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学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效应及中国实践

2017-04-04 03:53:33韩顺法彭秋玲
关键词:经济学市场经济经济

韩顺法 彭秋玲



文化经济学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效应及中国实践

韩顺法 彭秋玲

人类学家惯于把经济过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看待,善于把握经济发展背后的文化逻辑。文化经济学是以文化作为解释工具的经济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超越单纯经济利益的发展图景。但文化经济学并不否定物质决定论,作为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反馈系统决定了文化不但有自身的路径依赖,而且还受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意识形态效应是文化经济学涉及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学家所认同的立场。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影响既包括整体经济体制演变也包括内部效率提升。意识形态创新是经济社会领域一切创新的基础,其经济效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行意识形态与经济制度相契合的程度,或者说取决于意识形态对现实经济活动的解释力和驱动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在更深层次上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创新问题,涉及中国模式的核心价值,属于文化经济学范畴。我国市场经济正面临价值观多元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缺失的情形,现实不得不从文化角度思考经济发展的伦理,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经济学; 意识形态; 经济发展; 中国模式

经济活动是具体生活形式中价值体系与社会关系的物质表述①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页。。经济的发展可能无非是特定的文化对于自身价值的重新演示,生产变成某一文化逻辑的物化过程②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224页。。在这个意义上,从人类学延伸出来的文化经济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人类如何建立基本的有效节约的生存秩序的学问,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及其相应的从生存到消费的文化等方面,即“广义经济学”③张小军:《让经济学有灵魂:文化经济学思想之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页。。文化经济学视野下,文化被作为对经济现象重新理解的理论基础和概念工具,所谓经济现象实则是人类价值体系及文化认知体系指导下的实践结果。事实上,文化对真实世界经济活动的影响比预想的深刻得多。因此,探讨“经济”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文化逻辑非常必要。

一、文化经济学的价值理念

会文化;实质论则以社会为主体,强调社会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认为同一套经济原则无法适用于每一种社会体系*黄雅雯:《文化经济人类学的基石——读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显然,文化经济是与“经济”的第二种意义相对应的。因为文化经济关注的是人的主体性而非传统经济学所关注的物的客体性。文化经济学被提出伊始,就批判了西方经济学所倡导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现实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经济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下进行决策的,即便经济学的各思想学派皆存有自身的信念、惯例和文化认同基础。文化经济学认为作为文化经济主体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文化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以人文精神为深层动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翁珠琴:《文化经济的人类学分析》,《东方论坛》2008年第2期。。

文化经济学更侧重于去解构文化是如何作用于经济活动过程的,对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正确文化理念的来源问题并没有涉及更多。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给文化经济学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意识一经产生,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马克思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杨文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第51页。。马克思指出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作用及反作用关系,“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8页。。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它既是物质关系的观念表现,又直接构成思想关系和精神生活本身。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生产力并不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决定论,相反,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能够发挥生产力作用关键在于它对物质生产力的融合。因此,文化经济所坚持的世界观不仅要求人们从客体上去认识事物,还要求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世界。不仅要认识到世界统一于物质,同时必须认识到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因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创造性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性。因此,意识形态的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人类学的文化经济学都从自身的理论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进行了揭露。文化经济学体现的是对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萨林斯说:“工具是人类身体的人工延伸,是身体的附属物,用以提高身体的体力优势,其传递出来的是人的能量和技巧,而非工具自身的。但是,最新的技术发展颠倒了人与工具之间的这种关系,谁才是工具已经变得真假莫辨了。在机器时代,人的工作只是机器的补充,而非使用机器,机器生产的过程利用了工人。”*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93页。所以工业时代的人们成为机器的助手,不再需要熟练的技术。萨林斯对西方资本主义提出挑战与反思,使道德和情感力量的重要性在人际之间与社会运作上充分展现出来。可以说,文化经济学的出现实为当今经济时代心灵匮乏的产物。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都没有真正地占有人的本质,都不是合乎人性的人,即都不是作为人的人,即人的异化。在这一点上,文化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可谓是殊途同归。

