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县矿山生态治理的实践应用

2017-04-04 21:04:15穆喜东
防护林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本溪县客土喷播

穆喜东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林业局,辽宁 本溪 117100)

本溪县矿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多年来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地区和矿山企业破坏严重。矿山生态治理工作任重道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本溪县按照省政府青山工程建设统一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从2012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闭坑矿山生态治理、生产矿山生态治理、围栏封育、清退“小开荒”、超坡地还林等八大工程,重点实施了以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经过5年时间的生态治理和经营管护,本溪县矿山生态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昔日多数岩石裸露、草木不生的一座座矿山,如今变成绿树成荫、枝叶繁茂的一片片青山,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有力促进了全县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1 自然概况

本溪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太子河上游。辖区面积3 344km2,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现辖1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98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全县林地面积27.5万hm2,森林覆盖率77.06%,耕地面积2.3万hm2,水域面积0.69万hm2,是全省的天然绿色屏障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本溪县矿山资源丰富,素有“东北地质摇篮”之称,已探明铁、硅石、石灰石等矿藏130多种,采矿历史悠久。据本溪县林业局2015年末全县林地清查结果,全县现有涉林矿山、选厂、排渣场及煤矿等矿山企业145家,各类生产矿山项目167处,闭坑矿山95座113处(地块)。

2 矿山生态治理实施情况

从2012年到2016年全县共完成81处259.6hm2矿山生态治理任务,其中闭坑矿山完成31处92.9hm2,治理年度为2012年、2014年和2015年3个年度;生产矿山完成45处166.7hm2,治理年度2012—2016年5个年度。总投资达3 300万元,其中闭坑矿由政府投资1 698万元,生产矿由企业投资1 602万元。闭坑矿山治理项目主要分布在本桓公路两侧、重点风景区、水库、城镇周围及生态脆弱区,涉及小市、田师付、碱厂、南甸四个乡镇,总填挖土方量49.6万m3,总客土量5.8万m3,修挡土墙303m,修筑植生槽345m,项目区围栏815m,栽植刺槐、云杉、红松、胡桃楸等苗木33.7万株,播种(含喷播)刺槐1 553kg,紫穗槐312kg,绿化成活率95%以上,保存率92%以上。生产矿山治理项目重点分布在高官镇及小市镇、草河口三个乡镇,主要治理对象是废弃的排渣场、采矿场、尾矿库等,高官同达、盛源、偏岭一矿及小市鹏达铁矿等矿山企业,投资较多、治理规模较大,治理效果较好。

3 治理模式及方法

本溪县针对不同立地类型的破损矿山及依附山体,因地制宜,一矿一策,采取植苗、喷播、播种或其他等不同生态治理模式,均取得明显的治理效果。不同治理模式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方法和措施,无论哪种治理模式都需要完成土建工程、植绿工程及后期抚育管护三个工作流程,现将主要做法简述如下。

3.1 土建工程

3.1.1 边坡削坡 主要是针对坡度大、土层薄、稳定性差的边坡进行降坡处理,达到稳定和植被恢复要求。一般情况下,削坡后边坡坡度小于35°时,适用于植苗、播种等治理模式;而坡度大于35°的岩石裸露边坡或山体,适用于喷播、打孔客土、修筑植生槽(窝)等治理模式。主要采用大平台形、阶梯形及折线形削坡方式,其标准执行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2019-2012。对于易造成小范围塌方的边坡,削坡后低处修筑挡土墙加固。削坡要做好规划设计,削坡后要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避免造成二次破坏。

3.1.2 场地整理 对高低不平的作业场地应填土,采用挖高填低、挖低填高等方法进行场地平整;对矿废渣、废石、废弃物或弃土等需要清除。场地平整后,平均坡度小于25°,达到植被恢复条件。

3.1.3 覆盖客土 当土壤条件无法满足植物生长需要时,须对治理区采取客土覆盖措施。采用园田土或山地土壤。取用客土应明确客土来源,取土场设计不可造成新的林地破坏。对于露天采石场、废石堆场、尾矿库等治理区采用整体客土覆盖,客土沉实后不低于0.3~0.5m。其他立地条件较差、土层厚度较薄的地段可采用穴状客土,以种植穴客土为主,辅以穴间客土,穴内全部客土,穴间客土厚度沉实后不低于0.2m。

