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德武/山东沂水县诸葛镇兽医站
中西医结合治疗母牛乳热证
苗德武/山东沂水县诸葛镇兽医站
母牛的乳热证也叫母牛产后瘫痪,是5~9岁母牛,特别是高产奶牛分娩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以舌、咽、肠道麻痹,四肢瘫痪,知觉丧失及体温下降为特征的常见多发性产科疾病。
1.日粮搭配不当。常见的是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钙和磷是构成牛骨骼的主要矿物质元素,来源于日粮。如果日粮搭配不合理,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或VD含量不足,就不能从血液和间质中源源不断的获取,即会妨碍吸收,引起牛的蹄叶炎、产后瘫、奶牛酮病、乳房水肿,甚至会引发牛的真胃变位、瘤胃酸中毒等血多代谢性疾病。
2.泌乳的因素。初乳中含有比常乳更高的钙和磷,当母牛分娩后,随着初乳的泌出,大量的钙磷从初乳中排出。即便初乳量不大,但因钙磷含量高,如果是为了获取大量的初乳,产后母牛挤出的初乳量大,就很容易使母牛的血钙量迅速下降,如果不能迅速从消化道补充,肠道吸收,或及时动用骨骼中的钙,就会使血钙含量快速下降,引发产后瘫痪。
3.饲养管理不当。母牛产后产奶量大,特别是奶牛,血钙从乳汁中流失多,流失快,如果在产前停食时间过长;或饲料品种单一,粗饲料品质差,只供应玉米秸、麦秸、芦苇等杂草,母牛产后消化不良,吸收差;运动不足;接产过程中,消毒不彻底,保温措施不利,圈舍阴暗潮湿,长期光照不足;母牛临产过程中,难产,强行拉拽胎儿,造成产道损伤,产后大失血;或难产时采取措施进行强行分娩,母牛体内贮备大量消耗,等等,都可诱发或激发母牛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尤其是产后瘫痪的发生。
4.年龄因素。实践证明,随着母牛年龄的逐渐增大,本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一般5~8岁的母牛,特别是奶牛,更容易发生本病。其原因可能是年龄越大,吸收能力越差。而青年牛胃肠机能好,虽然每天分泌的乳汁多,血钙下降也快,但都能快速从消化道和骨骼中得到补充。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母牛的这种反应过程变得迟缓,胃肠吸收钙的能力也明显下降,血钙一旦出现快速下降,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补充,就会出现本病。
典型的母牛产后瘫痪多发生于产后12~72 h内。往往见不到有什么明显的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瘫痪。如果仔细观察,常可分为三个发病阶段。病初,产后母牛多表现不安,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空嚼磨牙,瘤胃蠕动音减弱,肠道麻痹,头颈和后肢僵硬,运动失调,强迫卧地时常呈犬坐姿势,知觉丧失;母牛分娩后3~7 d,病牛常表现伏卧不起,四肢屈曲于胸腹之下,冷凉,无力活动,头向后仰,呈“S”状,体温正常或下降,心率、呼吸加快,前胃蠕动迟缓,食欲减退,反射消失,严重者瞳孔反射消失;分娩后1周,瘫痪病牛常现昏睡状,体温下降,反刍、胃肠蠕动停滞,臌气,直肠中可见干硬的结粪,膀胱充盈,病重者呼吸困难,心音微弱,瞳孔散大,意识丧失,卧地不起。
1.补钙疗法。
处方1∶2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20% 安 钠 咖 20 ml;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VB1注射液30 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 500 ml,缓慢静脉注射。1日1次。
处方2∶25%葡萄糖酸钙1 000 ml,5%氯化钙注射液500 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 200 ml,20%磷酸二氢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注射;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40 ml,肌内注射。病情严重者:10%安钠咖注射液(或10%樟脑磺酸钠注射液20~40 ml),肌内注射;呼吸急促者: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l。1日1次。
处方3∶10%氯化钙注射液250 ml,25%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0 mg,缓慢静脉注射。1日1次。
处方4∶10%水杨酸钠注射液200 ml,40%乌洛托品注射液80 ml,10%氯化钙注射液250 ml+注射用维丁胶性钙20 ml,10%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缓慢静脉注射。
处方5∶胃迟缓的病牛,治宜兴奋胃肠道,恢复前胃功能。健胃散250 g,吗叮咛15片,灌服。
2.乳房送风疗法。
尽量使趴卧的病牛呈侧卧位,暴露乳房;挤净奶汁,用酒精棉球消毒乳导管、乳头及周围。轻轻转动乳导管,缓慢插入乳头直至乳房内,先通过乳导管缓慢注入5~10万单位青霉素,稍等片刻,接上送风器或打气筒,分别向4个乳区打气送风。待乳房皮肤看起来已经胀满,轻轻敲打呈鼓音时,停止打气,缓慢取出乳导管,同时用纱布条将乳头扎进,以不出气为度,2 h后,解开纱布条,放出乳房内空气,并对乳房进行轻柔按摩。
3.中兽医辨证疗法。
中兽医认为,母牛产后瘫痪多因产前劳役过度,营养不足或失衡,身体瘦弱;或产后气血损耗,腠理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由表及里,传入经络,淤滞不通;或产后肝肾亏虚,营血不足,津液损耗,内不养神,外不养筋而发。
对发病初期病牛,当祛风舒筋,活血补肾。方用当归、黄芪、川续断、枸杞子、桑寄生、熟地、小茴香各30 g,川芎、威灵仙各20 g,益智仁、补骨脂、麦芽各45 g,青皮25 g,甘草20 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每日1剂,连用3~5剂。
本病到了中后期,治宜气血双补,重补肝肾,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方用独活、秦艽、当归、杜仲、牛膝、党参、茯苓各30 g,桑寄生、熟地各45 g,防风、白芍各25 g,川芎、桂心各15 g,细辛6 g,甘草20 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每日1剂,连用3~5剂。如疼痛明显,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时,酌加附子、干姜,以温补散寒;湿邪偏盛时,去熟地,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
中后期病牛也可方用党参、白术、益母草、黄芪、当归各50 g,白芍、陈皮、大枣各40 g,熟地、川芎各30 g,升麻、柴胡各25 g,甘草20 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每日1剂,连用3~5剂。
对卧地不起的病牛,治宜活血化瘀,强筋壮骨。方用红花、丹皮、当归、白术、川芎各25 g,牛膝20 g,延胡索、没药、桃红、赤芍各45 g,甘草20 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每日1剂,连用3~5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