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奇葩 永绽光彩

2017-04-05 17:00陈华丽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雷州音乐

【摘 要】傩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雷州傩舞“走清将”在当地的人文文化和祭祀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走清将”的表现艺术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分析得出,其融合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家谱文化、地域方言文化以及本土传统音乐文化,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渗透了地域色彩的宗教音乐,“走清将”是具有雷州本土文化特征的傩。

【关键词】雷州;走清将;音乐;多元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04-04

傩是从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发展而来,是古代盛行的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祭祀中的舞蹈称为傩舞。“走清将”又名“舞户”,意为舞者不断地到各家各户舞蹈游傩,它是流传于雷州市郊及松竹、南兴、客路、杨家等乡镇的一种祭祀性面具舞蹈。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或者是神诞,当地人都在庙堂或自家敬祭“雷神”,驱鬼邪避灾难,表达人们驱邪纳福、追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近年来,雷州傩舞“走清将”仪式成为当地人民一起祈福的盛大活动。

一、雷州傩舞“走清将”的概况

地处广东的雷州,唐朝以前为汉、黎、瑶、苗等族杂居之地。根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修《广东通志》载,每年正月十二至二月二十七,雷州半岛的各乡会根据不同的习俗举办神灵祭祀日。舞者身穿彩装,手持刀具,面戴傩面具,在供奉神灵的庙前或各家门前游行并进行表演。通过对神灵的祭拜,人们在心理上得到寄托。

“走清将”的面具始创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松竹镇塘仔村的村民方宏如家中至今还保存着六张完整的“走清将”面具。另据老艺人陈林玉(1913-)说,这些面具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1]在走访及收集傩舞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得知,由于每年傩舞表演和各类傩道具的更新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许多地方已将其中的表演形式缩短了许多,甚至有些表演已失传,现只保留了追、赶、举“兵器”呐喊绕圈的动作。

傩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必然会受到现代文明的强大冲击。在今天,古老的遗存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只留下一点遗迹,还有的已演化成新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残留的傩文化或者是“类”傩的现象,从其他如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等角度,去了解中国古老文明文化的历史风貌和审美意蕴,去挖掘傩舞的文化内涵。[2]2006年,笔者参加省级课题“粤西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便和雷州半岛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此地的音乐文化深感震撼,深深爱上了这片红土地文化。

2014年正月十三,笔者再次来到雷州松竹镇塘仔村观看了傩舞的表演。7年前笔者来此采访的老艺人已不在了,因此深刻感受到收集民间老艺人的活态资料刻不容缓。虽然现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工作蓬勃开展,但是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离世,很多珍贵的傩舞文化还没有被很好地传承就随之消失了。

傩原本是原始宗教的巫舞,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先进入宫廷,后流传到民间,并逐渐向歌舞和戏剧方向發展,至今已演变成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松竹镇的“走清将”舞蹈动作特点基本保持了原始傩的风貌,也成为了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走清将”表演时充满原始封建色彩,其祭坛仪式更为神奇。它信奉的是雷首和五雷官将马(马郁林)、郭(郭寅景)、方(方仲高)、邓(邓拱寰)、田(田宗元),依次如图一所示。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走清将”的傩面具造型质朴、夸张、庄严、威武,色彩以黑、红、黄为主,线条粗犷,色彩鲜明,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如雷神为凶像,竖发、方脸、长耳、突额、突眼、大鼻、扁嘴、獠牙、具有豪放不羁,粗犷的特征。②

二、雷州傩舞“走清将”的表现艺术

傩舞“走清将”的舞蹈动作总体来说具有古朴、粗犷、勇悍、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特点,气势磅礴、威武神奇。如“走清将”的雷公,左手握凿右手举斧,半蹲,左脚虚点地,两眼直视别的舞者,双手在头的上方轻轻摆动,头微微摇动,措步向前碎步后退,一派威武神态。“走清将”的音乐主要由器乐和吟诵性声乐两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为舞蹈烘托气氛,营造驱鬼逐疫的宗教意境。

