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岗,张 丹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四川 自贡 643000)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结合中药治疗糖尿病足效果观察
王 岗,张 丹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四川 自贡 643000)
目的:观察负压创面技术结合中药治疗糖尿病足保肢的效果。方法:18例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结合中药内服,观察疗效及保肢成功率。结果:18例均保肢成功,疗效满意。结论: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结合中药对糖尿病足保肢防治作用明显。
糖尿病足;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中药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指糖尿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1]。DF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致截肢。保肢不仅可保留足部功能,且节省大量治疗费用。我们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包括负压封闭吸引(vacuum sealing drainge,VSD)和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结合中药分期内服治疗糖尿病足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共18例,均为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50~82岁,糖尿病病程2个月~15年,足部溃疡时间7天~10年,空腹血糖6.2~48.2mmol/L、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7.5%~14.5%,合并高血压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心律失常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并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6例、周围神经病变6例,溃疡诱因主要为锐器割伤、碰撞伤、擦伤、烫伤、剪指甲误伤、鞋挤压伤等;按照TEXAS大学分级分期法[2-3]分级分期为3级B期4例,3级C期5例,4级B期5例,3级D期4例、细菌培养18例、培养出细菌13例、其中铜绿假单胞菌4例、假丝酵母2例、肺炎克雷伯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粪肠球菌合并奇异变形菌1例、大肠埃希菌2例。
基础治疗。①物理治疗:限制行走,卧床为主。抬高患肢,每日按摩数次,动作轻柔、从趾尖向上按摩,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定期洗脚,擦干,尤其是擦干足趾间,水温37℃~39℃。不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直接保暖,避免赤足行走,水平修剪趾甲,避免自行修剪胼胝或用化学制剂来处理胼胝或趾甲,不穿过紧的或毛边的袜子或鞋,足部皮肤干燥者涂植物油等润滑剂。②药物治疗:静脉用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药物,合并感染者参考药敏加用抗生素,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者给予相应的降压与营养心肌;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稳定控制血糖于个体化的目标范围,住院期间以胰岛素为主辅以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
中药治疗。采用分期辨证的方法,在急性期予以脉通方为基础加减。黄芪30g,丹参15g,川芎15g,葛根20g,银花藤20g,鸡内金15g,甲珠10g。缓解期以益气活血,托疮生肌为主,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托里消毒散等加减。分期辨治的同时,又辨证加用活血通络药,如水蛭10g,全蝎10g,苏木15g,乌梢蛇15g,三七10g,红花15g,仙鹤草20g,丝瓜络20g。伴有皮肤瘙痒加僵蚕10g,蝉蜕10g,蛇蜕10g,露蜂房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紫花地丁15g,牡丹皮15g;伴肢体麻木加桑枝20g,赤芍15g,地龙10g,乌梢蛇10g,鸡血藤20g,姜黄15g。水煎服,每日3次。
负压治疗。①清除足部溃疡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液和异物等,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取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②根据足溃疡创面大小形状裁剪VSD医用海绵,将VSD医用海绵填补于创面,海绵需完全覆盖创面,最好约超过创面边缘1~2cm,再放置引流导管。③清洁创面及周围健康皮肤,将无菌透明密封贴膜置于海绵表面保持创口封闭状态,确保贴膜大小大于创面数厘米,完全将创面及海绵覆盖。④引流导管连接贴膜内外,贴膜外连接引流瓶,引流瓶又与负压机相连接,选择调节合适的模式及压力大小,分泌物少者可采用间歇吸引模式,压力-80~120mmHg,主要目的是辅助创面生长。若分泌物较多或有窦道可选用持续吸引模式,压力可以-300mmHg~-500mmHg,主要目的是促进窦道愈合及保持创面清洁。开启负压机,可观察医用海绵材料变瘪,引流管明显,说明密封贴膜未漏气,若发现医用海绵材料未维持变瘪,引流管模糊,则表示密封贴膜漏气,需重复封闭等操作。⑤术后应用广谱抗生素,若出现了感染则参考细菌培养结果选用相应抗生素治疗。⑥根据创面引流物多少及医用海绵清洁状况,3~5天换1次医用海绵和无菌透明密封贴膜。
以上方法从治疗开始,每5天更换负压敷料1次,同时评估1次创面情况,待出院后统计综合资料。
显效:血糖控制良好,临床症状减轻,溃疡愈合。控制:血糖控制一般,临床症状缓解,溃疡面缩小。无效:血糖控制不佳,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溃疡无改变或加重(截肢)。
