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东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木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民治久安”。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而推进依法治国。
关键词:十八大;依法治国;法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路径和努力方向。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
全而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着以下各个方面。第一,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第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第三,依法治国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第四,依法治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依法治国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依法治国实践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国民整体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建国以后,由于基础薄弱,教育事业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的局面,加上工作中的一些失误,长期以来忽视了民主和法治建设。在国民的整体素质仍然较差,全民的法律意识还很薄弱的情况下,进行民主法治建设必然会遇到极大的阻力。
第二,法律思维模式落后。法治社会是 “向下型”的权力结构,即“国家主权在民而不在君,在下而不在上”。而中国法律传统素以集体为本位,无视个人,造成法律否定个体和压抑个人,丧失了现代法治要求的独立法律人格和意识。这种思维模式的落后阻碍了法律主体积极推进法治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法律体系不完善。中国近代以来立法的着眼点在于把中国改造成现代 化国家,法律往往是立法机关或规则制定机构通过一定的程序制作出来的产物。这种对立法及程序的认识仍局限于当年中国知识界急于求成的情况下,造成法律文件本身及相互协调存在许多缺陷,这样一方面是成文法的大量制定和颁布,而另一方面是成文法难以通行,难于融入社会,成为真正的规则,违背了人们的立法初衷。
第四,法律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成熟的基本标志就 是有法可依和司法公正,严格、严肃、公正地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我国现阶段,无论是法官还是从事执法的公务员,或是从事法律服务的律师,普遍缺少职业法学家集团所要求的素质。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举措
第一,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加强宪法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尤其是宪法知识的普及。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因此,必须加强对宪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广泛宣传宪法,让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探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艰辛努力和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社会实践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要不断推进。正因为如此,完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三,大力增强党员干部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四、结语
依法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的一项政治决策。从“大历史”、“长时段”的角度来看,依法治国方略既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趋势,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人类法治文明的期待与回应,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坚持依法治国的道路,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6.
[2]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