(一)雷州傩舞“走清将”在舞蹈方面的表现形式

傩舞表演时,每家每户都在自家的庭中设坛迎神。首先,神像邓天君坐轿于大门口,道士与主人在中堂跪拜叩请家神(雷州人家家户户都在家里设立神像或神位),配合五雷官将捉鬼驱邪,傩队戴面具赤足从大门进入庭院,由雷首、田将军(田宗元)、四将(马郁林、郭寅景、方仲高、邓拱宸)站成梅花阵演舞。③他们手上持有凿、斧、彩鞭、小铜铃等道具,随着道士诵经符令的指挥,几位雷将边舞边吆喝,舞蹈动作包括上下绕手、吸腿跳转、绕腕横步等,其动作配合雷州本土雷剧音乐,类似京剧舞旦的动作,音乐及呐喊给人造成神秘感,具有浓郁的原始古巫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并且每一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套路及内在的意义。下面笔者将傩舞的几套动作做简单介绍。

第一套动作根据民间艺人所述,当香火焚起时,将士们已准备就绪,前往捉鬼降妖。表演时舞者必须站如松,表情威武。

第二套是香火诀的动作,意思是雷首发现鬼怪,命令众将拿好武器,朝所示方向狠狠地袭击。舞者对于这个动作要多加训练,才能够表现出将士的凶猛神态。

第三至第八套表现的是田将军的舞傩英姿。田将军的道具是彩鞭,代指马。其动作含义是田将军带领兵马到民间,为民间的儿女斩妖除魔,又称“点鞭”。扮演田将军的艺人是众艺人中舞得最精彩的。

第四套动作是连接第三套动作的,据说这是驱鬼时的动作,每到这一幕,锣鼓队会热烈地齐奏,众人也会齐声吆喝。

第五套动作是较为经典的傩舞动作,表示田将军收服了鬼怪。几乎雷州傩舞的表演中都运用了这个动作。

第六套是田将军擒到鬼怪后收功的动作。

第七套动作是田将军把在各家各户捉到的鬼怪放火上焚烧。

第八套动作是田将军命众将把鬼怪押上船。

第九套和第十套是雷首的动作,雷首的道具是凿和斧。在“走清将”的表演中,这两套是雷首的标志性动作,道士在每家每户焚香起坛时,雷首站在祭祀桌前方,通过这些动作命令众将起坛捉鬼。

在“走清将”的舞蹈中,有一些宗教性的手势动作,即“手诀”,这些手诀都保留着驱鬼逐疫的原始色彩,是民间的巫道做法事时打的手语。例如“香火诀”,是傩舞和巫道交融的表现,上下翻转表现阴阳翻覆,多变的手势使充满神话色彩的傩舞更加神秘而浪漫,构成了湛江地区傩舞的独特风格。

“走清将”按照东、南、西、北、中的方位,以五雷神将的形式展现。其动作节奏快而鲜明、风格古朴、表现奔放、粗犷的特点。雷首执斧握凿,站后场中间,双托掌碎步向前或后退。领舞者手指马鞭做“提腿扬鞭”,不停上下抖动“点鞭”,上步踏跳,不时地转腰扭胯,两手放于腰间,手指做成“香火诀”状,按节奏不停上下翻动。整个舞蹈动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从宗教的角度看,傩舞“走清将”是雷州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祭祀形式,然而从音乐的角度看,“走清将”却是一种带有民间文化色彩的乡土艺术。如此优秀的人文资源,使得湛江的民间艺术多姿多彩,展现独特的魅力。傩舞不仅在舞蹈动作上融入了湛江的地方特色,在音乐上也表现得更为丰富。

(二)傩舞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形式

傩舞在音乐上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器乐,声乐部分多为吟诵性的咒语。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论述。

1.锣鼓伴奏音乐

傩舞的伴奏音乐是恭迎五雷将领入户时奏的乐曲,充满了喜庆。“走清将”的乐曲是用月锣、高边锣、铜胆(小锣)等大件乐器演奏的,这种伴奏,节奏鲜明,气氛热烈,主要以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来灵活掌握节奏,给傩舞增添了神秘、威武的氛围。如谱例一。

傩舞“走清将”的音乐伴奏是在道士祭坛颂经、舞傩者开始表演的时候进行的,这段音乐与前面的音乐风格有一定的差异,它不仅富有宗教音乐的神秘色彩,同时还加入了雷州方言的调式调性,具有口头创作的韵律,高边锣和铜胆陶鼓(用陶泥烧制的一头大一头小,羊皮蒙鼓面,中间呈蜂腰状内空。大头为鼓面,左掌击之“哄”低沉,右手值竹片击小头声音“扁”音高,是古老的乐鼓)④等乐器加入后,整个气氛激烈无比、气势磅礴,让人仿佛走入鬼冥境界。