3.1.4 现场整地 根据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条件,确定不同的整地方式和标准,执行DB21/T2019-2012标准。一般采用穴状整地及带状整地方式,以前者为主。栽植刺槐株行距一般采用1.5m×1.5m~2m×2m;云杉、油松、红松、落叶松采用2m×2m~3m×3m,种植穴规格不小于0.5m×0.5m×0.5m(或种植穴不小于0.15m3)。

3.2 植绿工程

3.2.1 树种选择 优先选择稳定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生长快的乡土树种或引进取得成效的树种。本溪县矿山生态治理树种选择以刺槐和云杉为主,其次是红松、胡桃楸、火炬树、紫穗槐、三叶地锦等。

3.2.2 治理模式及方法 本溪县矿山生态治理模式以植苗造林为主,播种、喷播为辅,少数地段采用栽植乔木大苗、打孔筑槽客土、植生袋法、藤萝植物攀爬法等。

(1)植苗。以植苗造林方式恢复植被的一种治理模式,一般适用于坡度在25°以下的破损山体。全县采用植苗治理模式共完成236.8hm2。植苗时要做到苗干竖直,根系舒展,深浅适当,覆土后踩实等操作技术要领。苗木选择一级优质壮苗、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根系发达。

(2)喷播。边坡整理后,将种子、肥料、基质、保水剂和水等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泥浆状喷射到坡面上的一种生态治理模式,它适应于高陡裸露岩石坡面以及其他植被自然生长困难地段的植被恢复。本溪县于2012年在原小市水泥厂和231采石场六处闭坑矿山,引进青岛冠中生态股份公司研制的该领域世界上最先进技术成果“团粒喷播技术”获得圆满成功,总喷播治理面积7.6万m2。施工工序主要有削坡、清坡、修建坡顶截水沟、竖向排水渠、铺设金属网、团粒喷播、养护管理。喷播树种主要有刺槐、火炬树、胡枝子、羊胡草等。

(3)播种。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在治理区边坡上的一种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立地条件较好、土层较厚的项目区。以条播和穴播为主,播种面积68.4hm2。选择遗传品质优良的种子,播种前必须做好整地、摧芽处理等工作,选择适宜的播种方法,适时播种,播种后应及时浇水、除草、防虫、防鸟害,确保幼苗出土成活。

(4)其他。对于植被恢复有困难的边坡等特殊地段,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采用特殊的绿化方法,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本溪县有少数特殊破损山体,采用大乔木遮挡、藤萝植物攀爬、凿穴(槽)客土植苗、植生袋法等治理模式,均达到植被恢复目的。

4 治理成果

2017年10月由县青山保护局组织技术人员分别对2012年、2014、2015年三个年度对31处矿山生态治理项目树木生长、保存率、覆盖率等绿化成果进行调查。各年度调查数据结果表明,所有项目区植被生长繁茂,恢复效果显著,达到规程标准。治理面积保存率100%,树木平均保存率92.7%,植被覆盖度平均42.9%,平均郁闭度0.5。2012年度采用植苗方式栽植的刺槐平均树高达6.2m,平均胸径6.0cm,郁闭度0.7,每公顷保留株数270株左右,全部郁闭成林。其他年度各项目区幼树长势旺盛,矿山披上了绿装,荒山秃岭的现象已不再现。采用喷播技术在原小市水泥厂采石场和231采石场六处陡峭破损山体应用获得圆满成功,成为辽宁省青山工程的示范样板工程。

经过五年时间的矿山生态治理,三大效益已初步显现。在生态效益方面,全县新增绿化面积259.6hm2,森林覆盖率提高0.13%,郁闭成林后对改善生态环境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按照《2012-2015年辽宁省青山保护评估报告》标准计算,预计每年可涵养水源85.7万m3,保育土壤 10 643t,固碳释氧2384t,积累营养物质21t,滞尘4 216t。经济效益方面,整理出工商业用地11.3hm2,利用土地出让实现土地级差收益1 277万元。植被恢复治理共营造刺槐、红松、胡桃楸等经济林250.4hm2,郁闭成林后木材及种子可以给广大林农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实施矿山生态治理工程给当地农民提供了劳动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5年累计提供临时用工量5万多个工日,农民增收达800多万元。矿山生态治理工程在改善环境,致富人民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绿色发展理念,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5 存在问题

5.1 矿山生态治理任务重、成本高、难度大

近几年本溪县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了矿山生态治理进程,但治理任务仍然很重,难度很大。经摸底调查,全县有闭坑矿山106hm2尚待治理,且多数地处偏远山区,立地条件差,治理成本高,恢复难度大,矿山需要植被恢复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5.2 投资不足,治理工作进展缓慢