二、文化经济学与意识形态的经济效应

如果把文化视为一个群体共有的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系统,那么,它的核心就是意识形态。在经济学话语体系下,经济学家不打算解释文化,更乐意把意识形态纳入到经济分析体系中。“在广阔的经济思想的总体范围上,意识形态的存在一般是被承认的。”*塞缪尔斯:《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载《现代经济思想》,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472页。这一立场上,文化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找到了共同的文化语境。意识形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剥离其阶级属性后,可以把它看成一种认知体系。现实中的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中的任何团体或组织,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有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不仅意识形态概念本身直接是一种实践观念,而且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结构变化和发展也是物质实践发展在观念上的反映和体现*张秀琴:《论意识形态的功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所以说,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以及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意识形态一定是“在场”的,其固有的经济效应一定有相应的发挥。

事实上,以意识形态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是影响经济的最深层次因素,它构成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有效的意识形态最终会形成精神生产力,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等意识形态因素,其主要作用在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国家的政治稳定解决合法性问题,这正是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同时,意识形态渗透于经济的每个环节,人类的生产动机、资源配置、生产工艺的创新及运用、商品交换及分配等经济过程无不受人类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Romer认为“思想是极为重要的经济产品,它比大部分经济模型强调的目标并对人类精神活动导向作用重要得多,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与动力。在一个物质有限的世界里,正是大思想以及大量小思想的发展,使经济的持续增长成为可能。思想是指令,它使我们把有限的物质资源融入更有价值的安排之中。”*Romer,Paul M, “Two Strategi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Using Ideas and Producing Ideas”,In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2, p.76.作为人类思想的意识形态,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行为指南。例如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的作用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它们被认为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但是,离开了意识形态因素的考量,技术的价值理性会被忽略,知识会被滥用,这将反过来导致生产力遭到破坏;相反,一个有着强烈人文关怀精神、有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则可能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和知识为人类造福。

在经济学史上,真正把意识形态直接引入到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是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思,他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关系做了详细分析,为西方经济学注入非理性因素和演化的思维,对经济学的发展意义深远。他指出,“如果没有一种明确的意识形态理论或知识社会学理论,那么,我们在说明无论是资源的现代配置还是历史变迁的能力上就存在着无数困境。”*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1页。意识形态并不是规则本身。它是“人们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断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的制度结构”*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79页。。经过千百次不断地试错,人们会形成一套他们自己对社会、对他们所接触的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并据此判断现实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形成一系列他们所遵守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准则。所以,尽管意识形态本身并不是制度,但那些诸如习惯、习俗、道德规范等秩序安排是直接由意识形态决定的。诺斯认为:“社会价值观念的变更即意识形态的改变是制度变革的主要因素。”*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2页。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就是对现行制度的合理性提供解释,为正式规则的改变提供强化机制,意识形态对于制度的稳定和制度变迁的成败有着重要作用。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意识形态还是一种人力资本,较强的意识形态拥有度能减少个人“搭便车”或违犯规则的可能性,能淡化机会主义行为,节约交易成本,实现集体理性等作用。意识形态是构成社会制度“潜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有着显著的外部经济性特征。因此,意识形态属于“社会和文化的力量”;经济方面的意识形态是一组与经济行为有关的思想,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维持或改变经济体制,并作用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在这一点上,与由人类学而延伸出来的文化经济学是不谋而合的。

