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天
摘 要: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类型,而每种音乐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西方音乐与东方音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西方音乐进行研究,可以深化当代学者的音乐内涵,加深对西方创作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认识,因此我国的音乐学者应该用我们的音乐文化作为一个参照系,对西方音乐进行历史透视。本文将具体探讨对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西方音乐特征;历史透视;反思
0 引言
我国对西方音乐的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对西方音乐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西方音乐和我国音乐从传统的对立状态走向交融,并促使我国的当代音乐发生新变。研究的过程中,我国以西方音乐为对象,进行多次比较和争论,然而直到今天,我国对西方音乐的研究体系还尚未真正成熟。但是不管怎样,对西方音乐特征进行历史反思和透视都能促进本国音乐的发展,因此我国的音乐学者应该加快研究西方音乐的步伐。
1 西方音乐具有感性和理性结合的特征
1.1 古代希腊时期
西方音乐从古至今一直在寻找理性和感性的平衡,为了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音乐家们付出大量的心血,最终才形成了西方音乐别具一格的特征。在古代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对音乐有了一定的意识,并形成了哲学理论。随着历史的更替,音乐哲学的文献难以搜索,因此我们已经不能借助古代的文献来梳理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只能根据现有的一些材料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
在现有的音乐材料中,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是研究的重点。欧里庇得斯是古代希腊悲剧的三大代表之一,他对悲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自己的歌剧中规定了单音的旋律。古希腊文艺带有极强的神话色彩,人们崇尚神力,把神作为一种信仰,因此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也突出了神的力量。古希腊文艺虽然取材于神话,但是它反映的却是群众的意志,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中,人才是悲剧的中心。在这种观念下,悲剧中的单音旋律一方面以营造悲剧氛围为最终目的,具有理性的特征;一方面以人的情感为表达对象,具有感性的特征。
在古希腊文艺中,最突出的两种精神就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种精神在思想内蕴上是冲突的,但是深入挖掘会发现,二者也有着共通之处。“日神精神”是指文艺的理性,作家在创作文艺作品时要以现实世界作为依据,保持清醒的头脑来传达自身的思想观念。“酒神精神”是指文艺的感性,作家在创作文艺时要寄托自己深厚的情感,将主观自我投射到作品之中。为了实现这两种精神,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既要表述现实,又要寄予自己的情感,使作品的理性和感性共生共存。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两个方面来欣赏古希腊的文艺作品会发现,古希腊的悲剧和“日神精神”相互辉映,古希腊的悲剧庄严而神圣,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辨特征;古希腊的音乐和“酒神精神”相互衬托,人们创造音乐的大多数原因是受到了情感的催发,因此音乐就体现了这种感性的特征。
虽然古希腊悲剧是“日神精神”的代表,但是表演者在表达自己对命运不公的申诉、对祖国的赞美、对力量的崇拜时,还要应用合唱队这种表现形式。换句话说,悲剧在进行情感表达时,要借用音乐这种形式。但是当时西方对音乐的认识还不成熟,音乐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种,因此对其的研究受到了限制。
1.2 中世纪时期
在西方的早期音乐中,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发生了变化。中世纪时期的人们崇尚神学,宗教音乐成为主流的音乐类型。基督教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主观情感的表达,它强调借助音乐来让人们忘记私欲,贬低人们的主观情感。在宗教看来,人的情感就是一种原罪,为上帝所不齿,人们想要在死后到达天堂,就要放弃自己的情欲,以理性作为人生的唯一准则。[1]因此宗教音乐在风格、结构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特征。
在西方的早期音乐中,理性和感性的冲突与西方人的现实遭遇密切相关。人们在战争的洗礼和社会的动荡中希望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于是他们幻想出一个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想把这个精神世界作为生活的至高理想。但事实上,上帝并非任何人,只有自己才能做自己的上帝,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使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停滞阶段。
