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生/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兽医社会化服务能力
陈伟生/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养殖生产安全。
2.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3.公共卫生安全。
4.生态安全。
疫情复杂严峻,牧情变化多元,民情需求高、差异大。
1.宣传落实政策法规:包括动物疫病防治规划、防治技术规范、扶持补贴政策等。
2.监督管理:畜禽养殖、屠宰、加工、流通以及无害化处理的监督管理等。
3.疾病诊疗: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药物生产经营等。
4.防疫检疫:免疫、检疫、诊断、检测等。
5.技术指导:畜禽养殖建设、日常管理咨询、法规政策宣传等。
6.教育培训:基层兽医队伍能力提升、生产者的技术培训等。
1.从基层兽医服务组织来看。基层兽医机构人员和数量下降,经营性服务组织逐渐兴起。兽医公共管理能力基本实现,但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
2.从基层兽医服务人员来看。截止至2016年,全国共有执业兽医6.4万人,注册执业兽医师2.1万人;执业兽医师助理2.7万人,乡村兽医24.1万人;屠宰企业兽医相关人员3.3万人。兽医人员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但兽医人才队伍与事业发展的要求仍然不完全匹配。兽医人才教育水平偏低,还有执业兽医就业没有优势和乡村兽医队伍老龄化等问题。
1.政策导向明确,服务领域广泛。国外兽医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场所有:动物饲养场所(企业或私人聘用)、动物诊疗机构(企业或私人聘用)、动物屠宰场所(政府或企业聘用)、野生动物保护(政府购买或聘用)、动物疫情诊断实验室等(政府或企业聘用)。
2.从业门槛要求严格。通过考试或认证,取得执业证书才可进行相关工作;日本强制兽医加入国家或地方兽医协会,欧美等国自愿加入,但几乎大部分兽医都加入了相关组织;执业兽医要经过继续教育学分或考试,合格才能继续从业。
3.兽医教育严格。(1)入学难:入学需具有相关本科教育,至少需要2~3年;(2)学费贵:平均每年学费为2~3万美元;(3)就业专:从事临床工作的约占毕业生的85%;)(4)收入高:平均年薪8.8万美元,高于其他从事动物相关职业。
4.社会化组织发育成熟。机构完善,具有权威性,且支持执业认定。
1.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兽医服务供需矛盾突出领域,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兽医服务的活力。
2.坚持创新驱动。拓展服务空间,培育壮大专业化服务力量,推动兽医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业态升级。
3.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兽医社会化服务供给模式。
4.坚持有序发展。强化政府部门在制度建设、标准制定、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职责,为兽医社会化服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 加快立法,为兽医社会化服务提供法律保障。(1)加快《兽医法》等法律法规进程,明确各类兽医人员的法律责任;(2)修订相关兽医法规,强化防疫责任主体;(3)出台发展社会化服务相关法规,理清兽医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范畴;(4)鼓励当地率先出台确保“四大安全”、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法规。
2. 政策引导,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拓展服务内容,引导有效需求;(2)壮大服务力量,创新服务方式;(3)建立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能力。
3. 优化队伍,提高兽医社会化从业人员服务水平。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兽医人才培育,创新教育模式,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分层级、分重点推进各类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健全完善培训机制,创新优化培训方式,强化继续教育。
4. 扩大需求,提高执业兽医含金量。(1)放宽执业兽医从业地点限制,允许执业兽医“单点注册、多点执业”;(2)鼓励大型养殖、兽药、饲料企业构建自有兽医队伍,适当要求配备执业兽医;(3)引导执业兽医参与从养殖到屠宰产业全链条的兽医卫生监管,在保障动物源性食品方面发挥作用。
5. 努力进取,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1)推动兽医行业交流。发挥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交流合作;(2)推动职业兽医继续教育。完善教育制度,有针对性的开发培训教材;(3)提升执业兽医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社会资源进入兽医行业,规范执业行为;(4)大力开展自身建设。坚持服务会员和行业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