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华 贾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五行学说的发生认识论解释
邱春华 贾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文章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视角出发,对五行学说概念系统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试图厘清五行学说在其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分别都有什么特征,从前一个主要阶段到下一个主要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相邻阶段之间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通过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4个不同发展阶段理论”能够对五行学说发生发展进程的演变进行解释。
发生认识论;五行学说;图式;同化;顺应;运演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的思维发生和发展基本上是人类的思维和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具体科学学科发生和发展的一个缩影[1]。这种发展阶段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每一阶段既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同时又有新的结构出现,它们之间不是量变,而是具有质的差别,但又表现出功能上的连续性。每阶段都是一个统一整体,虽有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却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中去,而且不能前后互换。每一行为模式渊源于前一阶段的结构,由前一阶段的结构引出后一阶段的结构,前者为后者作准备,且为后者所取代。各阶段之间不是阶梯分明,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1]。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1]。这种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向前发展,力求达到新的平衡,然后又展开新的发展历程。本文最重要的概念范畴就是把图式作为一个基本心理认知单元,再由图式基本单元集合建构成较大的图式模块,进一步再由图式模块为核心建构成相对独立并具有相对完整功能的五行理论学说分体系结构。
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同化是量变的过程,而顺应是质变的过程。在心理认知结构的发展中,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2个独立过程。平衡则是指同化和顺应这2种功能的协调。这种不断发展着的平衡,就是皮亚杰所说的认识结构的建构过程。他用动态的建构概念来补充结构概念的静态性,从而描述出认识的发生、发展的有序性和阶段性。在发生认识论中,运演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作为图式的内化,它指的是逻辑思维活动。由于中医学直观概念是由具体物象为依托,所以本文中的运演主要借助于形容、比拟、象征,隐喻以及取类比象等推理方法进行。
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4个发展阶段,我们也把五行学说的发生发展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对应于感知运动阶段,是从《尚书·洪范》开始的由具身认知的五行隐喻概念的发生阶段。对应于前运演阶段,是从五行学说概念发生,发展到哲学五行学说时期。对应于具体运演阶段,是从五行学说概念发生,发展到经由《黄帝内经》和中医学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成为中医学核心基础理论的阶段。对应于形式运演阶段是近现代学者从数理、非线性动力学、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方法论等多个方面对五行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的阶段。
对五行学说概念的建构,我们从《尚书》中记载的有关五行的语料开始。《尚书·洪范》中箕子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2]。从认知语言学隐喻认知的观点出发,可以从以上语料中提取“水”“火”“木”“金”“土”最基本的特征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这里的“水、火、木、金、土”其实已开始与具体的物质进行分离,进入到了抽象概念的发生过程。由此产生了五行学说的最基本的概念要素,即五行学说最初的图式结构。该图式就此成为五行学说理论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基因”。
几千年来,关于五行学说的书汗牛充栋,多如牛毛,人们争论不休的就是如何从革,如何作咸,如何作苦,如何生水,如何曲直等等,从各个方面去证明,去考证,去诘难,去探究。争论了几千年,也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来。其实,五行学说概念的发生,是不经意间在几代人之间经由具身隐喻认知完成的。五行概念系统就是一个用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理论框架。五行概念系统的创立者们也许清楚,但也许他们也不清楚,从革是什么,作苦该从何解释,作咸又是到哪里去找论据。这只是五行概念系统发生的一个最基本的图式而已。综上,我们进行了以五行概念图式发生为标志的五行学说运动感知阶段的发生认识论解释。
由五行概念图式的发生而产生的五行学说认知结构终于诞生,由它的发生学的逻辑起点开始,五行概念和学说带着原始的野性,披着五材、五方、五季、五星、五味、五音……的外衣,闯入了天文,地理,社会,军事等领域,恍如水银泻地,一经发生,则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而不可收拾。
本阶段对应于前运演阶段,是从五行学说概念发生,进而发展到哲学五行学说时期。本阶段的标志是在五行概念图式的基础上,五行相克图式和五行相生图式的相继发生,进而共同建构成为五行学说最核心的心理认知图式模块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五行相克理论和五行相生理论相继出现。《逸周书·周祝》认为、“陈彼五行,必有胜”[3],晋史墨用“火胜金”及“水胜火”[4]等理论解释日食占卜结果、推测人事征伐胜负。《孙子》也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5]。表达了五行之间无常胜的思想。而五行相生说,清代王引之认为是在春秋时代已经有人使用,他在《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中介绍了春秋时按照干支与五行的配合为人取名字的现象,其中提及五行相生说的出现[6]。最早发生的“水、火、木、金、土”五行概念图式是一个偏静态的抽象的概念系统,这个最初的静态图式通过认知过程的同化、顺化和平衡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又产生了新的,更高级的图式,这就是偏于动态的五行相克图式和五行相生图式的发生。
