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东红
嫂子,军营中谁来了家属,只要是比其年龄略小甚至小很多的战友都会这样亲切称呼,嫂子们也乐意享受这样的称谓。记得以前在秦岭深处某部工作时,一位领导的家属原本在山西老家医院工作,还是个中层领导干部,但为了弥补孩子缺失已久的父爱,为了解决长久两地分居,她义无反顾地辞去工作随军来到了大山里的这个部队大院,在子弟学校任编外校医,一家人终于算是团聚了。然而,面对营区环境偏僻、信息闭塞的现实,孩子面临小升初的压力,她像大多数随军到这里来的军嫂一样,在西安市区为女儿报名了英语学习班。为不让丈夫分心,每到周末,嫂子自己带着孩子辗转坐上几个小时的汽车,穿过秦岭深处十八盘似的山路,到市区参加辅导班。往返200多公里,一天、两天,慢慢时间长了,大人备受煎熬,小姑娘备受折磨,每次回家的长途汽车上都趴在妈妈腿上睡着。老领导交流到异地任职后,全家又面临着两地分居与继续“随迁”考验,看着孩子在初中开心地学习,稳步上升的学习成绩,嫂子毅然辞去了校医工作,将家里的简单物品收拾后,搬到市区租赁的房子全心全意当起了“陪读妈妈”。为了辅导好孩子的作业,减少家庭开支,她跟着学校的教学进程,与孩子同步学习,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她一门一课都没有落下。孩子喜欢音乐,每次辅导老师在给孩子讲解乐理知识的时候,她都要在边上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解示范,只为了孩子在家练习时她能纠正些错误。孩子也懂事努力,直至考上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嫂子才到老领导工作的地方与他相聚。
军嫂的爱是无私的。在一些人心里,爱的空间很狭小,容不下太多的人与事。然而,军嫂的爱却是那样的宽广,理解爱人、支持爱人的事业,爱屋及乌般包容爱人的一切。两地飞鸿的情书哪怕再情意绵绵,也是战友们训练之余的开心话题;两地之间缠绵悱恻的电话热线,更是大家闲聊的热门事件。千里探亲,看着嫂子们携带的大包小包鼓鼓行囊,那就是一份厚厚的爱。打开包裹,有些是战士们在驻地购买不到的药品,有些是战士们考学学技术需要的工具书,甚或还有女孩子的照片,她们也想找个军人做伴侣。嫂子永远是那么亲切,从来不端架子,和战士们一起帮厨做饭、包饺子,用她那纤纤小手做出精致的饭菜,让久别家乡的战士们品尝到家乡的味道。战士们有了悄悄话也愿意和嫂子说,有了小对象也愿意请嫂子参谋,再调皮捣蛋、难管理的刺头兵在嫂子面前也是乖乖的大男孩,这就是军嫂之爱的魅力。
军嫂的爱是无怨的。每到寒暑假,来队探亲的家属多了起来。有一年暑假,见到一个年轻帅气的干部陪着一个农妇模样的人在院子里散步,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在他们前面蹦蹦跳跳。起初以为这位农妇是这名干部的姐姐甚或是长辈,然而在来队家属联谊会上,过去与他们碰杯的时候才知道他们是夫妻。后续了解才知道,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军校,面对入伍通知书和家庭现实困难,正在左右为难之际,谈了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的对象主动找上门来,为了让他安心服役,她不顾世俗的眼光、村人的非议,义无反顾地搬到了他家来住。面对男友瘫痪在床的父亲、体弱多病的母亲,她像亲闺女一样抓药熬药,为他们擦拭身体;面对两个正在上学的弟妹,她长嫂如母般供养他们直到大学毕业。整整11年,在这个聚少离多的日子里,妻子从来没有过任何怨言,用自己柔弱且坚强的肩膀支撑着那几近破碎的家,过度的操劳也使她较同龄人苍老。现在他们已经符合随军条件,但妻子坚决不同意随军。她说,她要走了,公婆就失去了依靠,家里10多亩的山地就会荒废,在外工作的弟妹就没有了根。虽然是两地分居,但他们的日子过得甜蜜而幸福。
军嫂的爱是无悔的。央视新闻频道曾报道过一名边防军人,入伍15年来没有回家过过一次春节。妻子为了满足儿子春节要与爸爸一起相聚的心愿,吸取前几次儿子不能上高原的经验,她们做了很多相关准备工作。列车行走到半路时,孩子身体依旧不能适应环境,妻子只得在行驶的火车窗外用红丝巾告诉在山顶岗哨上执勤的丈夫:我们来了……火车呼啸而过只有短短6秒的时间,却勾起了多少军人家属难忘的回忆。新婚燕尔,接到部队紧急归队的电话,幸福的新娘满含委屈的眼泪,默默整理丈夫的行囊,强装笑颜送爱人踏上归队的行程;小路上,一袭红裙的女子,在那里焦急的等待,只因为偶然得知丈夫所在的部队在组织开展拉练时要路过这里,就为了远远地看一眼久别的爱人;病房里,那个忙前忙后、孤独疲惫的身影,在闲暇时依然向远在天涯的另一半述说家中的平安,只为了安定丈夫的卫国志向……这些只是一名名普通军嫂、一个个军人家庭对国防建设事业无悔的爱。
虽然自己转业了,但军嫂的故事说不完,军嫂的情怀述不尽。她们为了另一半在部队安心服役,柔软的肩膀挑起了照顾家庭、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的重担。她们一样有军人般的毅力,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始终维护着军人家属的良好形象,生活中的委屈、工作中的压力从不愿提起,而是用内心的明亮,照耀着丈夫那身闪闪的军装,温暖着丈夫在高山海岛、雪域边疆持枪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