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冰冰
摘 要:《1699桃花扇》是东西方戏剧的一次尝试性融合,对副末角色进行了进一步创新。本文将从副末角色的叙述性、抒情性、空间牵引性方面,结合西方戲剧中歌队的功能,分析其在剧中的功能及意义。
关键词: 《1699桃花扇》;副末;歌队;间离效果
昆曲中的副末的产生发展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早在唐代之时,参军戏中便有苍鹘一角,而副末正是源自于此。而在宋代官本杂剧中,便已经产生了称为副末的角色。宋代吴自牧所作《梦梁录》中便已经有了关于副末的记录:“……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1]“副末色打诨”直接地阐明了副末在当时的宋杂剧中具有插科打诨的功能。元代陶宗仪于《辍耕录》中也曾提到副末这一插科打诨的功能:“故谓之苍鹘;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1]
随着时间的推移,副末在戏剧中局中人的地位逐渐减退,至清代时,副末的角色开始主要为领班来扮演,而功能也变成了开戏之前的叙述戏中背景,引导观众入戏并抒发剧作者的意旨等,兼顾扮演一些剧中微小角色而已。李斗曾在《扬州画舫录》中提到:“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可见副末对于故事的叙述功能,以及从剧中跳出的理性位置。
作为深受西方戏剧理论熏陶的话剧导演,田沁鑫却并未放弃对中国戏曲的执着。在其导演的《1699桃花扇》中,田沁鑫将孔尚任原本的44出戏,精心遴选浓缩为6场3个小时的作品。田沁鑫着重表现了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以“伤情”为主题。以此为主线,少了些史诗悲怆之感,多了些伤春悲秋之情。在这版青春版《桃花扇》中,田沁鑫对于副末“老赞礼”一角,不仅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开场、串联、插科打诨的叙述性功能,还赋予了其类似于西方戏剧中歌队的“间离”与抒情性等功能。对于副末“老赞礼”的角色功能,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阐述:
1 述梗概,叙联结
《1699桃花扇》中,田沁鑫保留了副末的传统叙述性功能,即“副末开场”的功能。早在南戏、传奇的剧目演出时,副末开场便已经出现。“副末开场”的首要任务便是在正戏开始之前,向观众介绍剧情、概括主旨,有时还会代作者交代其写作意图等。现存的南戏台本《张协状元》中,“副末开场”长达千余字,叹慨世事、介绍剧情,颂赞戏本之精妙,感叹演技之精湛,内容之繁复,叙述之详尽别无二家。
《1699桃花扇》中,副末开场时言:“……昨在太平园中,看一本新出传奇,就是明朝南京近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人实事,有凭有据……”开场便点明《桃花扇》主旨乃“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并说明了故事背景在明朝南京。背景、主旨皆备,观众对于故事的大概纲领脉络也有了整体的了解。
在《1699桃花扇》中,副末不单单只是负责开场的角色,还拥有了“老赞礼”的身份。赞礼者,目击时事者也。故而,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副末“老赞礼”承担了全剧结构划分与衔接情节的责任,他的叙述性功能被放大至全剧全篇。
在西方戏剧中,歌队也承担着全剧的叙述功能,在开篇和过程中交代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等。亚里士多德认为歌队也是戏剧整体的一部分,应该把歌队当作演员来看待。[2]布莱希特更是强调了歌队的叙事者身份,认为:“舞台开始了叙述。丢掉第四堵墙的同时,却增添了叙述者。”[2]而这个叙述者所指的就是歌队。
田沁鑫将西方歌剧的叙事功能与中国传统副末开场的功能相融合,组成了新的“老赞礼”一角。在剧中,老赞礼不再只出现在剧首作为开场之人,而是作为叙述者串联起整部《桃花扇》。第一出概括了主旨与背景;第二出总结了此节所演情节:痛打阮大铖,侯李妆奁一事;第三出叙述功能尤为明显,不仅开场交代了时代背景,在故事进行中,还将崇祯驾崩,福王登基后夜夜笙歌的暗场戏道出,起到衔接上下剧情的作用;第六出,也是最后一出,将剧中人命运结局娓娓道来,在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之外,也使整部剧目精致简练,去除了不必要的场面交代。