上述动态和静态的五行学说最基本图式通过其内在的运演机制互相作用,进而演化构成了五行学说最核心的心理认知图式模块结构,即蕴含着相生相克关系的五行学说。该心理认知模块结构经由《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一直到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的运演发展,从而进入了哲学五行学说时期。战国中期的《管子》把五方、五材等概念以阴阳为经线,以四时为纬线构建了阴阳与五行的统一心理认知平台。从《幼官》五行配位图和《四时》五行配位图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思想[7]。和《管子》思想相似,《吕氏春秋》也提出了“四季盛德观”,四季分属五行,即,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则附在夏秋之间。同时,被认为是邹衍所做的《吕氏春秋》的《应同》篇也提到五行相克:“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蜗大蛾。黄帝曰‘土气胜’,故其气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故其色则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8]。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门客所撰的《淮南子》对五行生克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天文训》指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地形训》也曰“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故禾春生秋死,寂夏生冬死,麦秋生夏死,葬冬生仲夏死”[9]。而董仲舒的“比相生,间相胜”的思想则对五行学说发展历程中的五行生克关系的顺序进行了初次总结整理。董仲舒说“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10]。董仲舒指定了五行次序:“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10]。
综上,我们以本阶段发生的以静态和动态图式为核心心理认知图式模块结构为标志进行了五行学说前运演阶段的发生认识论解释。
虽然五行学说天生不是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而生。但中医学却要天然地以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基础理论。由五行概念图式、五行相克图式、五行相生图式为核心的五行图式模块结构的基础上,进入具体运演阶段的五行学说最终经由《黄帝内经》进入到了中医学领域。本阶段从《黄帝内经》开始,一直到宋元明清,通过同化、顺应、平衡等机制,不断发生发展出本阶段的标志性图式模块结构:如,五行五脏配属、五脏四时的配属,构建天地人一体化的五脏系统、以及说明五脏系统内各部分之间关系的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诊断疾病、疾病传变预后等等。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的配属关系和五脏与五行的相生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亢则害承乃制。”这里我们清楚看到由上一阶段的五行生克关系模块进而发展到了中医学生克关系模块。
我们前面已经指出,五行学说自发生起,就不断地以建构新的图式的方式向前发展。从最开始的五行概念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机制,以本体隐喻的方式,推演到了人体五脏生理和病理的各个层面。这种建构在《黄帝内经》之后继续进行,至宋金元时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以李皋的脾胃说为例,上述五行配属和因应四时的关系结构在李皋的脾胃内伤学说结构中进行了新的层次的心理图式结构的整合和发展。李杲曰:“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岁半以后地气主之,在乎降沉也……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而余脏从之。……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升,即少阳甲胆之气也”[11]。又如,五行互藏理论也是从《黄帝内经》五行图式模块上建构发展而成的新的图式模块结构。赵献可认为,五行各有五,“以火言之,有阳火、有阴火、有水中之火、有土中之火、有金中之火、有木中之火,以水言之,有阳水、有阴水、有火中之水、有土中之水、有金中之水、有木中之水”[12]。《类经图翼》说,“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13]。张介宾也认为,“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五行五藏”和“五行之中,复有五行”[13]。
通过以上对于不同图式模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理论图式模块结构都是来自于前一阶段,然后通过新的模块建构过程,以更新的理论结构模块形式整合于更高的阶段。
综上所述,本阶段五行学说通过《黄帝内经》进入中医学领域,并且和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养生、预防、中药等领域有机结合,发生建构出丰富多彩的中医五行学说的不同图式模块,并以这些图式模块为核心,进而建构发展出了各自特点不同的中医学说理论和学派,这些构成了五行学说具体运演阶段的发生认识论的解释。
对应于形式运演阶段是近现代学者从数理、非线性动力学、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逻辑学、认知科学等多个方面对五行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的阶段。在引言中我们指出,本文所使用的推理方式为运演。本阶段的运演模式特点和以上3个阶段的运演的模式有所不同。以上3个阶段的运演模式和运演工具都是在具体的概念和图式之间进行,所产生和发展出的新的更高级的图式和结构都是以自然语言的外壳出现,其最终结果都可以直接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本阶段由于现代跨学科理论的介入,尤其是数理模型和心理学、逻辑学等使用符号、逻辑运演推理、图表等认知工具进行运演的特点,使得本阶段的五行学说运演模式超越了五行概念元素互相之间的具体的关系而主要以抽象的符号、公式、函数来进行推演和论证。
如,孟凯韬[14]应用思维数学分析方法,建立了阴阳五行逻辑公式体系,从阴阳五行的特征抽象出3个公理,由3个公理又推出几十个定理。通过对中医经典100个处方的数学论证,检验和证明阴阳五行数学理论的科学性,解释了五行互藏的思想和“五藏互藏”的功能结构。许巴莱等[15]用现代术语重新定义五行为五种“同时代表运算子与运算元”的函数运算关系,再用“三元逻辑运算式”来表达五行既是运算元又是运算子的自组织机制。房庆祥等[16]根据五行系统的特点,结合线性系统控制理论,通过把五行矩阵对角化,得到五行系统可镇定的充要条件和状态观测器存在的充要条件,并给出具体的求解算法。张启明等[17]依据中医五脏的生克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基于新陈代谢的统计数据,数值仿真五脏供能物质和能流的季节性变化,并与中国气候的变化规律做了比较。其结果表明,在由供能物质和能流张成的相平面上,轨线不断重复但从不真正重复。由此提出中医认识的人体结构是以供能物质和能流为实体媒介的五脏生克关系结构。
再如贾春华[18-23]团队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木、火、土、金、水概念隐喻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建立;以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轴心展开多方位的探求,探讨五行学说视域下的中医藏象、病机、治法、五色、五味、五时、五方等概念的隐喻特征。提出五行学说是与文化有关的认知模式和认知系统,探索使用隐喻工具重新运演构建五行学说图式结构,强调具身认知视角在现代五行学说研究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等。