三、意识形态效应在场的中国实践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其经济功能发挥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与经济制度相契合的程度,或者说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解释力。如果处理不好上述矛盾,必然发生意识形态的负面作用。当两者出现不适应时,就需要对意识形态进行修正,促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可以说,意识形态创新是经济社会领域一切创新的基础。没有新的观念,就没有新的操作理念,就无法指导实践。紧跟时代的意识形态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滞后的意识形态却阻碍经济发展。以我国为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的创新及与时俱进紧密相连。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模式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国内许多学者讨论中国模式时,基本上将中国模式归纳为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社会的民生主义,鲜有涉及意识形态维度的研究*谢忠文、李倩:《中国模式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探索》2011年第2期。。从意识形态领域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模式的灵魂,它的形成是一个基于自身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以及政治脉络之上的意识形态演变过程。如果长时段地考察一下中国经济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会发现中国模式的意识形态因素显而易见。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6页。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更是一次意识形态上的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意识形态领域的不断变迁,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发生,也不会有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同时,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根本性要求。他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3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系统、自觉地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灵魂。宏观调控、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阐述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30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660页。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还进一步指出:“我们着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上)》,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第9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一次伟大经济实践,也是一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创新,而且将来会进一步证明,两者的相互促进和改革发展才是正确出路。

然而,在“中国模式”的选择上一直存在意识形态上的争论,主要表现为对待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价值判断上。新自由主义坚信“市场万能”,把一切留给市场,取消任何限制和监管。新自由主义认为任何对经济活动的人为干预都将造成价格信号的扭曲,进而导致经济资源的误置。他们提出了一整套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形成了笼括经济理论、政治主张、文化价值观、社会思潮等完备的理论体系。从文化经济学的视角去看,这套理论体系不仅是一种经济学范式,也是一种发展观,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然而,西方经济学者及其政治阶层对上述观点是极力否认的。它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已经导致了全球文化一体化,既然是文化一体化,就应该“告别革命,远离政治,疏离主题,淡化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差异与意识形态之争都已终结。张夏准在《富国陷阱》一书中指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一些新自由主义药方,如“把政府从经济中赶出去”等,自己在发展过程中根本就不采用的。这些国家的目的是使后发国家的发展水平永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2页。。该言论多少有些妄猜的意味,但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对于“市场万能论”的不信任。全球金融危机使新自由主义的原则和信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质疑。新自由主义的市场意识形态及其极端数理化的倾向,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唐凯麟:《伦理的视阈:从金融危机看“经济人”的偏执及其危机》,《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5期。。斯蒂格利茨在《喧嚣的九十年代》一书中就认为,美国是有长处,但问题太多,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成为市场经济问题和弊端的象征*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喧嚣的九十年代》,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第4页。。他在《自由市场的坠落》一书中总结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指出:一方面不应当因此走得太远去否定市场经济本身,而是要重新平衡社会行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另一方面,必须承认,原教旨主义的美国模式必须改革,根本不值得再继续向往、复制;发展中国家完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模式是危险的,是没有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198页。。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它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然而,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所呈现出来的不同价值诉求的交织,一方面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实效性等价值追求也呈现出负面影响。同时,在中西文化、价值观念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一些有悖于我国民族优良传统的、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逐渐流入我国,并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人们的思想空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出现分歧和冲突。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四、文化经济学视野下“中国实践”的路径探索

当前,我国进入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我国所面对的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际上看,“软实力”因素在整个国际竞争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主要来源于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感召力、制定国际规则和建立国际机制的能力以及恰当的外交政策等。反观中国,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中国还没有真正建立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而这种价值体系将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内涵。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指出:“就中国自身而言,应该建立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价值体系,用别人能够接受的、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介绍自己,使世界认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俞伯灵:《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从国内看,我国市场经济意识形态缺失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贫富差距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枯竭、商业道德的丧失及社会凝聚力下降等已经威胁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韩顺法:《精神资本、经济增长与意识形态重建》,《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4期。。面对这些问题,不得不从文化角度思考经济发展的伦理,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建设是指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逐步抵制和消除不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的价值观的干扰与侵袭,通过意识形态的创新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是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此,本文提出以下设想:

