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邦兴,任绍东,陈 坚,屠永刚,张史飞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医院,广东 东莞 523560)
平桌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临床观察
马邦兴,任绍东,陈 坚,屠永刚,张史飞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医院,广东 东莞 523560)
目的:观察平桌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用平桌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结果: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27例,达到功能复位7例。愈合时间4~6周,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和骨折畸形愈合。按照Anderson前臂骨折疗效评价分级标准,优30例、良6例。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尺桡骨干双骨折疗效标准,痊愈29例、好转7例。结论:平桌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疗效好,操作简单且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儿童;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平桌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上肢损伤之一,因其外伤及骨折移位情况不一,移位因素复杂,治疗有一定的难度。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我们采用平桌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下段骨折36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36例,均为广东省东莞市常平医院骨科就诊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2~12岁,平均6.3岁;病程30min~6d,平均2.2h;左侧11例,右侧25例。
经X线检查确诊为闭合性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且有不同程度的患肢的功能障碍、肿痛、畸形,无血管性损伤,无其他部位骨折及病理性骨折,无颅脑、腹腔内出血。排除先天性关节畸形,严重心脏病、血管性疾病,生命体征正常。
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查看骨折X线片,如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向掌侧成角时,将前臂背侧平整放置于平桌上,如骨折向背侧成角时则将前臂掌侧平整放置于平桌上。两助手分别握持患者腕部及以远大小鱼际部和近肘部前臂近端,顺前臂纵轴方向并将前臂贴于平桌上持续对抗牵引2~3min,要求持续拔伸牵引,忌用暴力。术者两手拇指分别置于突出的骨折端,在持续牵引状态下,双手拇指用力向下按压骨折端,同时握持患者腕部的助手在持续牵引下逐渐抬高并加大骨折端成角,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骨折近端平贴于桌面,形成杠杆力,促进骨折复位。短缩移位或成角度越严重,向上抬高成角应越大。当术者拇指感到骨折两断端骨皮质对顶后,用其余手指上提下陷的骨折端,拇指则用力将骨折远端向下按压,同时握持患者腕部的助手在持续牵引下逐渐放低骨折远端,纠正重叠或成角移位后两助手需将前臂平整放置于平桌上。再使患者前臂处于中立位,调整骨折对位对线,结合夹挤分骨手法进行两骨折端靠拢交错患者进行整复。术者两手拇指分别置于尺桡骨背侧中间,其余手指置于掌侧,沿前臂纵方夹挤尺桡骨间隙,并将尺骨和桡骨向两侧提拉,分开向中间靠拢的尺桡骨,恢复骨间膜的紧张度。固定方法采用4块杉树皮夹板固定,当移位整复后,需在维持牵引下放置压垫。如骨折线在同一平面,骨折间放置一分骨垫。骨折成角位移或者骨折侧方,需要以移位方向为依据,采取三点加压或者二点加压的方法将压垫放置好,放置完毕后,采用夹板外固定前臂,分别在前臂的掌侧、尺侧、桡侧、背侧处放置夹板,用3条扎带捆扎固定,捆扎完毕后仔细检查其松紧度,宽松标准是扎带可上下活动1cm,同时密切观察患肢的末梢血液循环、手指活动度、患肢末梢感知能力、固定稳定度等情况,并及时调整固定。最后采用中立板将其固定于中立位,肘关节屈曲90°,三角巾悬挂于胸前。治疗结束后指导患者适度活动患侧手指。2周后去除中立板,进行腕关节掌屈和背伸活动。4~5周待骨折线模糊时去除小夹板,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在伤后2周之内,应间隔3~5天进行1次X光检查,如发现有骨折移位的情况,要及时给予纠正。在术后前期可以做上肢肌肉舒缩活动和握拳活动,后随着伤处的好转,可以做肘关节肩关节的活动,如大、小云手等。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外固定去除之后需要全面活动患肢。
Anderson前臂骨折疗效评价标准。优:愈合,肘或腕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丢失小于10% 以及前臂旋转丢失小于25%。良:愈合,肘或腕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丢失小于20%以及前臂旋转丢失小于50%。不满意:愈合,肘或腕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丢失大于30% 以及前臂旋转丢失大于50%。失败:畸形愈合,不愈合,或难以处理的慢性骨髓炎。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尺桡骨干双骨折疗效标准。治愈:骨折解剖对位或接近解剖复位,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已愈合,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骨折对位1/3以上,对线满意,前臂旋转受限在45°以内。未愈:伤肢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功能障碍明显。
