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锈病和白发病防治研究

2017-04-04 01:28董亚南刘劲哲韩燕丽樊永强王彦辉
四川农业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锈病病株谷子

董亚南,刘劲哲,韩燕丽,樊永强,王彦辉

(河南省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15)

谷子锈病和白发病防治研究

董亚南,刘劲哲,韩燕丽,樊永强,王彦辉

(河南省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15)

谷子锈病和白发病是谷子的两大病害,其为害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防治方法不同。谷子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经风雨传播,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和蔓延。白发病是系统侵染病害,谷子从萌芽到抽穗后,在各生育阶段,陆续表现出多种不同症状。土壤温湿度和播种状况影响侵染和发病程度。防治方法主要是选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等。

谷子锈病;谷子白发病;防治

1 谷子锈病

谷子锈病病原(Uromycessetariae-italicae Yoshino),病原中文名粟单胞锈,病原分类地位是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科、单胞锈属、病害类型真菌,广泛分布在春谷区、夏谷区与春、夏谷混种区,黄河中下游较重。主要危害作物是谷子,还可以侵染狗尾草、谷莠子等。主要为害部位是叶片和叶鞘。

1.1 为害症状

叶片两面产生多数红褐色疱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mm,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成熟后突破叶表皮而外露,周围残留破裂的叶表皮。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黄色粉末状物,即夏孢子。抗病品种的夏孢子堆较小,周围寄主组织枯死或失绿,近免疫的品种仅产生微小枯死斑。生育后期在叶片上还散生灰黑色圆形或长圆形疱斑,即冬孢子堆。叶鞘上也产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1]。

1.2 传播途径

在我国南方,谷子或粟单胞锈的其他寄主可以终年生长,病原菌可持续侵染,全年发病。北方每年的初侵染菌源,可能是在南方越冬、随气流北移的夏孢子。有试验证据表明,夏孢子在我国华北地区还可以就地越冬,翌年部分夏孢子仍有侵染能力。初侵染引起的病株又复产生新一代夏孢子,经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使病株不断增多[2]。在华北,7月中旬至9月中旬是谷子锈病主要流行时期,估计夏孢子可繁殖3~5代。华北地区常年7~8月份的气温适于锈病发生,最热的8月份,气温多在28℃上下,锈病仍可正常发生。7~8月份的降水量是决定当年锈病流行程度的关键因子,降水多的年份,锈病发生普遍而严重,干旱年份发病轻。地势低洼、植株过密、施用氮肥过多的田块,发病也重。谷子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我国谷子种质资源中具有丰富的抗病材料。据“八五”期间鉴定,发现黄那糯、白沙糯、黔南农家种、棒棒糯、鸡屎糯、腰带糯、狗尾糯、青根谷等抗病材料,以及一批对锈病中抗以上且兼抗其他病害的材料。叶锈菌是专性寄生菌,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分化,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在抗病性鉴定和抗病育种中都应注意[3]。

1.3 发病条件

谷子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寄生引起的病害,一般在抽穗前后出现症状,病菌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和蔓延,一般温度在30~32℃,湿度在70%以上时最宜发病。种植感病品种、施用氮肥过多、密度过大、茎叶茂盛徒长和晚熟都能加重病害发生。锈病是谷子比较严重的病害,夏谷尤其突出。谷子抽穗后的灌浆期,在叶片两面,特别是背面散生大量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点,还可散出黄褐色粉状孢子,像铁锈一样,这是锈病的典型症状,发生严重时可使叶片枯死。谷子锈病病菌夏孢子是一般锈病病原,随谷草、肥料在干燥场所,或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7月下旬,夏孢子遇雨水上溅到叶片,萌发后通过气孔侵入,在表皮下或细胞间隙中生长,约10d后产生夏孢子堆,也就是发病,新形成的孢子通过空气广泛传播,落在叶片上,若湿度合适形成再侵染,夏孢子堆可连续产生夏孢子,引起该病的暴发流行。流行过程分为3个时期:①发病中心形成期。发病始期病叶率在逐渐增加,严重度没有发展。②普遍率扩展期。发病中心消失转为全田发病,病株率、病叶率急剧增加,为田间流行提供了充足菌源。③严重度增长期。在种植感病品种时,锈病发生轻重与越冬菌源量、7~9月降水量和田间小气候的湿度紧密相关[4]。

