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娟,马 文,喻益峰,沈卫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10)
《内经》“骨强筋弱”浅析及其临床运用*
李亚娟,马 文,喻益峰,沈卫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10)
通过对《黄帝内经》“骨强筋弱”理论的阐述,从“筋骨”为机体生理状态下动静平衡之整体方面,说明筋与骨之间的内在关系。浅析了“骨强筋弱”是机体相对的一个状态,并不是绝对的。将中医的“筋”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的“筋”相区别。并以颈椎病为例,运用现代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概念,解释其涵义,介绍沈卫东教授根据此理论总结的临床经验方“项八针”针刺方法,用于指导颈椎病的临床治疗,分析针刺穴位(哑门、大椎、项三针)的不同作用,并探讨如何调整“筋骨”的关系,改变“筋强”的状态,恢复“骨强筋弱”正常生理状态,重塑“筋骨”平衡的状态,解除患者的痛苦。
1 《黄帝内经》“骨强筋弱”理论 《灵枢·论痛第五十三》中云“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1]。骨骼强筋脉柔弱的人痛阈比较高,对于针石和艾灸的疼痛耐受也是一样的。首次提出了“骨强筋弱”这一概念。这里讲的“骨强筋弱”是机体的一种生理状态,是指筋骨为动静力平衡的整体。对于“筋”来说,“骨”处于一个相对“强”的状态,“筋”处于相对柔弱的状态。《黄帝内经》中关于“筋”的论述认为筋与脉、肉、皮、骨一起,构成人的“五体”,为肝脏所主,气血所养,筋喜柔不喜刚,固有“筋弱”之说法。《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饮食摄入的水谷精微入于胃,把其中精华的部分散于肝脏,肝又主筋,把精微、精气输布到筋,发挥滋养筋脉的作用,保持肝的调达和舒畅,筋脉的柔软需要水谷精微的滋养。《说文》曰:“筋者,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者,物之多筋者。说明筋可产力。现在诸多学者对中医的“筋”从当代医学角度进行了探究,看法各异。李志安[2]认为“筋”是肌肉及其附着的肌腱、韧带,生理上筋与肝密切相关,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刘涛等[3]认为经筋含韧带和肌腱,其中肌腱是组成肌肉的一份子,统称为“筋”,或者和肉相连叫做“筋肉”,也就是指两端的筋与肉。当人体收到外界暴力,强转拉迫,或者跌闪、积劳等因素就可造成筋的损害。筋骨为一个总体,《灵枢·经脉》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筋大多附着骨与关节之处,对骨有着约束之功。《杂病源流犀烛》曰:“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骨骼的质地坚硬刚强,是形体的支柱,可保护内脏,是筋脉的起止点;而筋能制约骨。生理上筋骨密切相关,病理上筋骨也是相互影响。《难经》说:“四伤于筋,五伤于骨。”骨的损伤也会导致相近的筋的损害,反过来筋的损伤又会导致骨骼的稳定性变差,例如临床上椎间盘,椎体以及骨关节之间的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筋骨是一个动静平衡的整体,注重筋骨的关系,可使气血流通,加速疾病的痊愈。
沈卫东教授的临床注重运用“骨强筋弱”的理论,特别是在颈椎病和膝关节疾病的治疗上思想独具特色,他认为颈椎病的发生,临床除先天性的病变外,大多是“筋”病变在先,如不良姿势、情绪紧张、潮湿、疲劳和外伤等,会出现“筋强”的改变,“筋”状态的改变使其不能约束骨骼,使“骨”得形态发生了改变,最终打破了“筋骨”平衡的状态。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概念[4-5]也证实了这一观点,颈椎之平衡含两层面,一为内源的稳定:含椎体、附件的椎间盘与相连之韧带,此为静力的平衡,二为外源的稳定:主要是附于颈椎颈部的肌肉,是动力的平衡。在神经系统调控下,静动力平衡保持着颈脊之稳定性,若其中某一环节受到破坏都可引起甚至诱发颈椎失衡,即打破了“骨强筋弱”的状态。流行病学表明,颈椎病的发生呈现患病率高和低龄化特点[6],这也显示了其危害在不断的扩大。同样对于膝关节的病变认识也是基于这一理论,膝关节的疾病包括骨性关节炎、滑膜炎、髌骨软化、半月板损伤等,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也是“骨强筋弱”平衡被打破的表现。在治疗方面,不管是于颈椎病还是膝关节疾病,导师在针刺治疗的过程中都是重视对机体“筋强”状态的改善,力图从“筋”为着眼点,从调筋来达到“束骨利关节”的作用。对颈椎病的治疗上,有已得到推广的“项八针”实用技术,穴位主要选取颈椎旁左右六穴、哑门、大椎、八个穴位。颈椎旁六穴在2、4、6 颈椎棘突之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从解剖学来说,哑门穴位于第2颈椎(枢椎)棘突上缘,即位于寰枢椎之间,可以调节寰枢关节,对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有双重的作用[7]。“大椎穴,在第一椎上陷中,三阳督脉之会。”上承头部,下启诸脊骨,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其受力亦较集中,且能平衡各方向而使受力平均[8]。王拥军等[9]认为“肾主骨、生髓” 与骨关节和脊柱病等骨性疾病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骨之大会”,针刺大椎可以改善椎体不稳定状态。颈三针,进针时朝颈椎的横突斜刺,由于其临于颈神经根的入口,对于神经根周围之血管、韧带及肌肉等结构,可以促进血管的扩张,减缓血液的凝聚态,又可降低炎性介质释放,以及减少神经根的受压,调整颈椎内外环境失稳的状态,通过松解“筋强”状态下的筋脉,使骨骼恢复正常的状态,达到“骨正筋柔”,相关的不适症状迎刃而解。