随访3~6个月,平均5个月。骨折复位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27例,骨折复位后对位达2/3 7例,骨折复位出现复位的丢失2例,其中1例经过2次调整复位,达到功能复位;1例复位丢失较大,出现成角移位及旋转,予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均达到功能复位,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6周,平均4.6周。未出现神经或血管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骨折畸形愈合。出现张力性水泡5例,处理后痊愈。治疗结束后3个月,患肢屈肘和伸肘肌力均达健侧的85%。按照Anderson前臂骨折疗效评价分级标准[1]评定疗效,优30例,良6例。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尺桡骨干双骨折疗效标准[2]疗效,痊愈29例,好转7例。
儿童尺桡骨双骨折为临床一种常见骨折,多为闭合性损伤,约3/4尺桡骨远端发生在中下1/3。其主要病因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直接暴力如外力打击所致,骨折多呈横型,少见粉碎性,骨折线多在同一平面内。间接暴力为跌倒后手触地,导致桡骨中下段骨折,因骨间膜转移到尺骨后,导致尺骨骨折,造成桡骨断端呈锯齿状或短斜型移位。也有因患肢扭转受伤,导致尺桡骨出现螺旋型骨折。在骨折类型中,以掌背重叠移位型多见,长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较为少见。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方法不当可导致患肢肌力下降及运动功能障碍。骨折获得解剖复位、恢复前臂旋转功能是治疗此类骨折的主要目的[3]。近来,许多内固定手术治疗方式越来越多运用到儿童尺桡骨骨折当中,如弹性钉的运用,虽然可以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且有固定牢靠、护理方便等优点[4],但也可能有伤及骨骼血运、增加伤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愈合不良、骨骺损伤等不良并发症,且费用高、术中透视较多。手术内固定仍不是儿童尺桡骨骨折的最佳治疗选择。而在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时,一般多考虑采用手法整复以及夹板或石膏固定,这样可减少损伤、感染、骨愈合延迟或骨不连的发生[5]。
前臂肌肉较为丰富,横跨多个关节,解剖功能、创伤机制复杂,骨折后易出现成角、重叠、旋转移位等,复位要求高。在复位前,需要深入了解患儿的受伤体位、受力大小等。需根据X线片,分析并明确创伤机制及骨折类型,并制定合适的手法复位方案。完全移位的尺桡骨中下段骨折其背侧骨膜较完整,不容易被牵开,因此仅采用提按手法以及牵引较难实现复位。牵引可矫正重叠、旋转畸形、成角,能使前臂伸缩肌保持放松,有助于折端对合,减少折顶角度。复位牵引力不宜过大,避免造成肌肉损伤,并会有损复位,亦不能放松牵引,避免骨齿折断[6]。复位中使用平桌作为骨折复位的一个支点,在复位过程中用中医经典手法复位结合杠杆原理,握持患者腕部助手在持续牵引下逐渐抬高或降低骨折远端肢体,形成杠杆力,与受伤方向相反,符合“逆创伤机制复位”,有利于骨折复位,可提高纠正重叠或短缩、成角移位的整复几率。复位成功后,结合采用夹板外固定,有利于矫正骨折成角、旋转以及畸形,保持复位良好,直至骨折完全愈合。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夹板松紧度可调整,固定效果好,有利于骨折早日愈合以及肢体功能早日恢复。尤其应该注意骨折后严重前臂肿胀,应待肿胀消失后在实施复位治疗。并注意采用的压垫的软硬、长短、大小要合适,防止再次出现骨折移位,选择的夹板应根据患儿的前臂长短、粗细决定,控制夹板的松紧度,尽量避免采用胶布进行固定,防止骨突部位出现皮肤坏死或压疮[7]。术后密切观察非常关键,术后2~3天是患肢肿胀高峰,需注意夹板是否过紧影响末梢血循及皮肤感觉,如有异常需及时调整,复查X线片,1周左右肿胀完全消退,夹板松动,应调整并复查X线片。2~3周肌肉稍萎缩,夹板会再次松动,应予以调整并复查X线片,根据骨痂生长情况去除杉树皮夹板,指导康复功能锻炼。
[1] ANDERSON LD,SISK D,TOOMS RE,et al.Compression-plate fixation in acute diaphyseal fractures of the radius and ulna[J].J Bone Joint Surg Am,1975,57(3):287-29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9-160.
[3] 王明千,马长生,杜传宝,等.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少年儿童尺桡骨骨干双骨折[J].中医正骨,2013,25(9):71-72.
[4] 罗冬冬,杨彬强,张智勇,等.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尺桡骨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5,30(1):99-100.
[5] 黄莉,刘剑眉.手法整复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34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4):290-291.
[6] 毛世益,沈建冲.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下1/3骨折124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903.
[7] 邢海清,苏寅,李荣,等.小夹板合U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2):40-42.
R274.118.341
B
1004-2814(2017)03-0285-03
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