1.3 15世纪到18世纪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开始兴起,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这一时期开始对宗教神学进行批判,主张以人为中心,以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为目标。因此西方音乐在此时开始睁开惺忪的眼,从理性的阶段进入感性阶段。文艺复兴运动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因此在思想内涵上,文艺复兴运动和希腊文化具有趋同性。古希腊音乐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文艺复兴则对音乐理性和感性的失衡状态进行了调整。[2]
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创作者们一直在挖掘音乐中的情感内蕴,一直把平衡理性和感性作为自己的追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音乐的发展。在巴洛克时期,重要的音乐家有巴赫、亨德尔等,他们兴起了一种新的理论形式,叫做“情感论”,要求创作者在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巴赫是“情感论”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作品中,听众能够感受到作者充沛的情感,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受难乐》。《受难乐》以福音书作为创作的依据,一方面,巴赫在作品中突出了理性的特征,注重了宗教音乐的和谐;另一方面,巴赫在作品中突出了情感特征,表達了个人强烈的世俗情感。因此《受难乐》可以说是感性和理性融合的完美结合品,使西方音乐到达了历史以来的最高峰。当然,感性和理性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掺杂,它需要音乐创作者具备高超的音乐技艺和创作手法,巴赫对主调音乐已经展开研究,在他的《受难乐》中就体现了这种主调思维。这种主调思维对后世的创作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意大利在17世纪兴起了巴洛克歌剧,就应用了巴赫的这种音乐创作手法,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
巴赫的创作挣脱了基督教音乐的限制,将西方的音乐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巴赫首先融合了民间的调式,其次吸收了宗教音乐结构的精华,再次充分发挥了和声的功能,并将三者有机结合一起,使感性和理性真正达到了平衡。巴赫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具体有以下的几个原因:第一,巴赫创作了永垂不朽的作品,如《受难乐》等;第二,巴赫创造了新的音乐形式,为后世创作者提供了参考;第三,巴赫音乐中的主调思维影响颇广,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过渡性的作用。
1.4 18世纪到19世纪
在这一时期,大量著名音乐创作家不断涌现,西方音乐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海顿、莫扎特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为西方音乐理性和感性的平衡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这些音乐创作家的作品之中,宗教文化的影响痕迹已经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创作者个人的理性和感性因素。所谓的理性因素,是指创作者在启蒙运动中形成的理性精神;所谓的感性因素,是指创作者随时代发展而兴起的市民意识。[4]海顿和莫扎特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宗教的批判、对市民阶层的赞美,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他们在作品中也寄予了一种豁达的人生理想,使理性和感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启蒙运动对当时西方的音乐创作者们影响很大,启蒙运动宣扬理性,把理性作为衡量事物好坏的唯一准则。此外,启蒙运动强调自然本性的力量,要求人正视自身的情感。此时的创作家对音乐的认识更加深刻,并实现了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的转变,使西方音乐的形式结构更加明晰。[5]
1.5 19世纪到20世纪
在这一时期,感性和理性又呈现出失去平衡的趋势。在这一阶段,现代主义兴起,人们对现实社会失望,对理性不满,把主观情感作为主宰使音乐中的感性和理性出现分崩离析的情况。在19世纪到20世纪,“理性王国”的理想意境破灭,战争的洗礼使人们感受到精神世界的空虚,因此人们以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情感,艺术歌曲、器乐曲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2 西方音乐具有矛盾性和冲突性的特征
2.1 中世纪时期
在中世纪时期,西方音乐矛盾性和冲突性的特征并不明显。事实上,西方音乐是在矛盾冲突中产生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前进的动力,音乐在矛盾冲突的张力下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地完善自身。在中世纪时期,宗教音乐占主导地位,音乐已经成为宗教文化的一种代表,因此音乐在这一时期体现出一种适应性和平稳性的特征。[6]
宗教音乐的适应性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宗教音乐要满足宗教空灵超脱的精神境界,不能流露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第二,宗教音乐注重自身的和谐,即把音乐和教义统一起来,在音乐中宣传基督教的文化。
宗教音乐的平稳性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这一阶段基督教音乐是主流,因此西方音乐没有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二,宗教音乐本身的变化较小,因此在中世纪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
