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偃师市中医院(471900)张利红
脑卒中是脑中风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卒中患者起病急,病情危重,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不但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给治疗和预后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很容易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对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80例卒中性昏迷患者进行调查。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46~78岁;平均62岁,其中脑出血41例,大面积脑梗死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合并糖尿病15例,高血压42例,慢性支气管炎15例。患者均呈昏迷状态,因舌后坠用口咽通气道12例,气管插管18例,气管切开8例,经积极治疗,精心护理。80例患者中死亡10例,治愈47例,好转23例,平均住院32天。
2.1 呼吸道梗阻 ①原发病重,大面积脑梗死、重度脑出血、颅内压增高导致呕吐,存在呼吸道梗阻。②患者呈昏迷状态,反应迟钝或消失,不能清除口腔内分泌物。③因昏迷致全身肌肉松弛,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④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不当,致气管套管阻塞或分泌物结痂阻塞。
2.2 呼吸道感染 ①患者自身因素:年龄大,平均60岁以上,体质差,合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支气管炎较多,机体防御能力差,易发生感染。②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颅内压增高,易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肺淤血,易发生肺部感染。③昏迷患者因卧床,呼吸道分泌物向低位积聚,引起坠积性肺炎。④部分严重昏迷患者,因病情需要行气管切开,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失去正常呼吸道黏膜的加温、加湿和过滤作用,使细菌更易进入呼吸道。⑤人工操作诱发感染,吸痰、雾化吸入、呼吸道等管道消毒不严或无菌操作不到位,诱发肺部感染。⑥院内的交叉感染,医务人员洗手不及时,病房内空气消毒不严格,通风不良,增加感染机会。⑦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应用剂量大,疗程长,其结果干扰了正常菌群,导致耐药菌感染几率增大。
3.1 体位 重度脑卒中,患者因意识障碍呈昏迷状,脑组织灌注不足,缺血、缺氧,因此需绝对卧床休息,并保持头高脚低位,抬高床头15~30度,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1]。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及时清理患者口腔中食物残渣、呕吐物、分泌物。②对于舌根后坠,阻碍呼吸功能的患者,可放置口咽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定时给病人翻身拍背,每2小时翻身1次。按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迅速而有规律地叩击背部,掌指关节呈120度。经常更换体位,避免痰液淤积于肺底及背部。④及时排痰,对痰液粘稠患者给予雾化吸入,稀化痰液利于痰液吸出,可给予患者适当的刺激其胸骨上凹处,诱发患者的咳嗽反射,促进排痰。及时听诊喉头有无痰鸣音,发现有痰鸣音者及时拍背,必要时用吸引器吸痰[2]。⑤对气管切开的患者。妥善固定气管套管,防止导管脱出。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用一次性带气囊的导管,气囊内要充气适当,防止过多充气导致气管黏膜缺血损伤,并6~8小时放气1次。在气囊放气前充分吸痰,防止口鼻分泌物进入气管内。⑥将配套的吸痰器准备好,针对痰液较多者,及时吸痰。吸痰操作前,需先进行翻身及拍背操作,针对痰液黏稠者,需进行雾化吸入操作,通过稀释痰液,有利于痰液吸出,还可对患者胸骨上凹处适当刺激颈部气管,以此来诱发患者出现咳嗽反射,促进患者排痰,当可能会存在窒息危险时,需及时行气管切开,正确使用呼吸机。
3.3 空气消毒 保持病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定期消毒。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2次/天,30分/次,限制探视。
3.4 口腔护理 每天两次口腔护理,根据口腔PH值选用口腔清洗液,必要时局部应用抗生素对口咽部进行处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3.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①进行无菌操作前、后要洗手,吸痰时,戴无菌手套,操作轻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分钟,吸痰时负压不超过-50mmHg。②呼吸机管道护理,恒温湿化器湿化气道并及时清除冷凝水,防止倒流,湿化瓶内的蒸馏水每日更换,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③加强气道的湿化管理,对采用人工气道的患者给予持续气道湿化,滴入湿化液(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16万u+α糜蛋白酶15mg),4~10ml/小时进行呼吸道湿化,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稀变薄,易于吸收,有利于通气。
3.6 合理应用抗生素 发病早期无感染症状者,不使用抗生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或肺气肿患者,常因呼吸道感染使病情趋于复杂,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若发生肺部感染,根据患者血培养、痰培养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3]。
总之,呼吸道管理对卒中性昏迷病人的预后、疾病的康复起关键作用。因此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是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我们的护理可提高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