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2017-04-03 12:32:39罗志锋
关键词:外渗药量针头

罗志锋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 贵港 537100)

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罗志锋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 贵港 537100)

在临床诊断疾病的方法中,CT增强扫描的利用率极高,尤其在扫描时注入造影剂可提升诊断效果。然而,在CT增强扫描时易发生造影剂渗漏现象,使组织发生坏死,从而危害肢体形态、功能。因此,临床极为重视CT增强扫描有关外渗造影剂的预防措施,及相应护理工作。本文先简要分析造影剂的外渗原因,再针对该现象提出预防措施与护理建议。

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预防;护理

临床疾病的诊断普遍推广CT检查,其中CT增强扫描在鉴别、诊断疾病中具独特优势,可显著提升病变确诊率,优化病变定性质量。在增强CT扫描时,需大量造影剂,故时常出现渗漏事件,此时不仅要做好常规护理,关于造影剂的外渗预防及外渗后的护理措施易至关重要,对顺利完成CT检查具重要作用。若处理欠佳或为及早治疗,可引起严重后果,导致医疗事故或纠纷。本文现分析造影剂外渗原因,现报告如下。

1 CT扫描之造影剂的外渗原因分析

在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由高压注射器快速注入,注射时易外渗,现将其原因总结如下:①注射因素,因注射器的注射压过高,速度快,且造影剂太过浓稠,较高渗透压,故造影剂易渗漏[1];②护理员缺乏经验或技术差,穿刺前未准确评估血管,忽视针头胶布的牢固性,特别是穿刺针半针于血管内,半针于血管外。缺乏责任感,注药前未细致查看,护士与技术员配合度差,未考虑注入造影剂的速度及患者心理素质等;③患者自身因素,老年患者皮肤松软,早期不易发现渗漏;长期放化疗患者血管的弹性低,过硬过细,穿刺后血管易刺破后穿透;幼儿、肥胖患者不易显露血管,降低穿刺成功几率;幼儿、躁动患者难以配合,使穿刺移位致渗漏[2];④注射部位的动脉功能差或淋巴管引流受阻,例如,糖尿病、动脉硬化、血栓、结缔组织病、血管手术或放疗、淋巴切除术等患者,注射位置均是皮下组织少或末梢小静脉,如手、足背等;⑤其他因素,上行静脉造影未松开止血带,穿刺针或静脉导管留置超时,反复穿刺同一血管等,均可致造影剂渗漏。

2 CT扫描之造影剂的预防、护理措施

2.1 预防措施

2.1.1 穿刺前护理

护士穿刺前评估患者,例如,病况、体质、治疗情况、依从性等,严格评估形成血栓、静脉阻塞、感染患者,尤其是放化疗肿瘤患者,其上肢血管差,表现出硬化、脆性、不显影等,是常见性高危外渗患者;在操作时应密切警惕,若操作欠妥,易刺破其血管致渗漏,应严格谨慎。

2.1.2 心理护理

患者因担忧病情、造影剂并发症,易出现紧张、恐惧心理,情绪反常易致其出现身体僵硬、颤抖等生理反应,干扰穿刺操作,严重可致扫描时针头脱落[3]。因此,穿刺前需安抚患者心理,让患者对造影剂提高认知度,让其理解轻微恶心、发热均属注药时的正常现象,以减轻心理反应。增强患者、家属防护外渗的意识,说明造影剂外渗症状及过敏后果,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若有轻微疼痛、肿胀感受时,立即告知医生,停止给药。

2.1.3 更换造影剂注射工具

将传统金属头皮针更换成套管针,套管针材质是塑料,质地轻柔,留置血管中不易伤及血管。当注药速度快,可致金属头皮针发生反作用力刺伤血管,而套管针可弥补这一不足。

2.1.4 穿刺位置合理选取

采取Y型留置针穿刺时,应选弹性佳、粗直上肢静脉,例如,肘、桡或手背等静脉,以大角度直刺手法进针,即针头直接刺入血管,待回血再平针进入。有研究证实[4],静脉大角度穿刺可减少损失穿刺点血管,安全性高于常规穿刺法,在预防高压注入造影剂穿刺血管引起外渗具关键作用。针对长期化疗肿瘤患者,当其上下肢体无合理穿刺静脉位置时,可穿刺颈静脉,但该部位仅适用于除盆腔、腹部等颈胸外CT增强扫描,不适用胸部CT扫描。老年患者神经反应差,对外界疼痛刺激敏感度低,加之皮肤松软,无法及时发现早期渗漏。因此,为降低老年患者外渗率,除特殊需要,穿刺应优选前臂的头或正中处静脉。