所谓的冲突性和矛盾性,是人意识到现实世界和内心情感世界的冲突而产生反抗的觉悟,然后将体验转换为自己的艺术成果。中世纪的人们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之下已经丧失了自身的反抗观念,他们的整体心理趋向一种和谐,即追求宗教的幸福——在死后能够到达天国的彼端。因此音乐的冲突性和矛盾性被削弱,西方音乐无法在矛盾冲突中获得成长。[7]
宗教音乐的代表如格列高利圣咏,其在结构上就趋向一种平衡和穩定。当社会不断发展,一些站在时代浪潮上的预示者提出了新的音乐形式,创造了多声部的音乐,这种音乐体现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对后来的音乐创作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可是这些伟大的创作家们却被视为异端、背叛宗教教义的邪恶者,而受到社会的批判。于是人们不敢再进行独立创作,其内在的反抗心理被不断削弱,使这一时期的西方音乐缺乏动力和朝气,更缺乏感染能力,让听者获得审美体验。
2.2 15世纪到18世纪
在这一时期中,西方音乐的矛盾性和冲突性已经得到了初步的体现,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仍然首推巴赫。巴赫的音乐都是建立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之上,矛盾冲突创造了动力,推动了音乐自身的完善。巴赫自小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因此在他的音乐中体现了这种宗教文化,但是巴赫自身又有反抗意识,因此在音乐中突出表达了自身的情感。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属于两个对立的范畴,巴赫把两种不同的文化糅合到音乐之中,形成强烈的冲突矛盾,使音乐创作呈现出巨大的张力。对于受众来说,巴赫的音乐非常容易接受,他的思想处在由中世纪向新世纪过渡的阶段,其音乐也体现了过渡性特征,可以让听者获得更好的听觉体验。
我们在听巴赫的《受难乐》时,能体会到巴赫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在《受难乐》中体现了宗教的教义,充满了信仰上帝的哲学意味;但是另一方面,《受难乐》中体现了作者对现世幸福的向往,希望收获人世间的美好情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受难乐》体现了作家心中强烈的思想冲突和情感矛盾,这也是他成为西方音乐发展奠基者的重要原因之一。[8]
宗教音乐追求一种稳定与和谐,在15世纪到18世纪时,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音乐形式上表现为致力于打破宗教音乐的和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宗教思想在精神领域上是处于统治地位,因此时代的发展不可能完全消灭基督教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就以今天为例,基督教仍然是人们信仰的宗教之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不幸,便把自己的愿望寄托于宗教之中,以坚强的信仰支撑自己继续生活。因此,宗教文化是无可厚非的。在15世纪到18世纪,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想要追求爱情,满足日常物质需求,致使自身的理想和宗教文化形成一种对立状态,为西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这一阶段的音乐家们创新了音乐手段,调整了音调的体系,并最终确立了和声的功能,使音乐在矛盾中获得新生。
2.3 18世纪到19世纪
海顿和莫扎特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创造了矛盾冲突,形成了强大的内在张力,促进了音乐的蓬勃发展。具体来说,促使矛盾冲突加大的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主调思维逐渐上升至统治地位,简化了音乐创作的结构程序;第二,主调音乐更加活泼生动,打破了传统平稳和谐的格局。以奏鸣曲为例,奏鸣曲中有两个主题,而且主题相互对立,会使音乐呈现出明显的不稳定状态。[9]
此外,和声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音乐创作者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发挥了和声的功能。和声是由几个不同的结构进行组合,本身就体现出一种矛盾对立的状态,因此和声能够通过矛盾来创造张力,促进音乐的不断发展。以交响曲为例,在交响曲中,大量的和声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使交响曲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表演效果。
2.4 19世纪到20世纪
在这一阶段,音乐的内在张力进一步强化。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巨大冲突使音乐创作的冲突性不断加强,其所创造的张力也相应加大。这一时期的音乐代表如肖邦,他创作的《诙谐曲》《幻想曲》等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在音乐中寄托了自己的个人情感,使音乐呈现出独具一格的风貌。在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一些具有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音乐家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其作品中的对立特征更加明显,使音乐的矛盾冲突性更加突出。
3 西方音乐具有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3.1 中世纪时期