2 典型病例 宫某,女性,43岁,职员,于2015年11月25号初诊。主诉:项背部疼痛1月余。1个月前由于劳累,出现项背部的疼痛,伴右上肢的麻木,拇指及食指比较严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颈椎X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椎CT三维重建显示颈5~6、颈6~7椎间盘突出。查体:颈5、6 棘突旁有压痛,右上肢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症见:颈项部疼痛,伴右上肢麻木,拇指及食指尤甚,夜间加重,伴口苦,咽干,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为颈椎病-筋伤。
沈卫东教授予“项八针”针刺治疗,颈椎左右各六穴、哑门、大椎八个穴位。颈旁六穴分别位于第2、4、6 颈椎棘突之下,距后正中线2寸。操作:患者俯卧位或着坐位,75%乙醇常规消毒取穴处皮肤,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使用0.25 mm×40 mm ),斜刺哑门穴0.5~1.0寸; 下颌方向斜刺大椎穴0.5~1.0寸;颈椎旁六穴,针刺时向横突方向斜刺45°,深度0.5~0. 8寸。诸穴均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为度,留针半个小时。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觉局部肌肉僵直感有所减轻,每周治疗3 次,2周为1 个疗程,2个疗程后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患者为职员,长期伏案工作,由于工作姿势不当,使颈部的经脉长期不能得到休息,造成了“筋强”。而筋脉的强硬又使骨骼失去了稳定,发生了一些改变,如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5~6、颈6~7 椎间盘突出,查体棘突有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这些都是颈椎内外环境发生失衡的病理基础,破坏了颈椎“骨强筋弱”生理状态,故会出现项背部的疼痛等症状。在治疗的过程中,以“筋强”为原则,调整“筋骨”的关系,恢复气血的运行,疗效十分显著。
3 讨 论 《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束骨”失调出现则骨不稳定等变化,“利机关”失调则出现运动功能障碍。“骨正筋柔”也是“骨强筋弱”的的一种具体表现。“骨强筋弱”作为机体的一个整体的相对平衡的状态,对我们临床上治疗此类失衡的疾病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筋骨是统一的整体,临床上一般比较注重骨的调节,较少从“筋强”这一观点入手。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骨强筋弱”的理论,不管是颈椎病还是膝关节的病变,多从“筋”入手,通过调整“筋”来实现“筋骨”的统一。从现代医学来说,调节“筋骨”之间的关系就是调整了内源的稳定性(椎体、附件的椎间盘以及相连的韧带)和外源的稳定性(附着颈椎之颈部肌肉)两者的关系,维持静力和动力之衡,在神经系统进一步调整下,动静力平衡又维持着机体的稳定。在今后的临床中,希望将“骨强筋弱”的思想中的可用之处,融会贯通到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多一种临床治疗思路。
[1] 王玉兴. 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下编[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45.
[2] 李义凯.对颈椎病病名的再认识[J].中国正骨,2014,,26(6):403-405.
[3] 刘 涛,李 平.经筋实质初探[J].中国针灸,2007,27( 4):297-298.
[4] 王成胜,张丽红,宋 刚,等.颈椎病临床表现与X 线表现对照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627-2628.
[5] 姜淑云,房 敏,左亚忠,等.颈部肌群与颈椎病[J].颈腰痛杂志,2006,27(3):235-238.
[6] 柯尊华.王静怡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 颈腰痛杂志,2014,35(1):62-64.
[7] 李卫东,曹海学. 哑门穴解剖结构与安全针刺法的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17(5):40-41.
[8] 王拥军,卞 琴,崔学军,等.“肾主骨” 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1):8-11.
[9] 宋直异,王拥军,施 祀. 骨会—大椎考[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608-610.
(收稿:2017-04-11)
*上海市卫计委“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项目(ZYSNXD-CC-HPGC-JD-O14)
△通讯作者
《内经》 @骨强筋弱
R221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8.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