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防止与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2017-04-03 14:21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301900张海娜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10期
关键词:婴儿家属产后

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301900)张海娜

产后抑郁症是最常见的产褥期精神综合征,国外研究报道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3.5%~33.0%,国内3.8%~43.12%,并且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增大,这一数值正逐步增加。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疲乏、头痛、喜怒无常、情绪低落、恐惧和抑郁,缺乏自信心和责任心,严重时可产生幻觉或轻生念头,不仅严重损害产妇的精神和生活质量,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将产生长远影响[1],因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保证产妇身心健康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近年来,产后抑郁症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对其预防和干预措施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以期为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产后抑郁症的概述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这一概念最早由Pitt[2]于1968年首次提出,是指产褥期内(尤其是产后一周内)发生的不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是介于产后精神病与产后忧郁之间的一种精神疾患。目前临床通常认为产后抑郁症是一种良性产后精神障碍,既包括发生在产后7d内出现的轻度产后情绪低落或产后忧郁,也包括产后2~6周出现的程度较重的产后抑郁[3]。其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存在诸多假说,但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婴儿及医护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4]。关于其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诊断标准,多以自评量表的相应评分作为判定依据,临床上常用相关量表包括“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抑郁自评量表(SDS)”、“90项抑郁自评量表”等。其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去甲替林、地昔帕明等。相对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因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应用更为广泛,国内外有诸多研究证实心理治疗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及恢复有显著作用,并且不用考虑对婴儿的影响,更容易被产妇接受。另外祖国医学对产后抑郁也有独到见解,有研究称中药及玫瑰花茶、穴位按摩结合音乐治疗等可以减轻产后抑郁程度。

2 产后抑郁症的预防

2.1 健康教育 成立孕妇学校,提供全程式健康教育课程。从孕妇第一次进行产前检查开始,建立围产期保健卡,发送孕产期保健手册,动员孕妇及家属参加培训课程。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授课,内容围绕相关检查项目、营养、胎教、不同怀孕时期心理变化特征、分娩相关知识等进行,使孕妇及家属了解妊娠、分娩过程,孕期正常生理、心理改变机制及特征,缓解孕妇紧张恐惧心理,及时发现不良心理问题;利用图谱及多媒体让孕妇学会给婴儿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技能,为孕妇向母亲角色的过渡在思想上、技能上做好准备;产后指导新生儿护理,包括脐带护理,皮肤护理等相关知识,指导产后康复训练,营养以及休息等事项;提供互相交流平台,增加孕妇间及与医护人员的交流沟通。李春华等[7]在研究中发现有效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陈建英[8]在研究中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孕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了全程式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帮产妇树立正确生育观、对产妇及家属进行产前健康教育、对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后制定护理措施、有针对性的进行行为干预及心理疏导,结果发现观察组的产后抑郁发病率及EP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理干预 心理社会因素在产后抑郁的产生中起重要作用,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孕产妇以积极的态度适应新角色,正确而看待角色转变中的得与失,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进行角色转变。及时准确地了解孕妇的心理变化特征,对缓解、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定期对产妇进行心理评估,及时发现产妇的心理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其次是调动家属的积极性,密切关注孕晚期产妇的情绪变化,一旦孕妇的负面情绪持续出现,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了解其负性情绪出现的原因以及认知态度等,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孕妇有效调动社会支持系统。最后护理人员应与产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了解产妇的个性特征及社会背景的前提下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利用心理咨询技能帮助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及自我调节。而对于高危或产前抑郁孕妇,应帮助联系接受过人际心理治疗专业培训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李富琴[5]发现孕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可显著降低孕妇的焦虑抑郁情绪。谢映[6]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可减轻甚至消除抑郁情绪,增加母乳喂养率。

2.3 加强产时的支持力度 导乐分娩指是由一名有经验的助产士(或产妇丈夫)陪伴产妇分娩,在分娩过程中提供分娩指导和心理支持,缓解产妇的焦虑恐惧情绪,增加安全感。导乐分娩的目的是为产妇提供家庭化、人性化的环境,给产妇以持续心理支持,增加分娩信心,使分娩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身体和精神的恢复,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指导产妇运用拉梅兹呼吸训练法,目的是通过条件反射增加产妇及胎儿的供氧,减少疼痛。另外在分娩时运用触摸技巧和心理暗示疗法可以分散产妇的注意力,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可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症。

2.4 完善产后服务系统 为患者提供清洁舒适的环境,有条件者可建立家庭式病房,通过家庭式设备及家属陪伴营造温馨氛围,可促进产后恢复,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降低产后抑郁有一定成效[10]。保证产妇有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打扰和探视,有利于身心状态的恢复。产妇饮食应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食为主,少量多餐,可多进食汤汁类等。医护人员应动员家属,寻找合适的人选照料产妇及婴儿,消除产妇顾虑,鼓励丈夫积极主动照料婴儿、关心妻子。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产妇及家属提供相关信息及技能支持,鼓励母乳喂养,帮产妇树立信心。

3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干预策略

3.1 心理疏导 鼓励产妇表达内心感受,深入了解其心理状态,分析其心理特征,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帮助产妇正视问题,共同找出解决方案。给予产妇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用亲切、友善的语言指导产妇,消除其内心的顾虑,减轻心理压力[11][12]。

3.2 调动社会支持系统 鼓励亲朋好友共同支持产妇,共同与不良情绪作斗争。平时生活中多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避免产妇有被孤立感受。丈夫应理解产妇心境,关心妻子,主动承担照顾婴儿的责任。医护人员应督促产妇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帮助产妇及家人学习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带动产妇的积极性,引出自动性思想,循序渐进地进入母亲角色,逐步增加母婴情感交流。社区工作者建立的院外心理干预模式对产后抑郁症的改善有重要作用,因此社区预防保健人员要深入患者家庭,做好对孕妇及家属的身心健康状况的评估,进而提供有效的宣教和心理疏导。

3.3 音乐疗法 适宜的音乐可以刺激听觉中枢使人体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音乐的快慢、强弱、升降对抑郁症状患者情绪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人格特征及个人喜好挑选音乐,让其试听,做到“对症配乐”[9]。

3.4 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及心理干预后效果不好的患者,应指导患者寻求专业人员的治疗。药物治疗产后抑郁症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考虑到婴儿的健康,临床应用时都比较慎重。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做好宣教,遵医嘱用药,保证婴儿的健康[13][14][15]。

3.5 安全护理 产后抑郁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悲伤绝望的情绪,部分患者会有自伤、自杀倾向,护理人员应做好安全防范,确保病房环境安全,嘱家属随时陪伴,稳定患者情绪,防止不良事件发生[16]。

4 小结

产后抑郁症是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不仅严重损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产妇的情况给予个性化的预防措施,减少其发生几率。而对于已经出现产后抑郁的患者,目前主要的干预措施是精神心理疗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多因素的影响,其临床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寻找安全有效地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症的治疗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婴儿家属产后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艺术家婴儿推车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
婴儿为何会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