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高职生学习绩效与初次就业表现关联性探究

2017-04-05 21:56殷宝庆颜青
职教论坛 2017年6期

殷宝庆+颜青

摘 要: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6年浙江省四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问卷调研,探讨就读大学期间的学习绩效对其初次就业薪资水平与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大学阶段学习成绩高低、有无顶岗实习经验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薪资与就业满意度都没有显著的解释力;学用相关性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薪资与就业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作用;社团干部经验正向影响薪资水平,社团活动参与程度正向影响就业满意度;拥有资格证书类别的不同,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表现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扩大就业战略;学习绩效;初次就业薪资水平;就业满意度

作者简介:殷宝庆(1975-),男,湖北云梦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颜青(1977-),女,江苏盐城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人才开发。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高职生学习绩效与初次就业表现的关联性研究”(编号:2016SCG285),主持人:殷宝庆;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浙江省高层次人才向创新驱动一线集聚的机制、效应与对策研究”(编号:2016C35055),主持人:颜青。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6-0023-06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扩大就业发展战略,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65万,再创历史新高,扩大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依然是“十三五”期间大学生就业的战略导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发展阶段,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大学扩招与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冲击与压力,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学生需要具备能够直接进入职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能力。新常态下高职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探讨高职生学习绩效与初次就业表现的关联,既能够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学生管理水平提升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帮助学生掌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推动职业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还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更精准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推进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化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国内有关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在学成绩、工读经历、社团参与经历、资格证书取得等个人学习绩效对其就业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生学习绩效与大学生就业两个方面的探讨:

1.關于大学生学习绩效的研究。大学生就业绩效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1)大学生学习绩效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因素探讨;(2)大学生学习绩效模型构建、学习绩效支持系统开发与设计的研究[1];(3)大学生学习绩效的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存在的问题、改革方向及相应的对策或建议[2]。这些研究从多个层面剖析了目前影响大学生学习绩效的主要因素、学习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展学习绩效测评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3],总体来说,当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研究多以理论层面的定性探讨居多,真正从定量角度出发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

2.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多为关注:(1)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过程和求职结果;(2)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所需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3)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模型、影响因素的探讨;(4)高等院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等等。而真正从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绩效出发,探讨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就业质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对于初次踏上社会进行求职的高职毕业生来说,所获取的职业能力正是其在大学就读期间知识与能力不断积累的结果,并且,求职过程也是在不断动态变化的,高职生的求职意向会依据自身的兴趣以及市场对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发生改变,而劳动力市场上行业企业需要高职毕业生具备何种职业能力,也会随着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和社会加速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绩效与初次就业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联?高职生应着重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何才能更好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实现高质量的初次就业?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理论与现实意义重大,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二、研究框架、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框架

主要研究旨在探讨高职毕业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绩效对初次就业表现的影响。其中,就业表现为被解释变量,主要指薪资差距与工作满意度;学习绩效为解释变量。大学阶段学习绩效对高职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因素,包含毕业生的学习成绩、顶岗实习经验、社团经验和职业资格证书取得与否等因素,用以检验高职毕业生的学习绩效是否会影响其初次就业的表现?另外,为了确保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拟加入背景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包括就读学校国家示范或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情况、学制情况、性别、学用相关、家庭背景等变量。本研究依据研究框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高职院校学生背景因素对其初次就业表现产生影响。

2.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绩效会影响其初次就业工资级距分布。

3.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绩效会影响其初次就业满意度。

(二)实证模型构建

本文选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探讨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绩效对其初次就业表现的影响。分别将Ywage、Ysat代表受访者对其初次就业表现中工资级距与工作满意度的勾选,并构建如下二个多元回归模型作为统计检验工具模型以检验相关假设:

Ywage=f(学习绩效、顶岗实习经验、社团经验、资格证书取得、个人背景、学用相关与否、家庭背景)

Ysat=f(学习绩效、顶岗实习经验、社团经验、资格证书取得、个人背景、学用相关与否、家庭背景)

上述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和度量情况如表1所示。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于2016年5月选取浙江省内4所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其中:公办院校3所,民办院校1所)的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贸实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4所高职院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12份,符合本次调研要求的问卷704份。在704份有效样本中,女性样本552人,男性样本152人。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Ordered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为了避免解释变量过多可能导致的多重共性问题,对两个回归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两次回归得到的最大VIF数值分别为3.35和4.17,表明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从统计检验的结果来看,两个回归模型的结果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显示这两个模型的自变量组合与两个因变量都存在显著的线性关联。回归结果见表2:

(一)背景因素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表现的影响

对于初次就业表现中的工资级距这个模型而言,国家示范或国家骨干高职院校3年制毕业生、男性、学用相关性高者,其初次就业工资水平显著地高于非国家示范或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年制、女性、学用相关性低的毕业生。而对于就业满意度这个模型而言,父亲教育程度与学用相关性对高职生就业满意度起到了正向作用。从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在背景因素的四个变量中,仅有学用相关性这一自变量同时正向影响着高职生初次就业工资级距与工作满意度。从人力资本理论或筛选假说都可以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学以致用能够让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专业特长,并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高满意感的获取[4]。因此,如何协助高职毕业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是值得高职院校、学生、行业企业乃至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等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学习绩效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表现的影响

从度量学习绩效的几个指标来看,高职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高低、有无顶岗实习经验似乎与其初次就业工资级距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关联,两者对其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影响也不够显著。而社团经验与资格证书取得情况两个方面对高职生初次就业工资水平与工作满意度提升具有显著影响。