但是无论使用何种研究方法,我们依然可以在现代数理语言或认知逻辑语言或隐喻分析语言中,看到五行学说核心的图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不同图式模块的强大作用,即所有后来的研究方法都是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来对五行学说最核心的五行学说图式进行更高层面的诠释和演绎。在最核心的五行学说图式模块的外围,是一层一层的由核心模块衍生而来的林林总总的五行理论和学派的集合。这些学派和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或多或少的进行改变,但几千年来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五行学说的核心图式模块,这种唯一不变的特质,也就是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的原因。至此,我们完成了对五行学说形式运演阶段的发生认识论的解释。
本文主要运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来解读五行学说的建构历史,所以本文的重点在于对五行学说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的节点进行发生认识论解释,而不是对整个五行学说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通过对五行学说这几个重要节点的解读和发生认识论的解释,我们大致可以把握五行学说从发生伊始到五行学说现代研究层面的主要脉络。我们试图从一全新的视野来对五行学说进行解构和重构,虽然这种解构和重构还是略显粗放,我们期待有更多研究者一起进行探讨。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14,21,81.
[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2.
[3]孔晁.逸周书·周祝[M]北京:中华书局,1985:305.
[4]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1:703.
[5]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314.
[6]阮元.清经解第6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1:962.
[7]李克和,刘柯.管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48-50,281-282.
[8]张玉春.吕氏春秋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303.
[9]赵宗乙.淮南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13.
[10]阎丽.春秋繁露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88,191,234-238.
[11]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0,33.
[12]赵献可.医贯[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6-27.
[13]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24,625.
[14]孟凯韬.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上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27.
[15]许巴莱,沈雪勇.中医五行的系统模型、运算与临床思路[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3):221-223.
[16]房庆祥,王巍.中医五行学说思维模型研究[J].大学数学,2011,27(6):100-104.
[17]张启明,韩京清.健康成人五脏精气变化规律的数学模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7):130-135.
[18]贾春华.具身心智视域下的中医五行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语言逻辑研究方案[J].世界中医药,2013,8(1):91-95.
[19]权五赫,贾春华.一个以“金”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3-1446.
[20]庄享静,贾春华.一个以“木”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7-1450.
[21]刘惠金,贾春华.一个以“火”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158-3161.
[22]贾春华.一个以水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164-168.
[23]Xiaoyuan Yang,Chunhua Jia.Understanding association of spleen system with eart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3,33(1):134-136.
(2016-07-04收稿 责任编辑:王明)
Genetic Epistemological Explanation on the Five Elements Theory
Qiu Chunhua,Jia Chunhua
(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iaget′s Genetic Epistemology,we will discuss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system of the five elements theory.We try to clarify what are the main stages of the five elements theory during its long and glorious development history,and what is the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rom one main stage to the next one,and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tages.Based on the analysis,we think that Piaget′s theory of “four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can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heory of the five elements.
Genetic Epistemology; the Five Elements Theory; Schema; Assimilation; Adapt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73770;81173464)
邱春华(1973.01—),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认知科学视域下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E-mail:dongfanghong1388@126.com
贾春华(1961.10—),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科学视域下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E-mail:jiachunhua125@163.com
R226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7.0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