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琼,崔丹阳,林一帆
(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委培基地2014级硕士研究生,辽宁 沈阳 110032;2.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辽宁 沈阳 110016)
林一帆治疗脾虚泄泻经验
吴 琼1,崔丹阳2,林一帆2
(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委培基地2014级硕士研究生,辽宁 沈阳 110032;2.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辽宁 沈阳 110016)
脾虚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腹泻范畴,病因综合复杂,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甚至泄出如水样等[1]。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林一帆教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综合续惯疗法治疗脾虚泄泻。现将林一帆教授近年来治疗脾虚泄泻经验总结如下。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脾为后天之本。若脾气虚弱,运化不足,水湿停滞,致使大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为脾虚泄泻。感受外邪、饮食所伤、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均可伤及脾脏而引起泄泻。《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症因脉治·内伤泄泻》谓:“脾虚之泻之因,脾气素虚,或大病以后,过用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皆成脾虚泄泻之症。”脾虚泄泻是因为暴泄失治误治,迁延日久,由实转虚所致。其病机虚实夹杂,错综复杂[2]。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病机为脾脏受损,失于健运,肠道传导功能失司。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指出:“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现代医学认为脾虚泄泻是由于细菌感染后,治疗不当或不彻底,致病细菌潜伏于机体,当抵抗力下降而复发。此外,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食物不耐受造成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紊乱等多种原因均与脾虚泄泻有关[3-4]。林一帆教授认为脾虚泄泻的发病应综合病因病机,肠道感染致病菌之后治疗不当或不彻底,致使肠道黏膜反复受侵袭,吸收功能减弱,肠道菌群失调致使肠功能紊乱,肠道免疫功能失调而致对食物不耐受,久之发为泄泻。
脾虚泄泻症状多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尿少,面色萎黄,身重胸满,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林一帆教授提出中西医结合综合续惯疗法,效果甚佳。
2.1 祛除邪气
中医认为部分脾虚泄泻是因为暴泄失治误治,迁延日久,由实转虚所致。西医认为部分脾虚泄泻是由于感染细菌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致病细菌潜伏于待机体,当抵抗力下降,症状复发,属中医“余邪未尽”;故治疗应祛除余邪。虽然鱼腥草、败酱草、大青叶、白头翁、大黄、黄连等均具有祛邪功效[5],但由于此类中药药性多属寒凉,极易伤脾胃,而脾虚泄泻患者均存在脾虚特征,故不是最佳选择。而西医抗生素类药如甲硝唑、阿莫西林、喹诺酮类药伤脾作用较小。对于存有余邪的脾虚泄泻,以甲硝唑“祛邪”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苦寒中药的伐脾副作用,甲硝唑的硝基能抑制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清除余邪的作用。
2.2 扶助正气
脾主运化升清,脾气虚弱,清气不升,化生内湿,清气在下,则生泄泻。林一帆教授认为脾虚泄泻病程较长,久而久之病情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临证时在西医祛除邪气的基础上注重扶正固本而标本兼治。首先,以固本益肠汤为基本方。药用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0g,厚朴10g,茯苓10g,甘草10g,大枣4枚,当归6g,山药10g,补骨脂10g,山茱萸8g,肉桂10g,干姜6g。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扶正,涩肠止泻之功。
在中药辨证扶正的同时,联合整肠生治疗。正常情况下益生菌和致病菌处于相对稳定的肠道微生态平衡。抗生素在杀灭或抑制致病微生物的同时,也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数量明显下降,既削弱了机体对肠球菌、大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抵抗力,也为这些条件致病菌的增殖创造了条件,使之成为过剩菌,破坏了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造成二重感染,引起泄泻[6]。补充益生菌就如中医之“扶正”,《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肠道内微生物群的种类、数量、分布等处于正常的情况,则益生菌占优势并能发挥其应有的生理作用,就属“正气存内”,可使机体处于健康状态。林一帆教授在扶正过程中将中药与肠道益生菌并用,每获良效。
2.3 饮食调摄
