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耀 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2)
社交网络犯罪侦控探究
----以“蓝鲸游戏”为例
岳 耀 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2)
以蓝鲸游戏为例,分析了社交网络游戏的特征,总结了社交网络犯罪侦查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打击社交网络犯罪的措施。
蓝鲸游戏; 社交网络; 犯罪; 侦控
作为21世纪信息化发展的产物,社交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无限便利及乐趣。人们通过社交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分享信息,世界紧密连接在一起。但社交网络也并不是百利无害的,其中混杂着很多不法分子。他们企图利用非法手段获得非法利益,“蓝鲸游戏”就是其中之一。此游戏利用社交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便利性实施犯罪,自传播以来已造成100多人死亡,并且在我国已发现疑似此类游戏的QQ群、微信群、贴吧等,大有传播蔓延趋势。公安机关要竭尽全力防止“蓝鲸游戏”在我国传播,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活动。
1.“蓝鲸游戏”与社交网络
随着互联网由门户网站发展到社交网络平台,与互联网有关的犯罪也由原来的传统网络犯罪发展到了社交网络犯罪[1]。 “蓝鲸游戏”依附于社交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社交网络发展的同时,也为“蓝鲸游戏”的发展提供了助力。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特点,犯罪分子常常会伪装成关怀者、正义者来关心被害人,获取被害人的信任,诱导被害人误入歧途。“蓝鲸游戏”作为网络负面影响的产物也如此产生。此游戏主要以判断是非能力不足的青少年为侵害对象,引诱青少年参与其指定的计划,要求参与者在50天时间里完成自残任务。如4点20分起床,听悲伤的音乐,看恐怖电影,用美工刀在身上刻各种字符等,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强制,迫使其处于痛苦环境,让其在精神混乱的情况下做出危害自身的行为。“蓝鲸游戏”以损害青少年身体为目的,早已超过游戏的边界,已经构成了犯罪。目前,我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的网络安全机构发出相关提示,要求发现者及时举报。首都互联网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2017年度第四次会议就抵制“蓝鲸游戏”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进行了探讨。现阶段,做好社交网络防护工作对于维护我国公共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 “蓝鲸游戏”的特征
“蓝鲸游戏”作为社交网络犯罪的一种,既具有社交网络犯罪的一般特点,也具有其特有的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低龄化与广泛性。“蓝鲸游戏”的主要对象为10~14周岁的青少年。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情绪非常不稳定,心智尚未成熟,判断能力不足,易受到外界影响,遇到事情容易走极端,遇到困难或挫折往往会向自己家人、老师、朋友隐瞒,转而向社交软件敞开心扉。犯罪分子会抓住青少年盲从性、情绪化等弱点,宣讲自己的歪门邪道,蛊惑青少年,对青少年进行摆布和威胁,造成严重后果。“蓝鲸游戏”以社交网络为传播途径,网络具有的即时性、流动性特点使得“蓝鲸游戏”迅速传播到许多国家。美国、英国、智利等多个国家已发现此游戏的踪迹,在我国同样也有不法分子蠢蠢欲动。2017年5月,我国警方接到举报,发现“蓝鲸游戏”的QQ群,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公安机关发现多个类似QQ群。
(2) 隐蔽性。互联网本身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犯罪分子常常以虚假的身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掩饰,加之网络社交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限制,许多犯罪分子通过网络规避、域外操纵、防火墙设置等逃避网监部门的监测。当今,社交媒体应用普遍,网络信息不计其数,类似“蓝鲸游戏”的违法游戏在网络中有很多,此类QQ群不会以“自杀游戏”“蓝鲸游戏”等名字进行明目张胆的操作,而是规避敏感词汇对群进行命名,披上正常交流群的外衣,较强的迷惑性常常会使网监部门放松警惕,难以识别,增大了监测的难度。而且,他们对于入群通常会设置一定的门槛,例如交一定数目的押金,身份验证,需人介绍等。
(3) 成本低且具有谋利性。利用社交媒体犯罪所需要的工具非常简单,往往只需要一台上网的机器即可。在实施方法上,犯罪分子只需要通过在社交软件上发表一些信息就可以造成不小的影响。与传统犯罪相比,社交网络犯罪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摆脱了对场所、人力、物力的依赖,并且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多个对象实施蛊惑、诱导、心理操纵,实施犯罪的成本大大降低,而犯罪收益却在提高。 社交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相同,也具有一定的谋利性,犯罪分子是在权衡了得利和惩罚后作出决定的。 正是这种谋利性导致社交网络犯罪屡禁不止。 据记者亲身调查发现:只需花60欧元就可在“蓝鲸游戏”社交群里担任群管理员, 对参与者实施监督; 还有不少参与者在参加游戏时将自身裸照、身份信息、家庭住址透露给游戏组织者, 这很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敲诈工具。