2.说词音乐⑤

在傩舞“走清将”的艺术形式中,唱的部分主要是由道士完成的。由于民间长期没有史载的记谱,至今也没有形成旋律音乐。说词部分的音乐往往由道士加入了雷州本土方言和雷州歌的特点,即兴自由演唱发挥。在走访“走清将”的过程中,笔者将当地德高望重的道士洪兆羆的说词作了简单的记录并译谱,如谱例二。

傩舞的说词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加入个别方言代替意思深奥的词语,如:上元一品官指雷首邓辛张天君;洪罗指雷首;仙娘指神仙。

全曲的旋律主要由核心三音腔⑥为“sol fa re”组成。节奏规整均匀、与语言的律动一致。结构为完全重复的四个段落,每段由四句组成,每句四个小节。每段的结构图示为“a(4小节)+a(4小节)+b(4小节)+a1(4小节)”。每段的终止音为商音,调式为中国民族五声D商调式。

“走清将”的语言精华在于由心生词,由词生音,给人一种乡野般的淳朴之感。半说半唱或近似朗诵式的旋律风格别具艺术特色,仿佛在人和神之间架起了一座“精神桥梁”,借以达到驱鬼、治病等消灾纳福的目的。

三、湛江雷州傩舞“走清将”仪式的特征及演出形态分析[3]

傩舞在艺术上单纯、明快,足迹遍及全国多数省区。从功能和形态上说,傩舞属于仪式舞蹈范畴,而从源头来说,它与巫的关系最为密切。雷州“走清将”的仪式特征和演出形态具有东方傩文化的共性。

(一)傩舞的仪式特征

雷州傩舞“走清将”仪式采用了简单的“设坛请神——舞傩将神——退兵送神”程式。这种模式沿袭了千年之久,逐渐形成固定的仪轨。

“走清将”是通过咒语、符箓、烧香、焚表、吹牛角的方式请来神灵。这些神灵由舞傩者装扮。他们戴着面具,在歌舞仪式中体现或表达神灵的意志。雷州松竹镇的傩舞巫师是兼职的通神巫师,他们以自己的身体和灵魂、神鬼沟通,以求解决多种疑难和消除灾难。村民、民间艺人和巫师在“踩街”“巡幸”“游村”中沿门逐户进行消灾逐疫、祈福纳吉、还愿免祸等活动。

“走清将”属于神灵出巡型。把神像从庙宇搬请到神轿中,仪仗前导,由装扮的神灵(土地神等)陪同,巡幸四乡,察访民情,免除各种瘟疫、灾难,祈求神灵恩泽四方。傩舞仪式亦仪亦舞,仪式中有舞蹈、舞蹈中有仪式。

“走清将”仪式依附并孕育于仪式歌舞活动,它带有浓厚的仪式特征。雷州傩舞同江西南丰石邮村的“跳傩”以及福建邵武的“跳番僧”和“跳弥勒”仪轨形似(此结论是与《东方傩文化概论》所举的实例比较后得出⑦,由于不是本文的重点,故不做深入分析)。

(二)娱神与娱人相结合

“走清将”是在雷州各种仪式活动中演出的傩舞,其目的有二:一是颂扬神灵;二是娱乐神灵。通过贡品、节目以取媚神靈,使神灵愉快地为人间驱鬼逐疫、降福呈祥,以求人寿年丰、六畜平安、天下太平。演出的节目,包括世俗节目,既娱乐神灵,又娱乐善男信女,从而使人们达到宗教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双重满足。

(三)演出的特殊时空观念

雷州傩舞“走清将”演出的舞台或场所,主要是堂屋、庙宇、院落、场院、祠堂,这些是相对固定的空间;在游神活动中,“走清将”到每家每户祈福,其街道、门前,以及村落之间的道路,是流动的空间。它的舞台空间是无限的、自由的。傩舞的故事背景,天堂、人间、地狱、大海、云海、河流、院落、居室,等等,全都包含其中。而傩舞队运用虚拟的程式进行表演,任意发挥,可以表现任何时代与任何空间的故事。“走清将”的时空观是穿越式的。

