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玮翔
(福州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 福建福州 350116)
试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
何玮翔
(福州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 福建福州 350116)
在世界体育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阻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起源、特征、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入手,梳理和探究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和发展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以期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中华体育; 民族传统; 体育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全国各族人民强身健体、消遣娱乐、沟通感情的活动项目,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近现代西方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的传入,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受到阻滞,甚至有部分被取代,面临发展危机。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开始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探究其在新时代的持续发展方向。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都是我国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赛龙舟、拔河、舞龙狮、摔跤、赛马等都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娱乐健身价值。作为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绝不能固步自封,应随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而与时俱进,不断结合本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综合外来体育文化的优点,扬长避短,通过与外来优质体育文化的融合,继承、发展和创新,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族传统体育是社会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著的民族民俗特点,是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锻炼活动。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独特的情趣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是各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有传统性、集会性、节庆性、游艺性、风俗性、表演性等特点。不同于大众体育(娱乐健身)、竞技体育(突破人体极限)、学校体育(促进身心健康)的现代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源于劳动生产、军事活动、风俗习惯并用以满足上层阶级的娱乐需求。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民族传统历史风俗、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的别样体现和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进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其中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移转、形式变迁,以及项目的转化等方面。追溯到远古,祖先们为了生存生活,自己制作狩猎工具,创作丰富生活的娱乐项目。发生战争时,利用箭术、刀枪、火球等作为征战工具,有些战术项目还转化为丰富娱乐生活的项目,如棋术、拳术等。现代体育活动大多来源于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同时随着世界体育文化的不断交融发展,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纳入奥运会,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如现在奥运会中标枪、铁饼、拳击、马术等项目。受到现代体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及扩张发展,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项目的风靡,使得既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民族传统体育源于广大乡土社会的民众生活,是不同民族生活、生产、生存历史的具体写照,正因如此,也赋予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象征特质。首先,活动形式简单、自由。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各民族人民传统劳动生活的升华,其不受规则的影响,活动形式自由、简单,比较随意。如蒙古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几乎离不开马,苗族的体育项目则以牛为主,并有斗牛的习俗,广西壮族等民族的打扁担活动,都是在劳动中升华的运动项目。其次,民族特质鲜明。各个民族根据自己的风俗及制度,形成了具有一定民族特质的民族体育,体现出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许多民族体育活动与宗教、节俗、婚姻等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充分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再次,地域性特征突出。我国是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差异,所以也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其不同的价值、审美等地域民族体育文化特点,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北人善马,南人善舟”的特点,反映出地域环境对民族体育特征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日常活动娱乐项目,可以在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开展,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选择喜爱的活动项目,充分体现了民族体育的娱乐性及健身性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完全是截然不同的路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外来体育文化、现代体育文化、现实体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封闭自守性。由于历史、传统、地域文化习俗等诸多原因,有些民族把自身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封锁起来,不让外界接触。例如偏远地区村落中的武术传承,门派观念比较严重,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发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相对缓慢,处于原始放任阶段,缺乏对体育本质的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育观念,只是单纯作为当地节日、祭祀活动项目,具有较明显的落后保守的特点。长此以往,难免导致其民族传统体育特性萎缩,甚至可能被其他娱乐和运动项目所取代。
二是民族传统体育奥林匹克化的制约。许多民族传统体育追求项目的奥林匹克化,使其失去了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改变了项目自身的民族风格。例如传统武术在奥运会中的出现,使其失去了传统的技术特征,形如“现代体操”。现代竞技体育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它是现代世界体育科技发展的产物,代表世界顶级竞技比赛,如果把民族传统项目纳入奥运会,难免就要放弃自身具有的地域民族特色和风格,失去原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及特有内涵。
三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商业化限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商业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吸引了众多的商家,他们将民族传统体育打造成文化产品,获得一定的利益,但也使得传统体育项目散失自身所特有的内涵。如传统武术为了获得商业资本,将一些古朴原生态的技术内容删除,选取一些现代化的华丽身法加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展演形态。
四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媒体化忽略。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媒体传播主导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重大赛事如奥运会。大多竞赛项目极具群众基础和一定的观赏性,再通过媒体进一步宣传和推进,形成媒体传播效应和赢得观众的双重需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自身的个性特点很少会得到媒体的重视。部分媒体为了推广某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对其进行重新包装,特意凸显其表演的精彩、激烈的一面,过度现代化包装宣传也会让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失去自身特有的内涵。
五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精英化偏颇。当今世界,明星效应显著,其中更多的还是竞技运动项目的精英,他们通过媒体和组织者的宣传推广,很容易获得全民的认识,尤其是许多青少年对竞技体育的明星崇拜。而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状况,一方面是明星效应很少会顾及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另一方面由于竞技化渗透到民族传统体育中,使其发生了质的变化,一味的追求竞技表演的精英化,缺乏广泛的群众性及健身性支撑点,导致传统项目不传统,疏远了普通大众,如竞技武术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既受到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受本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及保护传承,需要与整个民族文化发展和建设相呼应。立足传统、适应现实、传承特色、与时俱进,与世界体育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促进、互利共赢,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传承发展方向。
首先,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应该从理论上下功夫,打好理论基石,才能为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一些研究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梳理,描绘出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献的记载往往零散不成系统,给研究带来极大的难度,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史和传承文化还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论证。这就需要研究者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应对当前保持原生态的民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更多的实证材料,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来龙去脉,为规划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坚实的推助力量。
其次,可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全民健身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平民化或全民化参与传承,应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具有竞技性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是因为其具有观赏性、竞技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一项精英性的体育赛事。要发展民族体育项目,就应该从促进全面健身、娱乐方面入手,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全民健身项目中,在全民健身运动中传承,在现实生活中活化。
再次,可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校园特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学校是学生学习的摇篮,蕴含着祖国明天的希望,同时也是体育的摇篮,是可以让民族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普及化、科学化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需要把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通过教育部门的重视,学校的精心安排,体育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传统体育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在学校课堂中,使其规范化、普及化,在专家学者的努力研究中,使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在杂乱无序中得到提升,向科学化方向发展。一方面要对各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筛选一些作为适合全国各民族推广的项目进入体育课程。另一方面,可以选取部分城市的中小学作为试点,在试点教学中通过特色课程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使得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不断前进和发展。
最后,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体育文化的融合。在世界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需要与世界体育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促进、互利共赢。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价值,不能在封闭中发展,需要借助各种传播途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体育项目不仅是本民族大众健身娱乐的活动项目,同时也在世界民族体育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让中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为世界所认识和接受,应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可缺失的内容。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剧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2] 《民族体育集锦》编写组:《民族体育集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
[3] 赵 文、胡小明:《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体育与科学》2000年第21期。
[4] 熊志冲:《民族体育的特征功能和传播方式》,《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5] 刘杏芝:《体育全球化——世界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和谐共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017-04-24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BS14014)
何玮翔, 男, 福建福鼎人, 福州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讲师。
G812
A
1002-3321(2017)06-0099-03
石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