显效16例,控制2例。18例均保肢成功。
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包括严格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消除局部水肿、抗感染、恢复神经功能、纠正各种相关急慢性并发症以及支持疗法等。目前尚无针对性强,疗效确切的治疗药物。外科治疗包括局部创面处理、动脉重建、介入放射等,但多数最终还是不能避免截肢手术。
糖尿病足属中医“脱痈”、“脱疽”、“脉痹”等范畴,《黄帝内经》谓:“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标实为血瘀、痰湿、热毒、湿热。治疗多在结合西医治疗的同时,以辨证论治为主。常用的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补肾益气,活血通脉法; 清热除湿,益气活血法等。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有很大进展,运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并治的综合疗法可大大降低糖尿病足截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气虚血瘀、脉络痹阻为糖尿病足病变基本病机,治疗需分型分期防治。我科在采用糖尿病足TEXAS 大学糖尿病足分类分级方法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将糖尿病足溃疡分为干性、湿性及混合性两大类辨证论治[4]。干性坏疽通过超声、血管造影了解下肢血管闭塞程度、部位,具有手术指征的以西医治疗为主,先用血管手术治疗后,在西医常规抗凝基础上中药治疗主要针对血管手术后再狭窄进行防治,其治则治法与早期防治相似。无手术指征者按早期防治原则处理。湿性及混合性坏疽在西医基础治疗同时,根据临床表现中医辨证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论治。急性期多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创面较多脓性分泌物或较多坏死组织、味臭,舌红或绛或黯,舌苔多表现为苔少或黄厚腻或有瘀斑瘀点,脉多细数或滑数。治以脉通方为基础方。同时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阴虚燥热,脉络痹阻型;热毒内蕴,脉络痹阻型;湿热下注,脉络痹阻型加减治疗。缓解期多为急性期经积极处理后,局部肿痛消退,分泌物消失或有清稀分泌物,坏死组织脱落干净,或肉芽上皮组织开始生长,臭味消失,全身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疼痛或肢冷肢麻,肌肤甲错,舌紫黯或舌体瘀斑瘀点,脉细涩。辨证多为气血两虚,络脉瘀阻型。治以益气活血,托疮生肌为主,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托里消毒散等加减。
负压吸引技术通过改善创面局部微循环状况、生化环境和减少创面菌群数量,减少毒素吸收达到治疗效果。负压吸引可及时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渗液,减少细菌数量,去除细菌的存活环境,阻止细菌向深部组织侵袭[5]。同时可增加创面周围组织毛细血管血液流量,改善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伤口愈合。密闭伤口同时亦可避免二次污染及临近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同时减少医疗成本、缩短住院时间[6]。
综上所述,中药辨证内服与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二者联合应用更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截肢率,减少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 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1] BAKKER K,VAN HOUTUM WH,RILEY PC.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focus on the diabetic foot[J].Curr Diab Rep,2005,(6):436-440.
[2] WONG ML,COPPINI DV. Diabetic foot infections:an audit of antibiotic prescribing in a diabetic foot clinic[J].Practical Diabetes International,2006,9:401-405.
[3] SNYDER RJ,KIRSNER RS,WARRINER RA 3RD, et al.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n advancing the standard 0f care for treating neuropathic foot ulcer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Ostomy Wound Manage,2010,56(4Suppi):s1-s24.
[4] 龚光明,亓鲁光防治糖尿病足临床经验介绍[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1):2129-2130.
[5] ORGILL DP,MANDERS EK,SUMPIO BE,et,al.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vacuum assisted closure:More to learn[J].Surgery,2009,146:40-51.
[6] UBBINK DT,WESTERBOS SJ,NELSON EA,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opical negative pressure therapy for acute and chronic wounds[J].Brit J Surg,2008,95:685-692.
R255.487.2
B
1004-2814(2017)02-0132-02
2016-10-08
四川省医学科研青年创新课题计划(Q15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