1.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伦理观。现代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合法化”、“稳定化”、“普遍化”的经济发展理念之上,只有在正确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经济才可能实现健康、快速和持续增长。人类社会在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后,人类与自然的模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模型。而当今过度的物质消费已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以物质追求为主发展模式会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偏离了最初的轨道,人的生存和发展才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也是经济的终极价值。所以,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当前,我国需要本着先进的发展理念,强化它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不断克服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困境。

2.提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撑作用。文化是经济的灵魂。经济越发达,越需要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如果没有相应的精神道德境界,承载不了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存续。精神文化的缺失会造成经济发展的障碍,反之,精神文化会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长效动力。现代经济发展中,需要灌输和渗透一种理性精神、创业创新精神,或者说如果缺乏这种精神动因和思想动机,必然缺乏持久的动力支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我国应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文化,在接纳中国优秀传统价值理念的同时,自觉摒弃与当代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文化观,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实现上层建筑的创新,而使我国文化成为一个新的、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特质,又能适应高的生产力水平需要的自洽实体。

3.实施文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科技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文化是无关紧要的。事实上,文化与科技对于经济来讲,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少文化的经济转型升级是很难成功的。文化含量是经济质量的一种体现。一个经济大国,当其产品含有更多文化含量时,其产品才有竞争力。举例说,世界上的知名品牌,大约有一半来自技术研发,另一半是靠文化内涵而形成的。例如法国香水、意大利服装、瑞士手表等各种名牌。它们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但在文化内容支持下却形成了工业产权。没有文化内容,旅游、娱乐、餐饮等诸多子行业会大为逊色;没有文化内容,工业产品的需求和附加值也会明显减少。而且,文化创造的价值会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变得更加稀缺,比如历朝历代保留下的经典书画、精品瓷器和古家具等,保留时间越长,其价值就越高。

4.重视精神文明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反复强调,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针对“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情况,邓小平多次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左亚文:《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辩证互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这些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两个文明”必须协调发展而不能偏废的道理,也从侧面反映了精神文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两个文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5.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意识形态本身已经参与到经济发展的实际运行进程之中。文化产业是将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有效途径。美国文化是一个强势的文化,美国全球畅销的电影和图书作品中蕴含的是与他们文化价值取向一致的内容,文化产业成为其强大软实力的保证。美国的经验表明,我国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及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时,不能总用说教的方式,应更多在小说、影视、文艺活动当中,把自身的伦理价值用具有现代社会特质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在市场中牢牢把握自身的话语权,确保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及文化安全。因此,文化市场是我国必须去开拓的领域。在这个文化经济时代,国家应努力扩大文化生产,激发全民的文化产业意识,将产业资本向文化领域延伸,确立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Jiangxi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Nanchang 330099, P.R.China)

[责任编辑:牟 进]

Ideological Effect and Practic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nomics

HAN Shun-fa PENG Qiu-ling

(Social Development Colleg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P.R.China;

Anthropologists are accustomed to consider the economic process as a way of life and they are adept in grasping the cultural logic behi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sing culture as an explanatory tool, cultural economics provides us with a development picture beyond pure economic interests. But cultural economics does not deny physical determinism, as the feedback system between culture and economy, culture not only has its own path dependence, but also is restricted by the la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effect is the core issue of cultural economics and also the standpoint which the economists agree with. The impact of ideology on the economy includes both the overall economic system evolution and internal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y is the foundation of innovation in all areas of social economy, the economic effect depends largely on the fit degree between current ideology and economic system, or on the explanatory power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 ideology on the real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problem, but also an innovation of ideology, including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hinese model, which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Cultural Economics. According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values and the absence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hina’s market economy,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s that we should consider the eth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elevate the support of cultur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y greatly and so on.

Cultural economics; Ideology;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ese model

韩顺法,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南京210097);彭秋玲,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南昌330099)。

猜你喜欢
经济学市场经济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简明经济学
市场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商情(2012年48期)2017-11-08 11:46:59
经济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
政府救市是市场经济的倒退吗?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