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思考

2017-04-04 23:30:28梁飞琴
关键词: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

梁飞琴

(福建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福建福州350122)



坚定文化自信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思考

梁飞琴

(福建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福建福州350122)

针对文化虚无主义等价值理念的宣扬使一些大学生自我身份定位不清、价值判断模糊、文化自信不足等状况,提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采用案例、讨论、辩论、情景模拟、社会实践等方式讲好传统文化精气神,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讲清社会文化现象和问题,帮助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思考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坚持的“第四个自信”,并表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不仅是文化理念,而且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和民族的积极评价,对自我身份、民族集体人格的充分认同与肯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是高校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人格修养,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该目标的实现与文化自信密切相关,思修课程有助于培养并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也要求思修课程围绕其开展教学。

一、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现状

民族的根柢则为文化[1]。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曾说“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个体精神生活质量的标志,“文化自信源于并依赖于人的主体精神自信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没有人自身主体精神的自信和本质力量的自信,也就难有文化的自信”[2]。文化自信会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精神状态,只有对民族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的活力。

文化自信诉诸于人的内心和价值观,在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上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4],文化自信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

(二)大学生思想现状

当前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攻坚期,文化自信可激发社会主义建设者主体意识和担当精神,完成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但西方文化虚无主义通过学术解构、价值重估、娱乐化历史事件,歪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张中国应补课,走资本主义国家曾走过的原始积累时期的老路;或否定人际间的道德关系,否定传统文化及其义利观,主张人际关系商品化;或宣扬宫廷权术、人生成功方略,甚至扬恶抑善。文化虚无主义其实质是文化霸权,葛兰西认为“西方文化霸权不在于强迫大众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知,屈从统治阶级的权利压迫,而是让个人心甘情愿,积极参与,被同化到统治集团的世界观或者说霸权中来”[6]。他们为大众提供一套完全不同于意识形态的关于近现代历史的话语体系,引导大众重新构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消解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文化虚无主义蒙着面纱宣扬其价值理念,容易误导缺乏理性判断的民众。

一些大学生受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自我身份定位不清,价值判断标准模糊,文化自信不足。第一,不熟悉“家谱”,对传统文化精髓认知不足,不知道“我是谁”。在网络中自称“屌丝”“单肾贵族”“宝宝”,甚至变身为“吃瓜群众”,主体意识不足。第二,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价值判断标准模糊,盲目认同西方文化,不能透过现象认识文化虚无主义的本质。第三,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关注不够,在网络文化乱象前,认同“人艰不拆”的价值理念,认为什么都是浮云,担当意识不够。思修课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方面可围绕以上现象和问题展开,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思修课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是“宏大叙事”,又是“个体关怀”,既是意识形态灌输,又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它承载着维护主流文化、批判异质文化、传承优秀文化、整合多元文化、创造先进文化等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7]。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修课可在以下3个方面改进。

(一)讲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使学生亲近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传统文化关乎“我是谁”,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是一代代炎黄子孙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文化自信的源头。

2014年教育部颁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4]。

文化乃教化,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思修课将追根寻源,讲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引导学生做好“龙的传人”,传承好龙的精神。在“中国精神”章节中,通过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传说故事唤起学生民族文化记忆,通过炎黄部族融合、大禹治水、老当益壮等历史文化追溯民族产生,展现民族精神。让学生认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做自己真正的主人。在“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章节引入古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追求,描述《礼记·礼运》的大同世界。在“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章节讲述古人“天下为公”的人生价值理念、“天下兴忘,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政治情怀,让学生感知祖先的人格魅力。在道德章节品评诸子百家的义利观,传统的忠、孝、礼、义、廉、耻,讨论现代人如何忠于职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爱情,如何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如何廉洁自律、慎独、有羞耻之心。

实践证明,历史和民族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理论武器,讲解过程中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8],让学生感受古人生命的活力,感受中华文化精神,主动选择亲近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此部分可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授课,在讲授中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在讨论中思考、辨析、判断、吸纳传统文化精髓。

(二)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是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毛泽东曾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9]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乎“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任何理论利器都不愿只是精英赞叹、把玩的珍藏,只有交给大众、教会大众才能永远锋利[7]。思修课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课程内容和现实文化现象,使学生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其科学性和实践性,讲透这两点很重要。绪论章节采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新环境;采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掌握好大学专业学习、个人成长的规律,促进自身成长、成才;用矛盾论分析修身、学习的辩证统一性;用实践论要求学生知行结合,抓住大学生活的主要矛盾,解决矛盾,促进发展。在“追求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章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章节,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但在一定条件下,意识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突出中国精神在书写中国历史时发挥的作用。在“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章节,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人的本质、人生目的,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人生价值的实现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用辩证法论述人应有的人生态度。在“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和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章节,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道德的来源、本质、功能、发展,让学生深谙社会主义道德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

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掌握好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此部分可用讲授法、情景还原法等方式授课,让学生感受并认同在民族危亡时,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用生命撰写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激活自我的生命活力。

(三)讲清社会文化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自觉抵制文化虚无主义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现状,有积极向上的,也有低级腐朽的;有文化复古的声调,也有一切向西方看的论调,尤其是文化虚无主义宣扬各种扭曲的价值理念,使社会价值混乱。缺乏理性判断的学生易受此影响,在实际的文化选择中走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这急需主流文化的鉴别与引导。讲清这些现象和问题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承载着这样的文化使命,这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支点。

网络是现实的映射,文化虚无主义借助网络娱乐化历史人物,消解民众对英雄的情感,唱衰英雄,调侃英雄,如“常识解读”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行为;借助网络娱乐化历史事件,消解民众对国家的情感,影响民众的价值判断。这都需要我们直面问题,采用讲解、案例、讨论、辩论等教学法,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明确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自觉抵制文化虚无主义。案例的选择要呈现强烈的时代感,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理论学习可以帮助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网民“宝宝”的自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愿长大、怯于承担责任的心态,而“人艰不拆”的价值理念是对人生奋斗的排斥。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越能及时正视社会现实问题,就越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教师要敢于直面现实,具备主导话语能力与勇气,立足于“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话语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内容;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引导其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通过实践练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单纯依靠思想来克服,要克服一种思想,必须消除产生这种思想的客观的社会基础[10]。除了做好以上的工作,还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的基础。

三、结 语

恩格斯曾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但在文化上的每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1]拥有文化自信,是个人深度发展、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民族觉醒和民族自信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不仅要求传承好中华文化,而且要求大家成为先进文化的书写者。

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12]。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模式,在讲解、阅读、讨论、答疑、对话、情景模拟中,在平等论战与严肃交锋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

这种文化自信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清晰价值判断,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并推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这种文化自信是淡定笃然,而不是夜郎自大;是大气有为,而不是狭隘排他;追求的是大格局,抛弃的是大排场,体现的是正面归向的精神价值,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1]曾思勉.中国通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2.

[2]韩 震.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定位——兼论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1-10-16(1).

[3]王泽应.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J].道德与文明,2011(5):16.

[4]习近平.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4-03-13(1).

[5]辛 鸣.我们该有什么样的文化自信[N].中国青年报,2015-05-18(2).

[6]洪晓楠,邱金英.试论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渊源[EB/OL].(2015-04-02)[2016-09-10].http://www.aisixiang.com/data/6298.html.

[7]肖香久.文化自信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6):132.

[8]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10]钱 逊.关于克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几点想法[J].教学与研究,1990(2):53.

[1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12]学习小组.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2).

(编辑:陈 越,马川建)

2016-11-09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B13796S)

梁飞琴,女,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9-4784(2017)02-0041-04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