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玉茗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
2016年中国重汽全年销售整车突破20万辆,同比增长28.4%;其中重卡12.3万辆,同比增长25%;轻卡7.5万辆,同比增长35%;客车超过2500辆,同比增长48.6%。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同比增长14%;利税总额35亿元,同比增长33%,整体运行健康向好,是国内商用车行业中经济运行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全年实现整车出口2.5万辆,占全国重卡行业出口总量的40.2%,连续12年牢牢占据国内重卡企业出口首位,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汽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
《现代企业文化》:2016年年终岁尾,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陆续对中国重汽实施供给侧改革、技术创新、对外合作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报道,从诸多方面解读了中国重汽逐梦路上的不懈追求。那么,是什么促使中国重汽60年来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马纯济:走过60年岁月的中国重汽虽饱经沧桑,却始终不忘初心。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深深扎根,爱国、报国,振兴民族重卡的信念在这里不断传承,凝聚成中国重汽的奋斗精神,凝聚成中国重汽人秉持的坚守、进取、担当、敢为、创新精神。中国重汽始终以振兴民族重卡为己任,在追逐“造车强国梦”的征程中,不断实现改革新突破、发展新境界。大浪淘沙始见金,在历史长河中,奋斗者搏击风浪、砥砺前行的身影终将被历史铭记。作为一家已经走过60年岁月的国有制造企业,中国重汽在一甲子的发展历程中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可以说,中国重汽的奋斗发展史就是中国重卡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不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塑造弘扬重汽精神的发展史。
《现代企业文化》:中国重汽矢志不渝专注重型卡车60年,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守精神?
马纯济:在中国,能够专注一种产品60年的企业一定不多,而在中国创造一种产品,并将它做大做强直至蜚声海内外的,更是少之又少。也许,只有中国重汽。在新中国硝烟未尽、百废待兴之时,老一代重汽人挺身而出,主动担当起为国家制造重型汽车的重任,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硬是靠皮带车床和手工敲打,造出新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JN150”8吨载重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从生产新中国第一辆重型卡车开始,中国重汽在重卡制造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攀高峰,从“黄河”到“斯太尔”,再到“豪沃”“汕德卡”,中国重汽不断对重卡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技术升级,一次又一次创领了行业的发展。
《现代企业文化》:多年来,我们如何立足长远,打造现代商用车企业集团?
马纯济:中国重汽在做大做强做精重卡的同时,精心布局轻卡和客车板块。经过5年的发展,中国重汽的轻卡产品实现了从无名小卒到行业黑马的蜕变,在今年行业下降3%的大环境下,逆势上扬,较上年增长27%以上,进入行业前6位,成为轻卡行业的新生力量。客车板块,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着力开拓城乡公交、地级公交市场,同比增长50%以上。中国重汽从单一的重卡生产企业向着重、中、轻、客、特全系列商用车集团转型升级的步伐铿锵有力,已经形成了商用车、金融、房地产三驾马车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中国重汽的盈利触角不断扩张。
《现代企业文化》:怎样的一种担当让中国重汽无怨无悔为国防建设肩负光荣使命?
马纯济:从抗美援朝临危受命生产军用马车,到我国第一辆重型军用越野车黄河252的研制成功,无不凝聚着中国重汽人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拳拳报国之心。60年来,中国重汽先后为部队提供军车超过10万辆,装备总装、总参、总后、火箭军、空军、海军、武警及驻港部队等各兵种,承担起3条入藏线路90%以上的运输任务,多次为国家中远程导弹发射、卫星发射和航天器回收提供运载车辆。在历次重大阅兵式上,中国重汽系列军车组成的方队以骄人的姿态,胜利通过天安门广场,展示了中国重汽捍卫国家尊严的庄严承诺。
《现代企业文化》:为闯出一条特色国际化道路。中国重汽在放眼全球,敢为人先上做了怎样的努力?
马纯济:面向国际打造民族品牌的中国重汽,并不满足于传统发展模式。2007年在中国香港上市、2009年与德国曼公司的战略合作,使得中国重汽搭建起了国际化平台,获得了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最先进整车制造和发动机等关键总成技术,收获了产品开發思路、业务流程及管理方法,更收获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中国重汽的海外市场开拓之路同样精彩。作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典范,今年中国重汽重卡出口已占行业出口总量的40%左右,以曼技术为代表的重卡产品成功进入爱尔兰、新西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我国高端重卡出口新的突破。可以说,无论从资本运作、合资合作,还是国际市场开拓,中国重汽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企业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现代企业文化》:多年来,中国重汽技术创国内重卡行业智能化先河。在创新之路上是如何突破的?
