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琴
(重庆西部医药商城有限责任公司,重庆 400012)
l神州药房
鹿茸及其伪品的性状鉴别
何 琴
(重庆西部医药商城有限责任公司,重庆 400012)
鹿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正品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的功能。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1]。市场上有用同科同属动物驼鹿(鹿茸白片)、驯鹿(鹿茸血片)、水鹿、白臀鹿等的幼角冒充梅花鹿茸或马鹿茸,也有用灰兔皮包裹染色并拌有胶水的锯末压制成鹿茸的形状冒充鹿茸。现就正品鹿茸、鹿茸加工制成品及常见的伪品鉴别如下。
呈圆柱状分枝,具1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具2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体轻,气微腥,味微咸,以粗壮、主枝圆、顶端丰满、质嫩、毛细、皮色红棕、有油润光泽者为佳[2]。
现人工养鹿场常在每年清明前后分两次割取鹿茸,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大多数挺长而不圆或下粗而上细,下部多显纵棱筋。皮灰黄色,或色较头茬茸浅,茸毛较稀而粗糙,锯口外围往往骨化,越老的鹿骨化程度越高,质较重,腥气无或微弱。
传统加工还有一种砍茸,即带有脑骨之茸,亦有二杠、三岔等规格,茸形与锯茸相同。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骨分裂两旁,俗称“虎牙”,外附脑皮,皮上密布毛,气味与锯茸相同。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1个者习称“单门”,2个者习称“莲花”,3个者习称“三岔”,4个者习称“四岔”。其中以莲花、三岔为主。以饱满、体轻、毛色灰褐而细密、下部无棱筋、锯口未骨质化者为佳[2]。
东马鹿茸[3]。单门的主枝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青灰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蜂窝状细孔,质嫩。莲花的主枝可长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主枝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气微腥,味微咸。
西马鹿茸[3]。主枝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皱缩干瘪,侧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灰黑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鹿茸片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cm,片极薄。外皮多红棕色。锯口面黄白色至棕黄色,外围有一明显环状骨质或无,色较深,里面具有蜂窝状细孔,中间渐宽或呈空洞状,有的呈棕褐色。体轻,质硬而脆。气微腥,味咸[4]。商品中又有血片、粉片、沙片、骨片之分。
花鹿茸片。①血片:角尖部习称“血片”、“蜡片”,为圆形薄片,厚约1mm,呈蜜脂色,微红润,片面光滑,半透明,外皮无骨质,质坚韧。气微腥,味微咸。②粉片:中上部习称“粉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厚约1.5mm,呈灰白色,起粉,片面光,有细孔,周皮紫黑色,有腥气。③沙片:下部临近骨端,习称“沙片”或“老角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片面粗糙,有蜂窝状细孔。④骨片:为最近骨端之片,质量次于沙片,骨化程度最高。
马鹿茸片。①血片:角尖部习称“血片”、“蜡片”,为圆形薄片,表面灰黑色,中央米黄色,半透明,微显光泽,外皮较厚无骨质,周边灰黑色,质坚韧气微腥,味微咸。②粉片与老角片:中上部习称“粉片”,下部习称“老角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灰黑色,中央米黄色,中间有细蜂窝状小孔,外皮较厚,无骨质或略具骨质,周边灰黑色,质坚脆,气微腥,味微咸。
为灰白色或米黄色粉末。气微腥,味微咸。
驼鹿茸。为鹿科动物驼鹿Alcesaices Linna.雄鹿的幼角。分布于黑龙江。较鹿茸粗壮,有分枝。刚生长出的是单枝,呈苞状,习称“老虎眼”。长成分杈者,习称“人字角”。分出眉枝和主枝者,习称“巴掌茸”。分杈者较粗壮,长约30cm,直径约4cm;前杈长约15cm,直径约4cm。后杈扁宽,长约11cm、直径约6cm,顶端分出有2个长约5cm的小杈。皮灰黑色,毛长厚,较粗硬,手摸有粗糙感,灰棕色或灰黄色,断面皮较厚,灰黑色。骨质白色,具有蜂窝状小孔。“巴掌茸”分出眉枝和主枝,主枝呈掌状,眉枝有的又分两小枝,主枝多分数小杈,质较老,皮色深。气微腥,味微咸[5]。