脾虚泄泻与饮食不节密切相关。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使脾胃受损,或恣食生冷,寒气伤中,使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导致泄泻。除此之外,林一帆教授研究发现,脾虚泄泻与食物过敏密切相关,其肠道嗜酸细胞炎性递质嗜酸细胞主碱基阳离子蛋白(MBP)及CD3细胞表达均增强[3]。胃肠黏膜相当于肌表黏膜向内脏的延伸,《医说》云:“疹子先自胃肠中出,然后发于表。”敏感食物主要有牛奶、大豆类、啤酒、鱼类、贝类等。故应指导脾虚泄泻患者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进食敏感食物,从而避免肠道免疫机制紊乱而发泄泻。
2.4 中西结合综合续贯
林一帆教授在实际辨证施治过程中,灵活运用中医“三因治宜”的原则,因时、因地、因人区分轻重缓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治疗。例如,对以往有“慢性菌痢”病史、泄泻过程中证见腹痛或里急后重者,侧重以甲硝唑内服,先祛其邪,再以固本益肠汤、整肠生扶正续之;若以五更泄泻、肠鸣,腹痛不甚为主,则以温阳扶正为主治之;对于沿海地区及季节性泄泻者,则侧重指导饮食调整与温阳健脾相结合,每获良疗。
例1,王某,男,57岁。间断腹泻半年余,大便每日4~5次、不成形,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较差,睡眠欠佳,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既往有“慢性菌痢”病史。治疗先以祛邪为主,甲硝唑片2片、日3次,口服7日,然后停用甲硝唑,给予中药汤剂口服。药用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0g,厚朴10g,茯苓10g,甘草10g,肉桂10g,干姜6g,地骨皮8g,酸枣仁10g,麦芽10g,神曲10g,黄连10g,秦皮10g。7剂。配合整肠生(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2粒,日2次,口服7日。二诊:大便次数减少,每日2~3次,不成形,腹痛好转,无里急后重,饮食及睡眠均改善。上方减黄连10g,秦皮10g,服14剂。同时继续整肠生(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2粒,日2次,口服14日。病愈随访1年未再复发。
例2,李某,男,67岁。间断腹泻1年,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伴有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以扶正为主。药用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0g,厚朴10g,茯苓10g,甘草10g,当归6g,熟地10g,山药10g,补骨脂10g,山茱萸8g,肉桂10g,菟丝子10g,杜仲10g。服14剂。二诊:五更泻好转,腰膝酸软改善,继服14剂症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例3,吕某,女,50岁。间断腹泻2年,大便时溏时泻,每于夏季腹泻加重,每日3~4次,喜冷饮,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考虑夏季天气炎热,喜冷饮,易引起腹泻,嘱以清淡食物为主,避免冷饮,给予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0g,厚朴10g,茯苓10g,甘草10g,大枣4枚,当归6g,山药10g,补骨脂10g,山茱萸8g,肉桂10g,白扁豆10g,陈皮10g,砂仁10g。服14剂。二诊:腹泻好转,仍神疲乏力。上方黄芪加量至20g,服14剂。三诊:腹泻改善,精神好转,上方继服14剂巩固治疗。病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脾虚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关键在于脾失健运,《血证论》云:“脾阳不足,水谷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脾胃论》曰:“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治疗脾虚泄泻应以健脾止泻为主。林一帆教授认为脾虚泄泻应标本兼治,提出中西医结合综合续惯治疗,即固本益肠汤加减化裁联合甲硝唑、整肠生及指导饮食调整,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充分发挥传统中医治疗脾虚泄泻的特色和优势,整体调节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故疗效较好。
[1] 王永炎,晁恩祥.今日中医内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07.
[2]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5-438.
[3] 林一帆,林小平,王长洪.脾虚泄泻患者肠道嗜酸细胞主碱基阳离子蛋白与CD3细胞表达及其食物过敏关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1):46-48.
[4] LIN XIAOPING,JENNY MAGNUSSON,TAFFA AHLSTEDTL .Local allergic reaction in food hypersensitive adults despite a lack of systemic foodspecific Ig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2,109:879-887.
[5] 章德林,汤丹丰,郑琴,等.具抗感染作用的中药分类研究[J].中草药,2015,12,46(24):3771-3778.
[6] 秦再文,曹慧萍.从“扶正祛邪” 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微生态调治[J].山西中医,2014,30 (1):60-62.
R249.7
B
1004-2814(2017)02-0181-02
2016-09-26
崔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