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博
(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康复科,重庆 401420)
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40例
易文博
(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康复科,重庆 401420)
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口眼向一侧歪斜,患者无法完成闭眼、抬眉、鼓腮等动作,故又称为“口僻”、“口眼歪斜”,与西医的面神经麻痹相当。面瘫若治疗不当、邪气入侵、经络麻痹,面部的筋脉失去气血的温煦,则可能导致顽固性面瘫。我们采用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40例,均为2014年10月至2O16年3月我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瘫患者,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面瘫。男26例,女14例;年龄16~81岁,平均(56.32±5.6)岁;病程2~7个月,平均(3.26±1.7)个月。
中医诊断标准[1]:参照《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中“口僻”的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2]:参照《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取太阳、牵正、地仓、迎香,鱼腰、下关、四白、阳白、颊车、颧髂、合谷穴,除合谷为双侧取穴外,其他为患侧取穴。采用透刺法的穴位有迎香透地仓、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不能皱眉者加取攒竹穴,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穴,迎风流泪者加睛明穴,味觉减弱者加廉泉穴,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穴。患者取合适体位,以操作方便为主,采用华佗牌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选取0.30mm×50mm毫针。阳白穴采用提捏进针方式进行透刺,牵正、下关、合谷穴采用直刺进针,迎香、地仓透刺的穴位采用斜刺方法进针,水沟穴采用斜刺法,睛明穴采用左手推眼球、右手靠近眼眶缘进针。除睛明穴外,其他穴位均给予一定程度地捻转操作,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每天1次。
针刺治疗10天为一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
参照《中医诊疗常规》及日本面神经研究会中关于面神经功能评价疗效相关规定制定[3]。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外观正常,检查无异常,面神经功能评价积分大于36分。显效:外观基本正常,耸鼻或鼓腮稍有不适,面神经功能评价积分32~34分。有效:症状稍有好转,外观稍有改善,面神经功能评价积分24~30分。无效:症状无改善,面神经功能积分小于等于22分。
采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面神经功能。治疗前(20.3±4.9)分,治疗结束时(34.3±3.5)分,随访4周(36.3±4.3)分。治疗结束时及随访4周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4周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治疗结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疗效及并发症。痊愈6例(5.6%),显效60例(55.6%),有效40例(37.0%),无效2例(1.9%),总有效率98.1%。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面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20~40岁较常见,部分患者由于该病的特殊性及失治误治,病情迁延难愈,最终发展为顽固性面瘫,严重影响患者心身健康。中医认为,面瘫是由于正气虚弱,风寒之邪入侵经脉,导致气血闭阻,肌肉失去营养而发病。治疗应扶正祛邪、温经通络以及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阳白穴可以疏风明目、通经活络,颊车、颧髎以及地仓能够有效改善口角歪斜症状,翳风穴具有牵正口僻、聪耳消肿的作用,合谷属阳调气、太冲属阴养血,两个穴位联合应用称为“开四关”,能够起到显著的调补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四白穴可以疏风明目、通经活络。诸穴共同施针既可补益气血、疏通经络,还可补虚泻实、调节平衡。
面瘫后遗症期由于病程比较长,因此治疗应标本兼顾,整体调节,才能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
[1] 朱文峰,何清湖.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9.
[2]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91.
[3] 阎孝诚.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257.
R246.651.2
B
1004-2814(2017)02-0171-01
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