2.1.5 提升穿刺技能

套管针大小以受检部位、流程作为选择参考,Y型留置针通常以18号~24号为主,从血管上方刺入皮肤,皮肤与针头直刺以15°~30°适宜,再刺入血管,待回血后压低皮肤与针头呈5°~15°角度适宜,进针约1 cm,以免刺破血管。该操作要求护士技术熟练,穿刺完毕后予以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以防穿刺针移动引起造影剂外渗。

2.1.6 合理选用造影剂,加强督促与试推法

造影剂应选用非离子碘造影剂,适当加热常温(17℃~25℃)造影剂至37℃,可减小其浓稠度,预防外渗。通过试推法预估血管质量来,选择适当血管注射,可减小渗漏率。造影剂注射前,先注入3 mL生理盐水,局部未显肿胀或不适,再注入造影剂。高压双筒注射器输药自开始到扫描前14 s内称安全期,护士应谨慎配合技术员,注射后护士陪伴患者,护士应加强检测高压注射器是否排空空气,注射速度是否控制合理,针头连接是否牢固;观察注射部位、身体不适感、注射曲线变化等,若异常立即告知技术员停止给药;拔针后予以干棉球按压穿刺部位5 min,待确定无外渗情况下,护士才能离开扫描室,以减少穿刺渗漏;针对疑似外渗患者,观察时间应延长,若出现渗漏,应即刻结束给药,重新为其穿刺[5]。

2.2 外渗后护理措施

造影剂外渗我科按渗出药量多少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渗出药量在10 mL以内,重度在50 mL以内(药量渗出量根据高压注射器操作版面波峰改变来定量,因为注入造影剂总量在75 mL~80 mL,据操作密切观察,注射压力波峰改变时,紧急停止注射,可控制药量在50 mL以内)据经验总结外渗护理如下:在患者扫描结束后,给予心理安抚,讲解引起外渗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以消除患者顾虑。拔除增强时预留的留置针,从针口处将外渗药液挤出,必要时再用无菌针头刺破表皮挤出渗液,操作过程作好解释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告知患者挤出渗液会减轻疼痛利于肿胀消除。据我科经验,患者及家属都会接受此方法,挤出后予以盐水棉球洗净,再用酒精棉球皮肤消毒,保持肤质外表干燥,予外敷季德胜蛇药片(国药准字232020048)规格0.4 g/片,按渗出范围调配药量,据我科护理经验,渗出药量30 mL内用12片/次,50 mL以内24片/次。用法:将药片研成粉状加生理盐水调成糊状外敷于肿胀部位,外敷两次/d,由我科当值护土随诊换药,随访期限直至患者渗出部位消肿。循环体质好的患者一般两天消肿,肿瘤放、化疗后的患者,循环体质较差者需4天左右,随访期间注意皮肤和心理护理,多做沟通交流。住院患者和临床科室做好交接,门诊患者预留患者电话做好随访。经上述随访处理,均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3 结 语

在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的注射速度较快,约4~5 ml/s的注速,易冲击血管壁,引起外渗。尤其是放化疗肿瘤、动脉硬化、肥胖及糖尿病等高危患者,造影剂的外渗几率极高,临床应着重观察。造影剂渗漏后可刺激皮下组织,压迫血管神经,阻碍血液循环,易致皮肤局部肿胀、疼痛、坏死或溃疡等并发症。临床应重视护士操作技能的提升,重视患者心理护理,以免除造影剂渗漏事件发生;适当利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以监测造影剂渗漏的报警率;在外渗发生后,重视并发症的护理,对肿胀部位外敷季德胜蛇药及随访等措施,以加快恢复外渗损伤,避免医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

[1] 罗小东.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3,11(9):844-845.

[2] 马 婷.增强CT造影剂外渗及过敏反应的预防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9):174-175.

[3] 杨惠群.CT造影剂外渗13例的处理措施与预防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2):82.

[4] 袁 露,路 莉,路 欣,等.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3,33(12):902-903.

[5] 姜琳莉.加强护理干预在预防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中的效果[J].当代医学,2015,21(35):117-118.

本文编辑:赵小龙

R473

B

ISSN.2096-2479.2017.02.193.02

猜你喜欢
外渗药量针头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护理研究(2022年7期)2022-04-29 07:43:10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家庭医药(2022年3期)2022-03-24 23:04:53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两倍药量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小型水池抗爆炸冲击极限药量分析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山东医药(2015年15期)2016-01-12 00:40:03
药量适中
小说月刊(2015年6期)2015-12-16 14:55:45
报复
现代企业(2014年3期)2014-05-22 23: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