马纯济:作为四大战略之首的技术领先战略,是中国重汽克敌制胜、引领行业发展的法宝,而这得益于中国重汽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截至目前,中国重汽累计获授权专利3345项,其中获国家批准发明专利173项,是国内重卡行业专利最多的企业,被命名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型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三个中心”的建成,使得中国重汽在重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试验、检测能力方面实现质的提升,创造了国内行业一流水平。2016年9月份在中国重汽成立60周年之际,发布了中国重汽智能化战略,推出了国内I代首款智能卡车,具有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控制、车道偏离预警和坡道起步辅助4大智能系统,为广大用户带来更高安全性、更高经济性的智能化驾驶体验,中国重汽对这款智能卡车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现代企业文化》:公司在思政工作方面具体采取哪些做法?
马纯济: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凝心聚力的作用。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创新发展,为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政治环境。把宣传思想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质量提升工作较好地结合起来,每年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使宣传思想工作更贴近生产经营、贴近职工思想实际。引导员工爱国、爱党、爱企、爱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2016年集团公司党委、工会组织开展了“壮丽中国重汽、大美中国重汽人”摄影比赛活动,收到参赛照片600余幅。举办了“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优质高效做好每件事”示范展演活动。通过深入挖掘,精心创作,职工演唱自己身边的故事,歌颂企业的发展,歌唱先模人物,一幕幕场景感人至深,鼓舞人心,振奋精神。
以文明单位创建为主线,促进企业各项工作水平的提高。文明单位的创建涵盖了企业的各项工作,我们积极按照《文明单位的测评体系、考核标准》开展工作。办好“职工大讲堂”,并制定了重汽《科技大厦文明公约》。围绕“造车强国”的重汽梦,大力发掘树立典型,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积极推荐先进个人和团队事迹在集团公司内外部媒体宣传推广,桥箱公司职工马迎新最终当选2016年度“最美汽车人”称号,着力营造中国重汽工匠形象。讲好改革创新发展故事,对内凝聚力量,对外塑造品牌,把品牌和文化融合在一起,使文化优势成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底蕴。2016年中国重汽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五家二级单位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13家二级单位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树立“大宣传”的理念,创新产品宣传方式,以用户为核心,服务销售一线,围绕产品亮点,提升宣传效果。围绕中国重汽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搞好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中国重汽博物馆”,成为展示中国重汽发展历史,弘扬企业精神,对职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教育的场所,并被济南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办好《重型汽车报》《中国重汽》《工会之窗》杂志重汽网站的基础上,积极投入,配齐设备,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力求宣传工作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实现更好的宣传效果。
《现代企业文化》:中国重汽的发展目标及梦想是怎样的?
马纯济: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是重汽人引以为豪的精神信仰。把握主动、开放合作,是重汽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技术领先、自主创新是重汽人实现发展的关键动因。专心专注、精益求精,是重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食粮。坚持“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是中国重汽的企业价值观。紧跟时代、诚信共赢,是重汽人奋起拼搏的内在动力。正是依靠一代代重汽人的智慧和力量,才保证了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宣示了中国重汽对品牌的坚守和对用户的庄严承诺。爱国、报国、逐梦,实现民族重卡的振興,在世界重卡的舞台上占有我们这个大国应有的地位,是几代中国重汽人的梦想,这个梦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振兴民族重卡”的历史使命注定了中国重汽人豪气而不骄气、自豪而不自满,越是伫立时代潮头越是冷静思考。60年的积淀,60年的传承,60年的奋斗,中国重汽在坚守中进取,在担当中敢为,在创新中发展,始终牢记“把中国重汽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重型汽车工业基地”的嘱托,践行“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的企业价值观,向着“建设百年企业”的目标奋勇向前。
中国重汽以振兴民族重卡为己任,60年来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坚守、进取、担当、敢为、创新”“爱国、报国、逐梦”,坚持“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的价值观,树立“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精神信仰,实行“把握主动、开放合作、技术领先、自主创新、紧跟时代、诚信共赢”的发展战略,传承、奋斗、创新,成就了一代代最美重汽人,打造出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中国重汽 国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