《1699桃花扇》中的老赞礼身为叙述者,也是局外人,理性的思考贯穿了整部剧目,也划分了全剧的结构与节奏。
2 推发展,引结局
副末“老赞礼”在田沁鑫青春版《桃花扇》中,不单单作为局外人、叙述者,如老赞礼在戏中所言:“说是戏中人,便是戏中人。”目击时事的老赞礼,不时变换角色成为这戏中之人,推动剧情发展,影响故事走向,牵引人物结局。
老赞礼在戏中分别扮演过两个角色:李香君的教曲先生苏昆生以及仙风道骨的张道士。
侯方域与李香君初次会面之时,老赞礼首次作为李香君的教曲先生——苏昆生登场。杨龙友与李贞丽会面,李贞丽叫出李香君为其唱曲,而作为李香君教曲先生的苏昆生为其伴奏,李香君一曲《牡丹亭》引出与侯方域的一见钟情。此处虽然身为苏昆生的老赞礼并未直接对剧情有所影响,但也因间接为李香君奏曲,而推进了侯方域对李香君初见之时的情意。此处苏昆生的登场,也为后续情节中苏昆生的再次出场做了铺垫。
老赞礼再扮苏昆生之时,苏昆生便对故事剧情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与串联的作用。李香君为守贞节将容颜撞破,血染诗扇。杨龙友感念其情,将扇上鲜血点画成桃花,令苏昆生持扇去寻找侯方域。寻到后,苏昆生将桃花扇交予侯方域,告知其李香君的遭遇,并一同寻找李香君,最终促成侯李重逢的局面。苏昆生作为一条重要线索,将侯方域和李香君两条线联结起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而在整部剧的结尾场次,老赞礼扮成的张道士,更是影响整部剧目结局走向的关键人物。侯方域与李香君历尽千难万险、悲欢离合,终于团聚,却又被红尘之外的张道士遇见。断井颓垣、萧条破败,张道士几句“你道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就割它不断么?”令侯李二人幡然醒悟,双双入道,落得个“对面是何人?”的悲情结局。老赞礼所扮演的张道士作为《桃花扇》中的关键性人物,直接影响了剧中人物的结局走向,牵引着剧中人物走向悲剧结局。张道士道出了家国兴亡,也令侯李二人顿悟了家国凄凉,阐明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思想。
中国戏剧历史中,副末除了原本的叙述性功能外,也兼演剧中无甚重要的小角色。而在西方戏剧中,歌队往往也作为剧中的角色来推动情节发展、影响剧本走向。由此可见,東西方的副末和歌队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而在《1699桃花扇》中,副末在剧中所演的角色却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小角色,而是融合了西方歌队的功能,在剧中扮演着牵引、转折、推动剧情的关键性角色。
3 抒离情,悲兴亡
在西方戏剧中,歌队起着重要的抒情功能。一般来说,歌队在戏剧中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抒发悲剧性情感方面,以此来使观众从剧中感知到怜悯与恐惧等情绪,进一步宣泄情感。并且歌队对于加强戏中人物情感、渲染环境气氛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1699桃花扇》中,田沁鑫结合西方戏剧中歌队抒情功能的特点,也赋予了副末“老赞礼”角色以抒情的功能,虽然分量不多,却也足以渲染气氛,宣泄悲戚失落的悲剧情绪。
老赞礼的抒情功能从两处展现。第一处是在福王登基后,早朝之上,福王昏庸,不理朝政,只顾玩乐。老赞礼唱【鲍老催】,感叹“景驰应变”,“看它春官值,令把时序迁”,叹今非昔比,讽福王昏庸。虽描述的是福王登基后的朝堂之情景,却渲染出悲国凄凉挽叹之情。第二处,在全剧末尾处,老赞礼“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侯李双双入道从此分离互不相认的结局,本便悲戚哀婉,老赞礼如此悲声,更是将悲伤的氛围放大到极致,将整部剧的悲剧气氛推到高潮顶点。
老赞礼所说的【哀江南】是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作之曲:“俺曾见金陵玉殿,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3]这也正是张道士劝诫侯李二人之时所唱之曲。曲中诉尽繁华凋零,风云变幻,无限苦楚。老赞礼扮成张道士,假借张道士之名抒发悲伤凄凉之感。结尾处,一句“放悲声唱到老”将“伤情”升华,浸入观者心灵。
抒离情,哀兴亡。田沁鑫赋予了副末以新的角色功能,其不再只是插科打诨,开场扮演小人物的角色,而是具有了渲染环境氛围,抒发悲郁情怀,牵引观者情感错觉,放大情绪波动的抒情功效。这在《1699桃花扇》中是中国昆曲在与西方戏剧融合中的一大创新,虽然吸取了西方的歌队抒情功能,但也保有中国式传统。
4 立空间,表“间离”