西方音乐在中世纪时期,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并不能得到突显。音乐作为宗教仪式的一个部分,只是进行教义普及的辅助。宗教音乐的创作者们一般是修道士或者是笃信基督的教徒,他们更多地把音乐创造视为工作,而不是情感宣泄的途径。因此在这些创作者们在创作音乐时,更多的是考量音乐的结构、声律的和谐等问题,而把主观情感的注入抛之脑后。[10]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音乐的创作规范就是从中世纪开始确立起来的。中世纪的基督教对所有的艺术形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音乐也不例外。在音乐格式的建构中,创作家们会把眼光聚焦到格式和规则上,而不会把眼光放到个性化的表达上。我们在聆听西方中世纪的音乐时,会发现规则性的特征,即使是伟大的创作者如马肖等,也没能挣脱宗教的束缚,实现音乐的高度个性化。
3.2 15世纪到18世纪
在这一阶段,西方音乐的个性化特征得到了突显。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创造音乐,使音乐成为情感表达的一种途径。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创作家们仍然会受到宗教音乐的束缚,但是这种束缚力已经被削弱,创作家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内心的情感世界,以个人体验为依据来创作音乐作品。
音乐的创作家们在这一时期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为教会作曲,第二种倾向是为自己作曲。因此西方音乐的个性化特征开始逐渐突显。以巴赫的《受难乐》为例,其中体现了作者对宗教的信仰,也体现了作者世俗情感的表达。以亨德尔的《弥赛亚》为例,作品体现了对神的崇拜,也体现了对现世幸福的向往。
这一时期的西方音乐在个性化上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音乐创作家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都不同,在这种背景下,不同的音乐创作者在个人风格、音乐气质上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推动了西方音乐的个性化发展。
3.3 18世纪到19世纪
在这一阶段,莫扎特是音乐个性化的最杰出代表之一。莫扎特生于启蒙运动的时代,因此他的思想是全新的,他能够挣脱宗教音乐的束缚,在自己的音乐中自由宣泄情感,表達内心的主观感受。从这个角度来看,莫扎特的音乐是难以模仿的,后世的创作者们只能在其音乐模式、音乐结构等方面加以借鉴,却不能模仿莫扎特音乐中的“神”韵。[11]
从莫扎特开始,西方音乐越来越注重个(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以维也纳的古典主义乐派为例,这些不同的乐派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音乐形式,使表演成为自我宣泄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西方音乐的发展。
3.4 19世纪到20世纪
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呈现出高度个性化的趋势。在体裁方面,音乐创作者们创造了不同的形式,如交响乐、艺术音乐等;在音乐风格上,不同的音乐创作人有不同的风格,如冷峻新奇、柔和轻缓等等;在音乐创作上,创作者们创作了大量的歌曲,而且每首乐曲都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追求。人们在这一时期标新立异,不仅推动了西方音乐的发展,更是为世界音乐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4 结语
从中世纪到20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从未间断,通过对西方音乐特征进行历史透视和反思,我们能发现西方音乐的突出特点:理性和感性的结合、矛盾创造发展动力以及个性化的日益突出。
参考文献:
[1] 甘霖.基督教对西方音乐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4(02):29-35.
[2] 刘洋.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西方音乐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意义——从社会学、美学与哲学角度获启[J].大众文艺,2013(03):133-134.
[3] 孙国忠.西方音乐史研究:学术传统与当代视野[J].音乐研究,2013(04):5-14.
[4] 方小笛.人性的隐匿与解放——以中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音乐发展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96-99+103.
[5] 马麒.从20世纪音乐变化的原因谈西方音乐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3(17):142-143.
[6] 王帅红.梅里亚姆、内特尔音乐人类学理论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
[7] 孙国忠.西方音乐史学:观念与实践[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02):12-24+4.
[8] 周毅琼.永恒的光芒与情怀——论基督教音乐对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4(10):172-174.
[9] 高士杰.从历史发展,认识西方音乐的文化本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04):5-11.
[10] 朱丽娟.西方音乐的发展演变——评《西方音乐简史》
[J].当代教育科学,2015(04):67.
[11] 陈洁.一个伟大历史时代的光彩——浅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音乐风格的发展和演变[J].艺术教育,2011(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