1.4 防治方法

防治谷子锈病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已有一批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可供选用。引进的品种在大面积种植前,应行抗病性鉴定或试种。清除田间病残体,降低田间湿度。还应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施用氮肥不要过多、过晚,防止植株贪青晚熟,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拔除病株并带出田间;要合理排灌,低洼地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感病品种在气候适宜谷子锈病流行的年份应行药剂防治,三唑类药剂效果较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药25g/667m2,对水50L喷雾(或用800~1000倍药液喷雾)。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用药60g/667m2。可在田间发病中心形成期,即病叶率1%~5%时,喷第1次药,间隔10~15d后再喷第2次。也可在田间病叶率1%~5%时用20%三唑酮乳油1000~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间隔7~10d再防治1次。三唑酮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被植物的各部分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导。对锈病和白粉病具有预防、铲除、治疗等作用。三唑酮可以茎叶喷雾、处理种子、处理土壤等多种方式施用。注意三唑酮可与碱性以及铜制剂以外的其他制剂混用;拌种可能使种子延迟1~2d出苗,但不影响出苗率及后期生长;药剂置于干燥通风处;无特效解毒药,只能对症治疗。烯唑醇又名速保利;为三唑类杀菌剂,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作用的广谱性杀菌剂;对真菌细胞膜起作用,从而起到杀菌作用,持效期长久。对人畜、有益昆虫、环境安全。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作用的广谱性杀菌剂;对于囊菌、担子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黑粉病、黑星病等有特效。除碱性物质外,可与大多数农药混用。对病害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等杀菌作用,并有内吸向上传导作用。施药过程避免药剂沾染皮肤;药剂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施药后,对少数植物有抑制生长现象。注意烯唑醇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不宜长期单一使用,应与其他类型杀菌剂轮换使用;要严格掌握烯唑醇的使用浓度,当单位面积上用药量偏大时,易对黄瓜、西葫芦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烯唑醇应在通风干燥、阴凉处贮存。三唑酮和烯唑醇杀菌谱广,有效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引起的多种作物上的多种病害,内吸性强,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效,活性高,铺展性好,粘附力较强,用药量低,药效长达20d左右。黏虫、钻心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加入20%氯虫苯甲酰胺乳油2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做到病虫兼治。

2 谷子白发病

谷子白发病中文学名禾生指梗霉,真菌界、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科、指梗霉属,分布区域发生普遍,以春谷栽培区受害最重, 是谷子的主要病害,病原为谷子白发病菌。病菌的侵染主要发生在谷子的幼苗时期。种子上沾染的和土壤、肥料中的卵孢子发芽后,用芽管侵入谷子幼芽芽鞘,随着生长点的分化和发育,菌丝达到叶部和穗部。

2.1 危害症状

谷子白发病是系统侵染病害,谷子从萌芽到抽穗后,在各生育阶段,陆续表现出多种不同症状:①烂芽幼芽出土前被侵染,扭转弯曲,变褐腐烂,不能出土而死亡,造成田间缺苗断垄。烂芽多在菌量大、环境条件特别有利于病菌侵染时发生,少见。②灰背从2叶期到抽穗前,病株叶片变黄绿色,略肥厚和卷曲,叶片正面产生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状斑纹,叶背在空气潮湿时密生灰白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这一症状被称为“灰背”。苗期白发病的鉴别,以有无“灰背”为主要依据。③白尖、枪杆、白发株高60cm左右时,病株上部2~3片叶片不能展开,卷筒直立向上,叶片前端变为黄白色,称为“白尖”。7~10d后,白尖变褐,枯干,直立于田间,形成“枪杆”。以后心叶薄壁组织解体纵裂,散出大量褐色粉末状物,即病原菌的卵孢子。残留黄白色丝状物(维管束),卷曲如头发,称为“白发”,病株不能抽穗。④看谷老有些病株能够抽穗,但穗子短缩肥肿,全部或局部畸形,颖片伸长变形成小叶状,有的卷曲成角状或尖针状,向外伸张,呈刺猬状,称为“看谷老”。病穗变褐干枯,组织破裂,也散出黄褐色粉末状物。⑤局部病斑苗期病叶“灰背”上产生的病原菌游动孢子囊,随气流传播到健株叶片上,局部侵染形成叶斑。叶斑为不规则形或长圆形,初淡绿至淡黄色,后变为黄褐色或紫褐色,病斑背面密生灰白色霉层。老熟叶片被侵染后,形成褐色小圆斑,霉层不明显。产生灰背的病苗后期多形成白尖、白发或看谷老,但也有的后来症状消失而正常抽穗。也有的病苗前期不出现灰背,后期却变为白尖、白发或看谷老[5]。

