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涛,尹晓新,朝 浩
武汉市汉阳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50)
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杨 涛,尹晓新,朝 浩
武汉市汉阳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50)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6例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单用通痹益脑汤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通痹益脑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智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痴呆程度;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AD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H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显效率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能显著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继而造成脑组织缺血性或缺氧性坏死的一种突发疾病[1]。据相关资料报道,有约26.3%的60岁以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痴呆[2-3]。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方剂以及针灸对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观察了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联合治疗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长谷痴呆量表(HDS)评分小于24分。将10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54~71岁,平均(64.2±3.5)岁;病程0.5~3年,平均(1.7±2.1)年;梗死部位及类型:顶深部1例,额顶部11例,基底节区3例,腔隙性37例,颞叶区3例,大面积梗死1例,脑出血基底节区5例,脑白质退变1例,多发性37例;均采用通痹益脑汤治疗。观察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54~73岁,平均(65.6±3.8)岁;病程12~65 d,平均(29.3±7.3) d;梗死部位及类型:额顶部11例,额颞部7例,基底节区4例,放射冠区4例,腔隙性37例,脑髓质缺血性改变2例,多发性35例,脑血栓形成3例;均采用针灸联合通痹益脑汤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临床资料具有均衡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服用脑复康片(国药准字H13021787),3片/次,3次/d。其中对照组给予通痹益脑汤治疗,具体方药组成:黄芪62g,熟地黄20g,神曲、丹参和石菖蒲各18 g,制首乌和郁金各16g,鹿角胶和川芎各15 g,当归10g,白芍、炙甘草和皂荚各5 g,水煎饭后服,每次100ml,每天早中晚3次。以上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取毫针、磁针常规消毒,患者先取坐立位,施针者取患者鼻尖0.8寸施毫针于风池穴,下颌方向施磁针于风府穴。患者后取仰卧位,施针者采用捻转和提插手法分别施针于患者神庭、印堂、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四神聪、内关、太冲等穴位。1次/d,15d/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治疗期间对于合并有其它疾病者应同时给予对症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被医嘱饮食清淡,并戒烟戒酒。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速查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长谷痴呆量表(HDS)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智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痴呆程度,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效果[4-5]。其中中医症状积分计算标准:临床症状消失或无症状计为0分;临床症状偶尔出现或轻度症状计为1分;临床症状显著且持续计为3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参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医学会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MMSE量表共6项,总分0~30分,总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认知功能越好,其中评分小于27分视为认知功能出现障碍。ADL量表共有2大项14小项,单项分1~4分,总分0~64分,总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差,其中以有任意2项或2项以上评分大于3分及临床以上或总评分大于22分级以上视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出现明显障碍。HDS量表主要包括定向力、记忆功能、常识、计算、物体铭记命名回忆,我国评定分界值:文盲小于15分,中学小于19分,中学或以上小于23分。
4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超过 50%视为显效;较治疗前下降33%~50%视为有效;未达到以上任意标准则视为无效。显效和有效的例数之和为总有效例数。
1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的全血粘度(120s)、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mpa·s)
注: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明显,*P<0.05
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及MMSE、ADL、HDS评分比较 (分)
注: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明显,P<0.05
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 38 例,无效4例,临床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患者显效6例,有效 33例,无效14例,临床总有效率73.6%,组间总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阻后血管性痴呆在临床病理分析上认为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类疾病所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出现间断性缺血缺氧、或长期血流不畅、或血流再灌注等造成脑细胞死亡而最终引起大脑皮质层功能异常,因此中医将此归属于“呆病”、“痴呆”范畴[3]。并且中医主张此类病患多以虚实夹杂为表征,其中“虚”乃脑及髓海空虚,“实”乃血瘀、痰浊以及气滞,此番虚实夹杂引起脑络不通,进而清窍闭塞,以至于神明失用;也有研究指出虽病实在于脑,但肝脾肾以及心也会因此症而出现功能不济或失调。因此目前中医对此症多主张应当补虚益损、化痰祛瘀、通痹利窍、安神醒脑等对症治疗[6]。
通痹益脑汤方中黄芪为君,有活血祛瘀、补气通络之功;丹参为臣,兼具安神醒脑;更有熟地黄、何首乌以及鹿角胶等可补肾生髓;神曲健胃和中;石菖蒲、郁金及皂荚利窍;川芎可活血止痛;故此方能祛瘀益气、活血通络、醒脑利窍、安神补髓以及健胃补肾,因此对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液粘稠度和红细胞压积等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7]。此外本研究还结合针灸风池、风府以及神庭可醒脑降逆,四神聪清利头目,足三里益气补中,三阴交血气畅通,百会醒脑开窍和益气升阳,更有内关、太冲等调理腑脏,促进气血流动的功效[8]。
因此本研究中通过针灸结合通痹益脑汤治疗的观察组不仅在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全血粘度(120s)、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的中医症积分、神经功能缺损、ADL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认知量表MMSE、HDS评分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最后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1] 杜桂香. 脑卒中继发癫痫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5,44(4):437-438.
[2] 张金勇.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5,7(12):53-54.
[3] 崔光豪,李长慧,田 洋.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应用效果的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8):45-47.
[4] 阳正国. 通痹益脑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1003-1004.
[5] 王伟芳,彭 涛. 通脑汤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效果观察[J]. 河南医学研究,2016,25(11):1970-1971.
[6] 吴牵峰.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0):164-165.
[7] 吴晨燕. 通痹汤联合西药及康复训练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0例[J]. 陕西中医,2014,35(5):547-548.
[8] 朱现民,尹连海,张 敏,等.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现状[J]. 河南中医,2013,33(6):950-952.
(收稿:2017-04-22)
*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WX14B33)
痴呆,血管性/针灸疗法 @通痹益脑汤 穴,神庭 穴,印堂
R256.29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