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
曹县农机行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李祥
一是人多地少,土地流转率低,农机行业发展受限。以仵楼镇为例,全镇仅有耕地面积4.5万亩,进行流转的面积2200余亩,不足5%,农机行业精准扶贫要实现规模化、深度化发展,需要农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带动和引领,通过构建大规模的产业基地,起到节本增收的目的,吸纳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产业带动主动脱贫。
二是对脱贫致富信心不足,部分村干部对自己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心不足,脱贫办法不多,手中没钱愁没钱,手中有钱不知上什么项目,遇事躲着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三年一轮换,没有长远打算。
三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村民只知道种植传统农作物和靠苦力务工,部分村民思想封闭保守,不敢冒险,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依靠仅有的土地和国家的扶助政策生活,新型农机技术推广难度大。
四是不良社会风俗蔓延。特别是传统习惯中一些不良风俗蔓延,如红白事上的相互攀比和明显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大操大办,如娶妻彩礼的畸高让一些家庭陷入举债度日的困境,这些不良风俗让农民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五是农村社会公益事业举步维艰。加之贫困村绝大多数为纯农业村,无其他收入,资金筹集困难,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很难发展或欠债建设,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低水平徘徊。
以曹县仵楼镇和梁堤头镇贫困户为例:
1.两个乡镇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总体情况。仵楼镇共有人口3.9万人,7013户。2015年底,全镇农村人贫困线(家庭年收入3372元以下)的低收入贫困户有1931户,占贫困户的27.5%;贫困人口5050人,占全镇人口的12.9%。梁堤头镇共有人口4.8万人,9896户,2015年底,全镇农村人贫困线(家庭年收入3372元以下)的低收入贫困户有2060户,占贫困户的20.8%;贫困人口4159人,占全镇人口的8.6%。
2.两个乡镇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收入来源构成: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为712元,其中传统种植业收入占49%,养殖业收入占33%,林业收入占5%,务工收入占10%,其它收入占3%。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构成情况:贫困人口中大学、大专文化占0%,高中、初中文化占2.1%,小学、初识字者占50.6%,文盲率为47.3%。两个乡镇人均受教育为6.7年,贫困人口人均受教育为2.9年。两个乡镇贫困人口年龄:农业人口平均年龄为40.3岁,贫困人口平均年龄为55.6岁。
3.致贫原因的精准识别:笔者结合在仵楼镇大郭楼村开展“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经历,与乡镇工作人员一起走村入户,以仵楼镇和梁堤头镇的所有村庄为样本,对两个乡镇的贫困户进行了专题走访调研,进行了精准细致的分类。
第一类致贫原因:因病,家庭成员中有人长期患病。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户来说,生病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此类贫困户不可能通过行业扶贫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他们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此类致贫原因所占比例最高。
第二类致贫原因:因残,家庭成员残疾。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基本的医疗和社会保险不能到位,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此类贫困户也不可能通过行业扶贫脱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第三类致贫原因:缺资金,缺项目。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第四类致贫原因:缺技术。此类贫困户有脱贫致富的想法,但因所处环境在农村,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先天不足,信息不畅,农民严重缺乏科技信息,技术指导不到位,农民种植、养殖和农机技术的学习培训和更新等后劲不足。如某农户仅凭想法和冲动,没有经过训练,无证驾驶拖拉机,在一次险情时心慌意乱,做出了错误判断,造成拖拉机侧翻,酿成该农户残疾的惨剧,让这个困难家庭雪上加霜。
第五类致贫原因:缺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贫困户普遍存在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现象,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对这两个乡镇的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受教育时间大大低于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第六类致贫原因:因学,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供养子女读书所需的高额学费和生活费致使这类家庭陷入困境,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迅速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第七类致贫原因:其它。如生意失败、自然灾害或家中有人入狱等。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离贫困线不远,怀揣改变贫困现状的梦想,举债外出做生意或因经验不足被骗,或因自然灾害、意外等,造成贫困或返贫。
1.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以点带面,农机行业精准扶贫工作效果显著。
省农机局派驻仵楼乡的“第一书记”工作组自2012年3月开展工作以来,走村入户,真抓实干,充分发挥了行业优势,把扶贫开发工作做到位,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结合工作任务,每年的麦收时节,“第一书记”工作组都会联系农机企业组织爱心机收队为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等贫困户免费收割小麦,解决了困难户收麦的燃眉之急;为壮大村集体收入,“第一书记”工作组为每个帮包村送来了东方红900型拖拉机和小麦收获机等大型农机具,在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的同时坚持为困难家庭免费耕种收。在第一轮“第一书记”工作结束离开时,村民群众热泪盈眶,一再挽留,场面温馨感人。
2.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精准补贴将钱花在了刀刃上。2014年起,农机行业精准扶贫工作在曹县全面铺开,在贫困户农机补贴政策落实上,结合全县精准扶贫入户调查名单,由各乡镇、街道严格把关,坚决杜绝冒名顶替现象发生。享受农机补贴的贫困户,由村出具贫困户证明,乡镇、街道负责核查。对享受农机补贴的贫困户,由各乡镇、街道做好定期跟踪调查。以2014年为例,曹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500万元,农机部门针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曹县共补贴机具1639台,直接带动农民用于购置各类农业机械资金投资9600余万元。2015年,省财政又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600万元,加快了当地的农业装备现代化进程,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的购机资金筹措困难。
近年来,曹县的农机事业发展迅速,农机在带领困难群众脱贫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曹县农机总动力由2011年的229万千瓦增加到2015年的243万千瓦,其中2015年新增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耕整地机具等大型农机具984台套,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综合水平达到87%。至2015年底,曹县有农机合作社206家,每年服务经营总收入达到1500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6000万元。尤其在对精准脱贫工作中积极出资出力的农机合作社,优先予以扶持,进一步壮大了农机合作社的综合实力,延伸了其产业服务链条。
1.农机管理部门继续加大对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支持力度,继续选派精兵强将,以点带面,促进曹县农机行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形成中心开花、全面绽放,示范引领的良好效果。
2.建立农机行业长效扶贫机制,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开展乡、村、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分类认别和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分析致贫原因,细致落实扶贫措施,明确工作重点,把规划、目标转化为一件件群众期待、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实的具体措施。加强分类指导,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农机行业扶到最需要扶持的贫困户、扶到贫困户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3.大力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为农机行业对“缺劳动力”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提供条件。鼓励农机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构建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家庭特别是“缺劳动力”贫困户的经营性收入。
4.加强对“缺技术”贫困户的农机技术培训。根据农业发展现实情况,集中资金,推广适宜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以及机具。同时,选准主要作物以及农作物机械化生产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
5.利用农机项目的激励作用,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因病、因残等困难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在积极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和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同时,创新发展合作扶贫新模式,可考虑将合作社与贫困户进行利益捆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机项目和贫困户之间搭建的一座桥梁,通过农机服务组织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合作社通过对内服务对外经营将分散的贫困户组织起来,组建成利益共同体,将处于劣势的贫困群众转化为生力军,直接参与生产,直接受益。
6.农机项目的资金安排要突出重点。不撒“胡椒面”,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在区域上,应重点向集中连片贫困村倾斜,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撑带动作用,发挥聚集效应,特别是重点向在为贫困户开展土地流转和减免作业费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机合作社倾斜;在资金使用方向上,重点投向能够为贫困户服务的项目,管好项目、用好资金,使项目扶贫效果最大化。
(特别声明:本文所用数据仅为笔者个人的调研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