(四)依附于民俗节日的固定演出时间

“走清将”是孕育于民间的傩舞仪式,它的演出时间受民俗活动,特别是岁时节令的限制。大多是在春节期间演出,且集中于送神仪式的元宵节前后。此外,还会在本村的年历上演出,不同村子的年历不同,举办的时间也不同。

(五)面具——独特、奇妙的造型

对于傩舞,面具是最重要的造型,也是最鲜明的演出标志。在演员和广大善男信女的心目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基于对神灵的敬畏和宗教的虔诚心理,“走清将”传承人平时是将面具封入箱中,收藏于祠堂、庙宇等处。在仪式前启箱,仪式后封箱,都要焚香跪拜,敬请神灵启驾或归位。

演员戴上面具就被认为是神灵附体。善男信女通过辨别面具,知道演员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走清将”的主要角色是雷首、五位雷官将以及土地公、土地婆。演员们戴面具进行表演,显示出一种独特、奇妙并且具有神秘感和幽默感的艺术风采。

(六)艺术传承与禁忌

傩舞“走清将”的艺术传承一般由父亲传给儿子,无子嗣则将表演艺术传给同姓堂侄。“走清将”演员把演出视为宗教信仰的一种具体表现,代代因袭传承、不敢走样,不得提高与发展,表演水平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致使雷州傩舞难以得到充分展示。

“走清将”作为驱逐型的仪式舞蹈,它成了人们禳灾解厄、除凶驱煞的宗教法宝,实际是祈求人生幸福平安的一种心理慰藉。在不同社会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人文生态环境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特别是“走清将”傩仪同佛教、道教的祭祀仪式相结合,并且被融入了民俗文化活动之后,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显示了各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意蕴。

“走清将”是道教、佛教活动中较为典型的一种表演形式。在佛教、道教的影响下,现今各个地方尤为重视的“年例”(又称“游神”)起坛仪式会在道士的颁令祈求中,以卦占卜作为人与神的通灵工具,从卦的显示中得知要被神灵附体的人,具备了法力可以串令,即表演者用令箭从一边脸颊穿进口腔,再从另一边脸颊穿出,用手扶着外露部分,让人们抬着游行,自始至终神态自然。令箭拔出,表演者的脸颊上看不见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迹,令人惊叹。

在雷州傩舞“走清将”仪式中,最令群众兴奋和激动的高潮部分就是“串令”。遗憾的是,2014年春节,笔者的此次田野调查中没有“串令”。雷州市文化馆馆长吴兆生告诉笔者,之所以取消“串令”,因为卜卦中显示此次活动不适合“串令”。

此次田野调查,笔者发现,雷州傩舞“走清将”仪式活动是由道士起傩,祭拜各类神仙祖宗,其中坛位的神仙有道教的,有佛教的,也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主要演出场地是族谱祠堂门口。

“走清将”的音乐以及舞蹈动作以当地语言和地方特色为主。它融合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家谱文化、地域方言文化,以及本土传统音乐文化,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渗透了地域色彩的宗教音乐,“走清将”是具有雷州本土文化特征的傩。

注释:

①笔者已发表相关系列傩舞文章,详情参见中国知網。

②③邓碧泉.湛江民间艺术志[M].内部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8-14.

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集)[M].内部资料,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6,402-403.

⑤民间命名。指道士与神灵通性时所诵读的经文。此词是民间祭祀活动时的自创经文,由民间艺人洪兆羆所提供。

⑥“核心三音腔”理论最早由中国著名音乐学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杨匡民先生提出,他将“三音腔”的声腔归纳为:大声韵、小声韵、宽声韵、窄声韵。

⑦曲六乙,钱笰.东方傩文化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34.

参考文献:

[1]祝宇,庞德宣.湛江傩舞[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68.

[2]陈华丽.旧县年例中的傩舞“考兵”仪式音乐文化研究[J].艺术教育,2015,(7):78

[3]曲六乙,钱笰.东方傩文化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112-113.

作者简介:

陈华丽,女,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仪式音乐。

猜你喜欢
雷州音乐
曾如影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梦中题词
音乐从哪里来?
雷州书画作品选
雷州湾海域悬浮物浓度遥感监测研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