(4) 心理强制性。“蓝鲸游戏”创始人布德金是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以他在制作游戏任务时会添加心理因素。“蓝鲸游戏”以青少年为犯罪对象,利用青少年心智不成熟的特点对其进行心理强制。其犯罪方式概括为三个方面:①吸引心理上存在问题的青少年入群,通过适当关心取得青少年对犯罪分子的信任,以与“鲸鱼”对话、看恐怖电影、听恐怖音乐的方式激发并放大消极情绪,使青少年产生自残甚至轻生心理。②索要参与者隐私照片、身份信息,以受害者家人生命为筹码在参与者行动犹豫时施加心理压力。③通过50天逐级洗脑及心理强制,增加参与者心理负担,迫使参与者走向崩溃,最终达到犯罪分子的目的。不难看出,犯罪者对犯罪对象通过心理压迫、精神抑制、消磨意志的方式对参与者进行心理强制,使其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危及生命。
社交网络犯罪如不及时遏止会造成严重后果,造成公安工作的被动。现阶段的首要工作是完善社交网络侦查体制,分析研判情报信息,建设立体化打击防控的天网体系,对社交网络见微知著,从捕捉社交网络动、静态细节做起,把握群众的舆论导向,发现社交网络犯罪动向,及时打击。
1.重视社交网络情报的搜集与分析研判
情报是公安机关进行打击、防控的基础。全面、系统、优良的情报信息有助于认清案件性质,把握侦查方向,制定侦查策略。针对打击以“蓝鲸游戏”为典型的社交网络犯罪,公安机关要形成以情报部门为主导,刑侦、治安、户政等各机关部门有机联动,全面搜集,协成研判的综合作战平台。对社交网络信息有条件、有层次、有目的地通过摸底访问,网络巡查等方式搜集涉及社交网络犯罪的宏观及微观的敏感信息,并及时对数据按照影响程度、危险级别进行筛选。 通过数据挖掘工具,对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分类模型,对各种数据进行估值,按某种属性标准对其归类,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规则,且对所涉及的一些异常数据进行偏差检验,最后描述挖掘结果[2]。 将涉及社交犯罪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数字化信息库, 整合各部门业务骨干、技术装备,对林林总总的信息进行比对碰撞、集成总结; 建设社交网络情报综合分析研判平台, 依靠强有力的科技软件支撑与专业技术的多维立体支持,将情报分析研判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开辟信息化、智能化的信息研判途径, 为社交网络犯罪侦查提供方向,使侦查工作由原来的被动侦破发展到主动打击、积极预防。 如此,情报信息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 民警情报意识、情报素养将空前提高,社交网络犯罪的破案率也会逐步提高。
2.重视电子证据的搜集
以“蓝鲸游戏”为主的社交网络犯罪,其犯罪主要是在社交软件上实行的,因而社交软件所包括的电子证据的搜集对于侦查破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型社交网络往往采用分布式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来存储各类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的高度复杂性给电子证据取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社交网络犯罪所涉及证据的繁杂性、易逝性等特点决定了搜集电子证据时一定要把握主动、及时的搜集原则,规范电子证据取证程序,最大程度地减少搜集电子证据时的操作失误,防止电子证据被篡改、毁损、灭失。在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等搜集电子证据的原则的指导下,采用数据识别系统,获取与社交网络犯罪相关的电子证据,确保搜集到完整的电子证据及相关数据、参数,同时在系统中嵌入反馈应用系统以便下次出现预警时及时提取、全面搜集。对于“蓝鲸游戏”等社交网络犯罪而言,公安机关要想在侦查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完备的证据体现必不可少。面对电子证据,侦查人员要有宽阔的视野与深刻的电子数据概念。对复杂的电子证据,要采取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保证电子证据的整体性与有效性;对于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的电子证据,需利用大数据网络恢复受损文件;对大数据电子证据,要采取数据库修复文件技术获取相关线索,深挖QQ群背后信息,全面搜集各类证据,避免遗漏关键证据。如获取群里发表的联系方式、自虐照片、引导信息、银行账户等,将虚拟信息与实物证据有机结合,在对计算机网络控制的基础上,加强对通信、有线网络的控制,为进一步赢得侦查胜利获得保障。
3.重视与相关部门合作
以“蓝鲸游戏”为首的社交网络犯罪,证据比较分散,技术水平较高。为了立体化、全方位打击此类犯罪,要在侦查中重视向网络运营单位、网络安全中心取得技术支持,运用技术手段对涉嫌犯罪的社交网络进行阵地控制,及时掌握犯罪信息,取得侦查对抗工作的主动权。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平台往往波及范围广,涉及被害人较多,产生的网络舆论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在侦查机关办案过程中,要重视社交网络出现的舆论方向,及时监督涉危舆论舆情,引领网民了解事情真相。公安机关可与腾讯、新浪、百度等公司合作,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安官微。在不良游戏蛊惑人心时,作为维护社会和平稳定的公安机关应第一时间站出来向媒体传递正规信息,把握舆论导向,破除谣言,化解群众内心疑惑。案件性质、涉案来源、侦查动态等要及时通过微信、微博等群众容易接近的媒体形式进行公布,让群众认清社交犯罪造谣惑众、荼毒害人的本质,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给妄图犯罪的人敲响警钟。社交网络侦查工作也要从源头开始,利用发散思维及时对社交网络上出现的危险信息源进行检测,严格把关网络传播苗头。对于散布谣言的QQ群、微信群、陌陌、贴吧等及时上报,做好事件处理和舆情干预工作[4],强制清理和屏蔽与案件相关的社交媒介,防止人们被犯罪分子的言论迷惑和出现新的被害者。要形成客观理性的正确舆论导向,以掌握侦查工作的主动权,减轻侦查工作的负担。
面对猖狂的社交网络犯罪,要做到“打控结合,控制为主”,既要对已经发生的社交网络犯罪积极侦查,严厉打击,又要对社交网络犯罪进行严厉控制,建设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要完善关于社交网络的法律、法规等,防止社交网络犯罪发生。