布莱希特认为,一切熟识的事情,人们就可以舍弃理解的过程,当作理所当然,沉浸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餍足中。布莱希特为了突破观众与情节之间产生的情感共鸣,为了使观众能够更加理性、冷静地对剧情和人物进行分析,获得更深层的审美体验,提出了“陌生化”效果,也即所谓的“间离理论”。在《1699桃花扇》中,田沁鑫除了将副末的角色功能增加了抒情性外,也将“间离效果”体现在副末“老赞礼”身上。
副末“老赞礼”作为具有“间离效果”的角色也是整部剧目中空间语言的建立者。在《1699桃花扇》中,田沁鑫将其戏剧空间大致划分为三个层面:舞台中央上演《桃花扇》的地方,也即正戏上演之地,为第一层空间;舞台边沿设置了三面回廊,回廊处均有座席,其作为演员们候场的地方,也可看成是剧中演员观看《桃花扇》的座席,作为戏中看戏之人,这是第二层空间;而在现实中,观看整部《桃花扇》的观众们则构成了第三层空间。副末“老赞礼”便是串联着三层空间的统筹者。
第一层空间是整部剧的正戏,以“伤情”为主题,演绎明末家国兴亡之时,侯李的悲剧爱情故事。舞台中央制作成四柱亭台的台中台,时而变为李香君所居媚香楼,时而变为复社诗会集会地,时而变为侯李入道的道场。时空变幻,给观众以审美错觉,令其置身其中,产生情感共鸣。副末“老赞礼”在剧中变换角色,推进故事发展,牵引人物结局。在此过程中,也将观众的第三空间与这正戏的第一空间相连接,使观众融入剧情之中。此时,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还未显现。
田沁鑫别出心裁地将第二层空间设计成三面回廊,回廊背景为描绘了明朝时南京繁荣景象的《南京繁会图》。回廊将舞台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演员等候区,一部分为剧中世界。场上回廊成为上下场门,场中演员候场时如同看戏之人,既是戏中人,又是戏外客。如同“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一般,演员在台上听曲,观众在台下边听曲边观听曲之人。而老赞礼虽偶尔演剧中之人,却也算是第二层空间的人物。
作为第二层空间的老赞礼,叙述情节、品评人物,第二层空间打破了舞台幻觉与观众移情,使观众从移情中跳出,触发观众的理性知觉,对台上所演情节进行理性思考与分析。如此跳脱出来的陌生化“间离效果”,使观众对所演剧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受,不再只是因侯李爱情的毁灭而哀怨,更激发了观众对于爱情背后家国兴亡的感慨与唏嘘。
田沁鑫为副末增加的“间离”功能,使得恢宏凄美的昆曲《桃花扇》更添一丝理性智慧的光芒。
5 结语
田沁鑫在《1699桃花扇》中赋予了副末“老赞礼”四重身份,又或者谓之四种角色功能:推进牵引功能(戏中人)、叙述功能(局外客)、抒情功能(感性化身)、间离功能(理性使者)。副末角色被田沁鑫进行再创造,俨然一副西方戏剧中单人歌队的样子,却仍然保有中国古典风格。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在吸收西方戏剧优秀表达方式的同时,也并未掩盖或者摒弃中国传统的表演特色。而在中国戏曲中逐渐淡化退却的副末角色地位,在田沁鑫《1699桃花扇》中被重新打磨,辉煌卓绝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对中国戏剧角色的塑造与弘扬,对东西方戏剧的互相吸收并进有着深刻的思考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龙麟.宋杂剧“副末”脚色功能论[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2):104
[2] 焦资涵.传承与创新——田沁鑫《1699·桃花扇》的导演艺术探析[J].名作欣赏,2015(8):167+169.
[3] 孔尚任.桃花扇[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71.
[4] 朱建明.昆剧中的副末行当[J].戏曲艺术,1999(3).
[5] 张淼.金粉未消亡闻得六朝香——昆剧《1699·桃花扇》的舞台美术设计[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6(3).
[6] 徐传南.古典与现代的结合——《1699·桃花扇》[J].戏剧之家,2016(4).
[7] 李雨祺.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J].北方文学(中),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