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杨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农牧业局渔政管理站,四川 南充 637900)
白甲鱼被小瓜虫感染一例
肖 杨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农牧业局渔政管理站,四川 南充 637900)
白甲鱼(Onychostomasima),地方名白甲,隶属鲤科,白甲鱼属,主要分布于长江水系的干流、支流,具有半洄游习性,属于江河流域中的底栖性鱼;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四川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白甲鱼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如今人工繁殖和养殖均取得一定成果,但对于该鱼的疾病研究仍不多。本文就笔者遇到的白甲鱼被小瓜虫感染引起鱼发病死亡的病例进行总结,仅供读者参考。
白甲鱼;小瓜虫;病症;预防
室外水泥池饲养白甲鱼,体重在1.5~2.0kg。2017年3月末,鱼池巡塘人员发现4尾白甲鱼身上出现小白点,白点出现在鱼体的头部、身体两侧和鱼鳍部,此时病鱼照常游动觅食;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反映迟钝,浮于水面,活动能力减弱,呈呆滞状,食欲不振,体质消瘦,常在池壁游动蹭痒,皮肤伴有出血点;后期鱼鳞脱落、鳍条裂开,病程一般5~10d。捞取病鱼,发现其鳃部出血,已有坏死迹象。取其体表白点镜检,可见虫体圆形或椭圆形,作滚动运动,虫体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虫体大小为直径0.4~0.7mm,经鉴别确定为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小瓜虫是一类体型较大的纤毛虫,其幼虫期和成虫期形态有很大的差别,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又以皮肤为普遍。当幼虫感染寄主后,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宿主鱼体会产生应激机制对虫体形成囊泡,幼虫把身体包裹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泡内,由于皮肤或鳃上皮以及粘液的保护,药物很难对虫体起作用,而幼虫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冲破囊泡进入水体,于水体中再产生幼虫[1]。
根据养殖与病理案例分析总结,小瓜虫感染鱼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
2.1 小瓜虫主要侵损表皮和真皮
在有鳞鱼上主要寄生在鳞片外的致密纤维层和表皮层之间,而在无鳞鱼则可侵入到真皮和肌肉间的皮下层和肌肉边缘;引起粘液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从而导致鱼表皮增厚。
2.2 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锶部鳃上皮
由于虫体的刺激,鳃粘液细胞分泌大量的粘液,与增生的鳃上皮细胞一起将虫体包裹,鳃小片结构破坏。虫体在鳃上寄生可分为三个层次:轻度,小瓜虫寄生在鳃上皮,鳃粘液细胞分泌大量的粘液,与增生上皮细胞一起将虫体包裹,但鳃丝间未发生粘连,鱼仍能维持呼吸,无可辩组织学损伤;中度,小瓜虫寄生后,使鳃丝发生粘连,但鳃丝的基本形态仍可辨,呼吸已较困难,有浮头现象;重度,虫体大量寄生,鳃的结构受到严重破坏,鳃丝的基本形态已难以辨别,病鱼濒临死亡。
2.3 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鳃部表皮和鳍条骨之间
皮肤内粘液细胞大量增生,寄生部位充血,并导致虫体周围的内外两层之间有大空隙。大的个体常将鳍条挤压变形,被严重感染的鳍基部充血糜烂,导致部分鳍缺失[2]。
小瓜虫的适宜水温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缺乏活饵的情况下容易流行,有的鱼继发细菌、霉菌、病毒性感染,其死亡率一般可达60%~80%,对养殖危害极大。当水温降至10℃以下或升至28℃以上时,小瓜虫就会开始死亡。由于上述的原因,小瓜虫的治疗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应尽量提高水温到30℃,将病鱼隔离,用加热棒即可实现。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性,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其从鱼体表面脱落方便杀灭。另外,由于治疗此病的特效药硝酸亚汞、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由于会造成药物残留危害人类健康而列为禁药,福尔马林、硫酸铜等药效逐年减退无效,所以如今的治疗方法仍有欠缺。目前可使用由辣椒碱、姜黄酮、苦楝素等合成的植物萃取药物治疗,地方土方法也有使用干辣椒煮烂化水泼洒的治疗手段,效果可期[3]。以往研究和试验表明,各种药物对小瓜虫作用的强弱与药物的浓度成正相关,小瓜虫生活史各个阶段虫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幼虫最易杀死,包囊最难杀灭。在药物处理成虫的过程中,如果药物不能及时杀灭虫体,它就会发育到包囊阶段,加大杀灭难度。由此可见,适时杀死感染期的幼虫对治疗该病极其重要。综上所述,此病为季节性易发病症,治疗方法不够完善,预防感染才是防止疾病爆发的最佳方法。
[1]赵海涛, 张其中, 赵海鹏,等. 长薄鳅感染多子小瓜虫一例[J]. 四川动物, 2005, 24(2):156-156.
[2] 陈达丽. 淡水鱼小瓜虫病的病原、病理及药物和免疫预防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3] 鉏超, 张其中, 罗芬. 20种中草药杀灭离体小瓜虫的药效研究[J]. 淡水渔业,2010,40(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