,work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nursing assistants and registered nurses in Quebec[J].J Advan Nurs,2002,38(6):584-591.

[16] 张红.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9,9(9):15-17.

(本文编辑孙玉梅)

Enlightenment of Chinese modern nursing history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Wang Ying,Zeng Tieying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bei 430030 China)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nursing specialty in China and summarized the status quo of nursing human resources in China.It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ursing human resources in China for future,including emphas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urses’ team,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improving career planning,creating magnetic cultural atmosphere,building multi-level training model,and standardizing the training and using specification of specialist nurse and other aspects.

modern nursing;development;human resources prospect;nursing management;career planni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573097。

王颖,副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单位: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铁英(通讯作者)单位: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R47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0.002

1009-6493(2017)10-1156-04

2016-09-30;

2017-01-05)

引用信息 王颖,曾铁英.中国现代护理沿革对人力资源发展的启示[J].护理研究,2017,31(10):1156-1159.

猜你喜欢
护理学人力资源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