2.2 传播途径

谷子白发病病原菌以卵孢子混杂在土壤中、粪肥里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用混有病株的谷草饲喂牲畜,排出的粪便中仍有多数存活的卵孢子。土壤带菌是主要越冬菌源,其次是带菌厩肥和带菌种子。谷子发芽时,卵孢子萌芽产生芽管,从胚芽鞘、中胚轴或幼根表皮直接侵入,蔓延到生长点,随生长点分化而系统侵染,进入各层叶片和花序,表现各种症状。谷子芽长3cm以前最易被侵染[6]。

2.3 发病条件

土壤温湿度和播种状况影响侵染和发病程度。幼苗在土温11~32℃都能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18~20℃,最低为10~12℃,最高为31~34℃。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都不适于发病。在土壤相对湿度30%~60%范围内,特别是40%~50%间,发病较多。“灰背”上产生的大量游动孢子囊随风雨传播,重复进行再侵染,在叶片上形成局部病斑。但游动孢子囊侵染有分生组织的幼嫩器官时,也可产生系统侵染,在田间以分蘖分枝发病率最高。影响游动孢子囊再侵染的主要因素是大气温、湿度。游动孢子囊在夜间高湿时产生。气温低于10℃不产生游动孢子囊,20~25℃时产生最多。游动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为15~16℃,最低为2℃,最高为32℃。遭遇多雨高湿而温暖的天气后,再侵染发生较多。白发病的发生与栽培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也有密切关系。连作田土壤或肥料中带菌数量多,病害发生严重,而轮作田发病轻。播种过深,土壤墒情差,出苗慢,发病也重。谷子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据中国国内鉴定,抗白发病的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34°N~41°N之间,亦即晋、鲁、豫、陕诸省的温暖多雨和低洼易涝地区。白发病菌有致病性分化现象,存在多个生理小种[7]。

2.4 防治方法

采用合理轮作、药剂拌种和种植抗病品种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谷子白发病菌有不同生理小种,在抗病育种和种植抗病品种时应予注意。②农业防治。轻病田块实行2年轮作,重病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适于轮作的作物有大豆、高粱、玉米、小麦和薯类等。施用净肥,不用病株残体沤肥,不用带病谷草做饲料,不用谷子脱粒后场院残余物制作堆肥。在“白尖”出现但尚未变褐破裂前拔除病株,并带到地外深埋或烧毁。要大面积连续拔除,直至拔净为止,并需坚持数年。③药剂防治。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35%甲霜灵拌种剂,以种子重量0.2%~0.3%的药量拌种。或用甲霜灵与50%克菌丹,按1∶1的配比混用,以种子重量0.5%的药量拌种,可兼治黑穗病。用甲霜灵拌种可采用干拌、湿拌或药泥拌种等方法,湿拌和药泥拌种效果更好。土壤带菌量大时,可沟施药土,每公顷用40%敌克松3.75kg,掺细土15~20kg,撒种后沟施盖种。

[1]李国瑜,丛新军,秦岭,等.播期对夏谷幼穗分化及叶龄指数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4):612-624.

[2]董孔军,何继红,任瑞玉,等.不同生育阶段灌水处理对谷子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6(05):35-39.

[3]张新仕,徐俊杰,王桂荣,等.谷子病虫鸟害调查及防治措施[J].河北农业科学,2014(5):4-7.

[4]李夏,妙佳源,高小丽,等.连作条件下谷子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21(4):1-9.

[5]张金玲,张艳阳,张叶,等.张家口地区谷子主栽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19(4):65-72.

[6]李志江,贾冠清,李祥羽,等.谷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及谷子标准品种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7):3308-3318.

[7]董立,马继芳,董志平.谷子病虫草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23.

2017-08-21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CARS-06-13.5-B24);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

董亚南(1969-),男,汉族,河南伊川人,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育种及推广。

猜你喜欢
锈病病株谷子
玉米黄锈病现状和青贮调制措施
打谷子
番茄髓部坏死病空间分布格局与参数特征应用研究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试论天山东部云杉锈病及防治措施
谷子品种耐锈病性试验初报
小麦锈病的防治
谷子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