1.加强宣传工作
心理学家表示,“蓝鲸游戏”针对的是在家庭中没有获得温暖,人际关系较差,性格孤僻,辨别是非能力弱的青少年。其传播载体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新媒体。现阶段,增强公民防范意识成为公安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社会大众,公安机关应充分利用报纸、书籍、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多层次、全覆盖地对“蓝鲸游戏”类犯罪进行剖析、讲解。还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疏导,定期进行公安民警进校园活动,鼓励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揭开“蓝鲸游戏”等社交网络犯罪荼毒害人的本质,诱导青少年正确分辨网络中的虚假信息,提高青少年的防范意识,尤其是提高对网络虚拟犯罪的认识,引导、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控制社交网络犯罪的重点是要改善网络环境。可以制定相应的网络指标,指引网民在网络中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等。同时,可运用榜样效应,树立网民标杆,提升网民素质,对优化网络环境的网民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建设严格的信息监测系统,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对于社交网络非法信息严格审查,谨慎通过,防止青少年接触此类信息,着力解决因不良信息造成的严重后果。各网络运营商也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在利益与正义面前正确权衡。其内部的安全团队要对危险信息进行及时清理,对违法社交群坚决解除,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工作,为构建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作出贡献。
2.完善社交网络法律
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社交网络犯罪的复杂性、危害性决定着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规范与之对应。社交网络的存在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革新,社会各方面、各层次呈现巨大变化。社交网络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其所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蓝鲸游戏”等社交网络犯罪通过社交媒体放大社会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当前,美国、欧盟、日本等都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社交网络法律规定,以此来控制和预防社交网络犯罪带来的不良后果[5]。我国对于社交网络犯罪的法学研究起步较晚,法律规定比较笼统,关于社交网络犯罪的定义比较狭窄、罪名设定较少、刑事强制措施缺乏。面对复杂的社交网络犯罪,我国迫切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交网络的不法行为。我国立法部门应修正立法观念,重视社交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我国社交网络犯罪相关的法律制度,对社交网络犯罪基本原则、罪名确定、立案标准、证明标准、惩罚手段、法定刑等进行详细规定,将关于社交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定纳入依法治国法律体系,以法律具有的强制力为手段,对社交网络犯罪进行震慑与打击。
3.加强国际合作
社交网络让人们不出国门就可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这给社交网络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蓝鲸游戏”就是通过社交网络从俄罗斯传入我国的犯罪游戏。犯罪分子已摆脱了地域限制,可以在国外操纵犯罪行为,如果脱离国际合作则可能对域外的犯罪分子束手无策。因此,打击社交网络犯罪,加强国际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交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可以通过不同国家之间合作与国际刑警组织合作两方面进行。在国家之间,可以建立双边警务合作、网络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通过各国政府之间的交流磋商、技术互补、调查取证等方式共同抵制“蓝鲸游戏”等社交网络犯罪。国际刑警组织共有178个成员国,是各国打击社交网络犯罪、开展联合作战的重要路径。我国在1984年加入国际刑警组织,并在公安部下设立国际刑警组织国家中心局。在社交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的今天,借助国际刑警组织平台,各国将对打击社交网络犯罪的线索情报、证据信息、工作经验共享,以此应对散布各国的社交网络犯罪。
4.重视网络安全技术发展
网络安全技术越完善社交网络犯罪的可能性就越低。网络犯罪要运用网络技术来控制,发达的网路安全技术会为社交网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对实施社交网络法律具有重大推动力[6]。以“蓝鲸游戏”为例的社交网络犯罪规避了打击传统犯罪的手段,要控制此类犯罪就要完善网络安全技术。①在公安机关内部尽快补强和发展公安技术科技网络。此网络应及时对有害信息进行查询、比对、筛选、控制。②提高信息过滤技术水平。研发此类软件并在计算机中安装应用,制定信息准入标准,对网络中不良信息自动过滤,防止其出现在网络中。③完善和发展应对社交软件犯罪的高科技装备。该装备应当具备网络安全预警、情报信息反馈、有害信息发现、电子证据固定功能。④在网络平台设置“网络派出所”。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宣传教育和社交网络的接报警工作,并对社交网络自动检索、巡查,在发现网络舆情信息时自动举报,发动网民对社交网络中关于涉嫌犯罪的信息、行为及时进行举报。⑤加强基层信息建设。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云数据和技术手段,加大社交网络犯罪信息搜集的数量,提高其质量,并投入信息化侦查应用,实施网络巡查,增强对社交网络犯罪的管控力度,掌握与社交网络犯罪对抗的主动权。
