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 翔
(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重庆 401220)
临床经验交流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眩晕96例
荣 翔
(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重庆 401220)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证,发作时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笔者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眩晕9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96例,均为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门诊患者。男45例、女51例;年龄37~78岁;病程15天~28年;经颅多普勒提示脑动脉弹性差38例,颈椎4位X摄片示颈椎骨质增生31例,高血压19例,贫血8例。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1]拟定,头晕目眩,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等。
排除标准:肿瘤和严重血液病。
给予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5g,荆芥10g,防风10g,白芷6g,甘草6g。风动、肝阳上亢加天麻12g,钩藤10g,石决明10g,黄芩15g;气血两虚加党参15g,黄芪15g,当归10g,熟地10g;肾虚不足加山茱萸15g,山药15g,熟地10g,杜仲10g;痰湿内阻加半夏6g,天麻12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6g;血瘀阻络加丹参15g,地龙10g,黄芪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后服。疗程为15天。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头晕,视物不清及恶心等症消失,TCD、血细胞分析等检查无异常。好转:头晕目眩及恶心、呕吐等缓解,实验室检查其结果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治疗2个疗程,治愈57例(59.37%),好转33例(34.38%),无效6例( 6.25%),总有效率93.75%。
张某,男,49岁,于2015年3月22日就诊。头晕,行走不稳,加重3日。半月前因劳作出现头晕不适,经服用定眩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病情未缓解。症见头晕头重,站立不稳,行走欲仆,恶心,胸闷,纳差,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腻,脉濡滑。查体示头颅无特殊,颈椎棘突旁有轻微压痛感。颈椎4位X摄片示3~4椎体有轻度骨质增生,TCD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西医诊断为颈椎病。中医诊为眩晕。证属脾阳不振,痰湿内阻。予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用川芎15g,荆芥10g,防风10g,白芷6g,甘草6g,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半夏6g,茯苓10g,陈皮6g,车前仁10g,丹参12g,天麻12g。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3月29日复诊,神情渐振,头晕消失,食欲增加。上方继服5剂。3诊,诸症尽解,身体无不适。上方服5剂,以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脑动脉弹性差、颈椎病、高血压、贫血等均可致头晕目眩。晕即头晕,眩即眼花,两者往往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病机原病式》指出“风火皆属于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旋转”。《灵枢·海论》谓“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丹溪心法·头眩》强调“无痰不作眩”。《医学正传》重视“血瘀致眩”。[3]由此可见,眩晕属于中医“眩”,“旋转”,“眩冒”等范畴。人到中年,脏腑功能日渐衰退,气血不能上荣,脑失所养。气虚血行无力致血瘀,瘀滞脑络。而急性发作多兼风痰上扰[4]。因此,眩晕多与“风”、“火”、“痰”、“虚”、“瘀”有关,诸般因素或致清空受扰,或致脑窍失养而发病。阳盛或阴虚,风火内动,肝阳上亢,扰乱清空可作眩晕;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可致眩晕;肾虚髓海不足,脑窍失充,上下俱虚可发眩晕;脾虚聚湿,生痰内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现眩晕;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均可致络脉阻滞,血行不畅而见眩晕。
川芎茶调散为祛外风之剂,药性趋向上行可直达巅顶,对头部的络脉有者较好的舒缓作用。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黄芩、栀子清泄肝火。气血两虚加党参、黄芪益气,当归、白芍、熟地等养血。肾精亏耗山茱萸、山药、熟地、杜仲等补肾填精。痰湿内阻加半夏、白术化痰,天麻熄风,茯苓、车前仁等健脾利湿。瘀滞阻络加丹参、地龙、黄芪益气通络。诸药随证施用,分取平肝熄风、清泄肝火、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理脾化痰、活血通络之功,共奏止晕定眩之效,使机体恢复动态平衡,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故治疗眩晕效果较好。
[1] 陈建章.中医内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7.
[3] 肖靓宜,王凌燕,吴清明.从脾胃论眩晕的针刺治疗思路[J].中医药通报,2014,13(78):54.
[4] 谭亚萍,何永峰.舒颈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1):14.
R255.312
B
1004-2814(2017)03-0250-02
2016-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