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6年我国实训基地研究可视化分析

2017-04-05 22:25黄蘋
职教论坛 2017年6期

摘 要:为探究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研究现状,揭示相关主题的内涵、相关性和发展脉络,选取2000—2016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以“实训基地”为主题的701篇核心期刊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论文的关键词、作者、机构等进行系统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

关键词:实训基地;可视化;研究热点;研究前沿

作者简介:黄蘋(1978-),女,四川西充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12YJA880005),主持人:曹毅;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编号:CQGJ15393C),主持人:曹毅。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6-0086-0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焦点。我国学术界对实训基地在过去近二十年里,我国学者对实训基地的研究热点有哪些?研究热点的演进路径是什么?本文通过借助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实训基地研究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知识图谱深度挖掘数据,揭示研究主题的内涵、相关性及发展脉络,以期更为客观、直接地展示实训基地研究二十年的研究现状,为其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在CNKI数据库高级检索中检索篇名为“实训基地”的专题性核心期刊论文,时间跨度为2000-2016年,共检索出701篇学术论文。本文将围绕这些文献的题录信息展开分析。本研究使用的软件为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应用Java语言的一款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该软件能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分析,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形成对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本文运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贡献情况和时区视图进行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

二、实训基地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文献的年度分布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热点话题,也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根据图1显示的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研究文献年发文量,可以将实训基地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2000-2004年。该阶段发文量较少,五年时间仅有20篇核心期刊与实训基地研究相关,表明这各时期该主题的研究成果较少,主题的关注度较弱。其中以实训基地为主题的首篇论文是北京联大应用文理学院江小明老师刊于《职业教育教育》2000年第1期《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一文。实训基地受到社会关注,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于1999年高校扩招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实训基地作为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阵地,其建设质量高低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理论探讨,以促进其内涵发展。(2)2004-2008年。200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七部门在江苏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印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与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国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项目等重大项目,共计投入6亿多元,支持和引导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这一阶段关注实训基地建设的论文逐渐增多,实训基地研究成为国内学者持续关注的问题。(3)2008-2014年。由图1可知,这七年间发文量超过500多篇,占论文总量的71.4%。导致发文量激增的直接原因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大量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3]。故这一阶段以实训基地为主题的研究数量猛增,研究内容与研究视角更为多元、深入、复杂。

(二)文献作者分布

随着学者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主题的关注,从事该主题研究的学者队伍逐渐扩大。701篇核心期刊论文中发表过3篇及以上论文者有12人(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关于实训基地主题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已经基本形成,即刘继平、童卫军、吴砚峰、罗怀晓、任东、李强、丁金昌、孙诚、陈革、李建春、梁小婉及姜泽许,他们为实训基地研究的中坚力量,推动了该主题持续、深入的研究。如刘继平从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未深入开展的原因入手:企业缺乏积极性;企业实习容量有限;未建立起校、企、生共赢、共发展机制,提出问题;分析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及其功能,并结合实训基地的显著运行效果,指出其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4]。童卫军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需要调动相关人员、资金、设备等因素,需要建立使这些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投入驱动方面,要建立政府投入带动机制、校企利益驱动机制、合作项目遴选机制;在运行管理方面,要建立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协调机制、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协同机制、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在沟通交流方面,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人才融通机制、情感交流机制[5]。吴砚峰认为,高职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物流专业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响应国家提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人才的根本保障,提出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要参照一定的指标进行建设,才能符合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并进一步指出可以从资金投入指标、培训指标和能力指标三个方面评价一个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完善程度[6]。丁金昌基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多年办学经验,提出“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即“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以及“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務合一”的技术服务中心,并就“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及时间进行深入探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