水鹿茸(春茸)。为鹿科动物水鹿Cervus unicolor Kerr.的雄鹿未骨化的嫩角。分布于四川、云南、广东、台湾。外形为类圆柱体,茸体较细瘦,多有二岔,少有三岔。主枝长约50~70cm,从近磨盘处发出斜向上伸的单附角,顶端细尖,与主体之间成一锐角,磨盘直径为4~6cm。主枝较直,尖端弯曲,向上方伸出。第2分枝较短或呈一凸起状不伸出。外表毛稀而粗长,黑褐色或深灰褐色。茸表面有纵棱筋及凸起疙瘩(习称“苦瓜棱”或“苦瓜丁”)茸老时这种特征更明显。横切面有细密蜂窝状小孔。茸上段呈淡黄色或灰黄色,中段以下色渐淡并见骨质。气腥臭,味咸[4]。
驯鹿茸。为鹿科动物驯鹿Rangifer tarandus Linn.雄鹿的幼角。分布于黑龙江。呈圆柱形,较粗大,多具分枝,分枝上的分杈较多。单枝长约20cm,直径约2cm。皮灰黑色,毛灰棕色,毛厚致密,较长而软,手摸柔和。断面外皮棕色或灰黑色,中央淡棕红色,具有蜂窝状小孔。分杈者较粗壮,长30~60cm、直径3~5cm。分有眉枝(第1枝)、第2枝和主枝。眉枝和第2枝长20~30cm,眉枝顶端一般分两个小杈,第2枝顶端分出几个小杈。主枝稍向后倾斜,上部稍向前弯曲,略似弓形。后部常有数个分杈(背杈),少数前部有分杈,顶端多有数个小分杈。皮灰褐色,毛灰褐色或灰棕色,少数为白色,断面颜色较深,有蜂窝状小孔。气微腥,味微咸[4]。
白鹿茸。为鹿科动物白臀鹿Cervusmacneilli Lydekkr.雄鹿未骨化的嫩角。分布于四川,习称“草茸”。多呈圆柱状分枝,每支茸多为3~6杈,主枝长50~100cm。双附角平伸,与主体略呈直角,各侧枝口端向上翘。磨盘直径5~8cm。边缘常有一圈骨质瘤状凸起,离磨盘1.5~4cm处分出侧枝,各侧枝直径均较主枝略细,且上部侧枝顶端浑圆,外表毛细密柔顺,色灰白,间有灰褐色,立秋后灰中带黑色。茸嫩时,茸体表面苦瓜棱及苦瓜丁不明显,茸老时变得较为凸出。横切面有细密蜂窝状小孔。茸上段呈紫红色,中段灰红色,下部灰白色,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4]。
狍茸。为鹿科动物狍(小角茸)Capreoluscapreolus(Linnaeus)雄狍未骨化的嫩角。主要产于我国北部、东北、西北地区。呈分枝的类圆柱形,常有分枝,无眉杈,中下部具骨丁。毛长而密生,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5]。
白唇鹿茸(岩茸)。为鹿科动物白唇鹿Cervusalbirostris Przewalski.雄鹿未骨化的嫩角。分布于四川、青海、西藏。呈扁圆柱状分枝,每支茸多为3~5个杈,主枝长50~100cm。下端为圆柱形,愈近上段愈扁圆。单附角平伸,顶端微弯,磨盘直径4~7cm,在距磨盘3~6cm处分出侧枝,茸体上部侧枝顶端扁阔。第2侧枝与眉枝的距离较大,第3侧枝最长,且主干在第3侧枝上分成两小枝。外表皮毛一面为灰色、短而粗,另一面和近根毛处黑褐色、较长、排列杂乱而密。茸嫩时苦瓜棱及苦瓜丁不明显,茸老时苦瓜棱及苦瓜丁明显。横断面有细密蜂窝状小孔,茸上段呈紫红色,中段以下逐渐色淡,微骨化。气腥臭,味咸[4]。
麂茸。为鹿科动物赤麂Muntiacusmuntjar(Zimmermann)、小麂Muntiacusreevesi Ogilby 雄麂鹿未骨化的嫩角。分布于广东、海南等地。呈角尖向后、向下或向内弯曲的短角[5]。
海南坡鹿茸。为鹿科动物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 Thomas的雄鹿未骨化的嫩角。分部于海南。主要特征为主干分杈,弯曲向前[5]。
麋茸。为鹿科动物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 Milne Edwards.雄麋鹿未骨化的嫩角。为两叉分枝,后枝长而直[5]。
扁角鹿茸。取自鹿科动物扁角鹿雄鹿的幼角。本品角基甚短,眉杈与主枝呈圆弧形。表面浅黄棕色,茸毛密,基部有细纵棱[4]。
人工制作品。表面蓝灰色,茸毛较细柔软,有两个分杈,断面皮薄,无骨化环,细密孔不明显,无鹿茸的特 有气味。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23.
[2]曾宪策,曾庆.100味贵细中药材选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34-335.
[3]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107.
[4]周桂琴.鹿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2.
[5]张贵君.常用中药鉴定大全[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69.
R28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7)09-1102-03
2017-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