受经济压力影响,近两年在闭坑矿山生态治理上,省、市财政逐渐减少投资或暂停投入,县政府又没有相应的配套投资,致使闭坑矿山治理工作暂时处于停滞状态,只对前三年完成的生态治理项目进行抚育管护。大中型矿山企业多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经济效益低迷。企业领导重开采、轻治理现象严重,工作开展不平衡,投资差异明显,治理规模相差悬殊,部分矿山企业没有按照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实施,生态矿山治理工作推进困难,进展缓慢。

5.3 建立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做好生态治理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措施、机制作保障。已制定的矿山生态治理目标责任制不全面、监督管理办法不具体、保护与管理措施不到位等机制都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5.4 监测设备与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仍然采用人工巡护方法进行监管,在高山远山和交通不便的林区, 发生违法侵占林地而造成林地破坏现象,往往不能够及时发现,而得不到及时打击处理和恢复治理,不仅浪费大量人力、财力,而且监测不及时、不到位,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

6 对策与建议

通过近五年来矿山生态治理的成功实践,本溪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增加了绿地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推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1 加强领导,积极推进矿山生态治理进程

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站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高度重视矿山生态治理工作,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和投资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科学施策,强化监管,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用矿山生态治理的实际成效惠及百姓,造福于民。

6.2 多元融资,努力筹措矿山生态治理资金

矿山生态治理难度大,成本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确保治理任务顺利实施。要克服困难,采取各种方法、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率。一是应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及政策支持。二是加大省、市、县政府投入力度,以矿山土地收储出让、相关税费等多种方式,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三是积极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按照“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入股、合作、转让等形式参与治理。四是规范矿业权人的投入,运用法律等手段,督促矿业权人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切实履行恢复治理义务。

6.3 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矿山生态治理工作

对于重要生态区、城镇周围、重点风景区、主要公路、铁路干线及面积较大、易于恢复的地段,可根据山体破坏程度、立地条件等状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和方法实施生态治理。而对高山、远山、陡峭及破坏坡面较小的地段或山体,可采取自然恢复或人工促进措施恢复植被。对于生产矿山治理,矿山企业应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要求组织实施。

6.4 强化监管,加快矿山企业治理步伐

矿山企业生态治理任务艰巨,是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县政府与企业签订责任状,推进矿山企业加快实施。国土、林业、安监、环保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矿山企业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治理任务。同时,国土部门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纳规定,对不缴纳或不足额缴纳的企业或不按照治理方案恢复植物的,不予以采矿权年检,并责令其停止生产,可运用法律手段,采取强制措施督促企业恢复植被。

6.5 完善措施,建立健全矿山生态治理保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矿山治理长期机制和目标责任制,落实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实行定期考评和年度考核制度,切实做到奖罚分明,有责必究。二是督促矿山企业建立“边生产边治理”的良性循环机制,并加强监督和管理,切实转变“边生产边破坏”、“先破坏后治理”的局面。三是严厉打击违法破坏林地和非法侵占林地的行为。四是加强矿山生态治理工程后期抚育管护工作,巩固生态治理成果。五是建立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研发县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综合管理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库,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六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购置用于资源监测的高科技产品和实用技术,如购置卫星遥感数据、小型无人机或先进导航技术等。七是加强宣传,不断增强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对以上各项内容研究具体实施办法和措施,建立长期机制,在今后的矿山生态治理中付诸实施。

[1] 辽宁省青山保护局. 2012-2015年辽宁省青山保护评估报告[R].2016

[2] 郭友红,王书丽.浅析闭坑矿山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矿山测量,2013(5):90-91

[3] 蓝崇钰,束文圣.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中的基质改良[J].生态学杂志,1996(2):55-59

[4] 刘正德,李雪梅.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框架内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14(1):99-100

[5] 杨森,李银春.“青山工程”矿山生态治理经验的启示[J].防护林科技,2013(6):65-66

猜你喜欢
本溪县客土喷播
城市道路绿化项目中喷播技术的要点分析
生态护坡喷播技术的应用探讨
辽宁省本溪县森林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本溪县现状用水水平分析与评价
关于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工序及其规范探讨
特别策划:走,到本溪县去
今日辽宁(2015年10期)2015-04-07 23:35:00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建筑与预算(2014年5期)2014-08-20 10:08:16
喷播机械一体化工程在边坡绿化中的应用
河南科技(2014年6期)2014-03-22 02:07:22
地震及降雨渗流条件下铁路生态边坡客土稳定性分析
三维植被网护坡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