5.完善网络实名制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为社交网络犯罪提供了隐蔽的空间。在虚拟空间掩护下,犯罪分子变得肆无忌惮、胡作非为。网络匿名是过去社交网络交往的基本方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越来越复杂,犯罪分子常以匿名方式实施犯罪,这给公安部门实施打击带来了困难。因此,网络实名制已成为信息化网络发展的趋势。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从立法层面提出推进网络实名制建设。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施行,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要进行账号实名认证。网络实名制是指公众在接受互联网所提供的服务时采取的身份验证登记,实现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相对接的制度。网络实名制可以使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活动时认清自己的行为与现实法律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刑法进行权衡选择,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社交网络犯罪,提高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素质,树立自身道德标准,加强网络自律,保证国家法律在网络空间的实施。在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后,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侦查难度,节约侦查资源,提高侦查效率。但我国网络实名制登记不规范,时有错登、漏登现象,助长了社交网络犯罪的嚣张气焰,给打击犯罪造成了困难。因此,网络登记部门应扎实推进网络实名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网络实名制,为控制社交网络犯罪作出贡献。
以“蓝鲸游戏”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犯罪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传统犯罪在社交网络中的延伸。如何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方法防范、控制此类犯罪,对于维护我国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要辩证看待社交网络这个新事物:一方面要肯定社交网络给社会和人类发展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还要警惕其所隐藏的风险。在运用社交网络过程中发现异常需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遏制不良发展势头。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中坚力量的公安机关要紧跟社会发展潮流,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应对社交网络犯罪,实现社交网络良性发展,维护良好的社交网络秩序。
[1] 黄淑云. 社交网络犯罪研究[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2:1.
[2] 陈超,刘莹. 试论网络经济犯罪的情报收集与研判[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28):50-51.
[3] 翟振兴,杨仕海. 基于社交网络的电子证据取证方法探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7(1):141-142.
[4] 王小燕.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D]. 长春:吉林大学, 2011:30.
[5] 吴世忠. 对社交网络发展与治理的思考[J]. 中国信息安全, 2014(7):64-66.
[6] 马忠红. 刑事侦查学[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4:462.
CrimeDetectionandControlofSocialNetwork:Taking“BlueWhale”asanExample
YueYaodong
(Graduate School,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32, China)
Taking Blue Whale as an examp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network game are analyzed, and the focu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social network crime is sum up, and the measures to combat social network crime are put forward.
“Blue Whale”; social network; crime;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2017-06-05
岳耀东(1992-),男,山东泰安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
2095-5464(2017)05-0570-05
DF 793
A
【责任编辑刘晓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