从衡量社团经验的两个变量社团活动参与次数与社团干部经验来分析,前者对高职生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后者则与高职生初次就业工资高低存在显著的正向关。换而言之,真正影响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薪资水平的是大学社团的干部经验,不是参與社团活动的频率,但对于初次就业满意度而言,这两个自变量的影响情形却刚好是相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社团干部经验代表着领导、组织、沟通协调能力,而这些正是高职生初入职场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因此社团干部经验正向影响其工资水平;反之,参与社团活动的程度或频率则可能代表的是一种随和、随遇而安的参与相关活动的态度,这种人生态度转移到职场中可能就是一种比较容易满足现状的人生观,进而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5]。

从衡量资格证书取得情况的三个指标进行分析:外语等级证书对高职生初次就业工资水平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却不影响就业满意度;计算机等级证书影响高职生就业满意度,但不影响工资水平高低;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对高职生初次就业工资水平与就业满意度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大学外语等级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统一颁证的英语水平测试,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相应地外语等级证书水平的高低具有较明显的教育信号筛选功能,对于大多数职位来讲英语并非专业技能,而是基本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用人单位一般认为拥有外语等级证书高的毕业生进取心强、工作认真并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因此愿意为其支付较高水平薪资。而计算机等级证书不影响高职毕业生薪资水平却又显著影响其就业满意度,比较可能的原因是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者已经拥有初入职场所需的专业能力,因此工作上比较得心应手,但缺乏积极性报考等级更高的计算机证书,从而难以证明其拥有更好的工作能力。至于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表现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各类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名目繁多、良莠不齐、挂靠混乱,虽然很多大专院校要求高职学生考取一定的专业资格证书作为在校期间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及素质考核的手段,但在国家实施简政放权改革措施、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存在但现在却被取消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出现了真空期,加之政府对相关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举办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监管的缺位,很多高职生对职业资格考证出现了迷茫与困惑,往往倾向于从省时、省力、省钱的角度选择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的种类,导致这些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与含金量大打折扣,难以有效起到筛选和甄别优秀人才的作用。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2016年浙江省高职毕业生704个有效样本所施测的问卷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哪些学生背景因素与就读大学期间的学习绩效会显著的影响其初次就业表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或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与否、学制、性别、学用相关性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薪资水平具有显著的解释力,父亲教育程度与学用相关性对高职生就业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作用;

2.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高低、有无工读经验等对高职生初次就业的薪资水平与就业满意度都没有显著的解释力;

3.大学期间的社团干部经验虽然正向影响高职生初次就业薪资水平,但并不会影响高职生的就业满意度,而社团活动参与程度的影响情况则恰恰相反,与就业满意度正相关、却与就业薪资水平无关;

4.拥有外语等级证书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薪资水平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却不影响就业满意度;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影响高职生就业满意度,却不影响就业薪资水平高低;而拥有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对高职生初次就业工资水平与就业满意度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在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基于以上的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促进高职生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的提升。首先,在经济新常态下,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在高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中,一定要结合当下产业的调整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动趋势,提高专业的供给质量,以实现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6]。其次,加大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开发力度,以实现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要以“厂中校”、“校中厂”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为依托,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结合企业需求,根据行业标准,依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设计、开发双向互动的学校专业课程与企业实践课程。再次,构建有效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协同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等六方面的力量,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多方合作平台,通过提供现场供需见面会、网络招聘以及手机APP信息服务等举措,协助高职院校学生能尽量找到专业对口程度高的工作,以实现更理想化的初次就业表现[7]。

二是创新顶岗实习的形式与内容,促进高职生顶岗实习的效能提升。当前在高职生的顶岗实践环节中,行业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够明显,“工学结合”缺乏设计,工学交替的频次较少,顶岗学习的内容、方式等较为含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顶岗实习效能的发挥,进而导致顶岗实习经验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表现的作用不够显著。为了加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首先,要充分依托行业、企业、学院、政府等多方联动的合作办学平台,多形式、多层次开发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并将其区分为紧密型、促进型、基本型与培育型四种类型,大力提升高职生校外顶岗实习岗位的数量和质量[8]。其次,依据课程教学进度、专业技能训练的重点、校外合作企业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相应地将校外实训基地区分为认知型、生产型、毕业顶岗实习型三大类别,以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与毕业综合实践项目为主要载体,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从认知实习到毕业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再次,从岗前、岗中、岗后三维强化顶岗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评价,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专任教师到企业实地走访与现场授课指导为主要形式,构建点线面三结合的实践育人综合服务体系[9]。

三是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首先,综合素质是影响高职生初次就业表现的关键因素,要在加强高职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在品德意识、创新意识、社会实践、就业观念及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与培育[10]。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在实践教学模式中融入人文素质元素、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开办“国学讲坛竞赛”等方式着力推进高职生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协同发展。再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部门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长与兴趣,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或实践锻炼,并担任学生社团干部或干事,以提高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可迁移技能,进而达到提升初次就业表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斌,徐恩芹,张景生.国内学习绩效研究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3(13):53-58.

[2]董倩倩.大学生学习绩效对就业的影响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13.

[3]李大勇.试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求职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7(9):19-21.

[4]岳昌军,杨中超.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4):35-44.

[5]赖静莹,廖年淼.大学学习经验对科技院校职场新鲜人就业表现之影响[G].台湾国立屏东科技大学2011年精选技职教育国际研讨会,2011:81-94.

[6]殷寶庆.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J].职教论坛,2016(19):67-71.

[7]王创.提供链条式服务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J].高教探索,2016(4):5-8.

[8]张红等.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18-23.

[9]彭银年,裴智民.基于顶岗实习网络系统的高职“三全”育人模式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6(5):75-77.

[10]孙丽华.论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3):90-91.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