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云,曾凡琪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实验室文化建设探究
张红云,曾凡琪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文章从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建设途径。
旅游管理;实验室;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文科实验室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各个学校加快了专业实验室的经费投入、设施设备的添置与更新、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等,但在实验室文化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从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建设途径。
关于实验室文化的内涵,专家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文章采用石瑛、吴其光在《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构建》中的观点。即:实验室文化是以实验室管理运行为中心,由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实验教师和学生共同塑造所形成的以追求理想、敬业精神、群体意识、团结协作与和谐融洽为主题的文化氛围,是使实验室生存发展、长兴不衰的根本所在,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即,实验室文化是实验室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这四个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各有特点且相互影响。实验室文化建设围绕这四个部分有序进行,并与高校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互动建设机制。
根据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类实验室是指为满足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实践等工作而建立的一系列专业实验室。本文根据实地调研、网络搜寻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从四个方面来阐述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物质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①专业实验室种类单一。目前一些高校建立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基本属于演示类和仿真模拟类的实验室,缺乏论证类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实验室,师生只能在实验室里完成部分教学任务,无法进行更深入的实践、科研等活动。②教育技术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主要问题有:一些旅游管理类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没有及时完成更新换代;校园网络虽然建立且实现了校园全覆盖但却没有与实验室设备连接,在实验教学中根据无法使用或不允许使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实验平台还处于探索阶段;各高校同类实验室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实现资源共享,与企业的信息联系程度也不够紧密。③物质文化建设缺乏专业化与规范化。虽然有些高校已建立了旅游管理类仿真实验室,师生可以进行实验演示、情景模拟训练或创新创业实验等,但由于没有对实验室的场地布局、空间设计、卫生状况、物品使用等进行系统设计,所以无法呈现出专业化与规范化的整体形象。
(2)行为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①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专业培训。很多高校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背景及职业素质不重视,一些没有专业背景、职业素质较低的人员担任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没有给予专业培训,导致的后果就是有些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对实验室的教学与实践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有的甚至导致与师生关系紧张。②实验室的人文环境与工作环境有待改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实验室的形象,其良好的工作态度、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能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工作环境,有助于师生安心工作与学习。但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只是把实验室工作当做是临时“跳板”,并没有长期在此工作的意愿,呈现出的状态是工作态度不端正、做事不经心、没有规范自己的工作言行等,给实验室工作氛围造成了不好的影响。③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实验室行为文化。在行为文化的建设上需要规范全体人员(含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老师及学生)的仪容仪态、言谈举止、接人待物、沟通协调等。但众多实验室在这方面尚未关注,有的院校因缺乏经费或疏于管理等而止于“计划”。
(3)制度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①制度的制订与修订不能与时俱进。有些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订后就一直延用至今,其中不合理、不适用的部分也没有做修订,影响了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行。②实验室制度在“人性化”方面有待提高。实验室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辅助老师教学与学生实践,需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建立“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工作规范,如开放实验室、建立老师工作室等都会提高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产生良性效果。但目前很多旅游管理类实验室出于“麻烦、事多”等原因而不愿意在“人性化”工作规范上做努力。③现有的实验室制度不齐全、不规范。旅游管理类实验室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环节较多,需要根据日常运作情况不断完善、规范相关工作制度(如清扫制度、开关门制度、日常检查制度、开放制度、借用制度等),但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室只制订了基本制度与工作规范,无法满足规范化工作运作的需要。
(4)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①缺乏实验室文化的核心实验室精神。实验室精神是实验室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体现了实验室的治学理念与研究风格,它是数代实验人智慧的沉淀与积累,是实验室的特色、水平和生命力的源泉与动因。但一些高校旅游管理类实验室因建立较晚,运作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独特的实验室文化,其治学理念与研究风格也没有凝练成实验室人共同认同的文化核心理念。②缺乏大师或领军人物的引领作用。大师或领军人物是实验室精神文化的创造者、践行者与传承者,其理想追求与治学理念能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实验人,对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由于我国旅游管理类目录出现较其他管理类晚,自成体系也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在大师或领军人物的培养与塑造上也较晚,更缺乏这类人物的引领作用。③高校旅游管理类实验室文化建设途径。实验室文化建设是高校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旅游”、“互联网+旅游”的大背景下,建设高校旅游管理类实验室将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旅游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高校旅游管理类实验室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建设途径。
(1)物质文化建设(即环境文化建设)途径。①建设种类较齐全的专业实验室。旅游管理类高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实践、科研与创新创业等活动需要配套的实验室为之服务,除了对现有的实验室进行更新、改造、升级外,还亟需建立专业化程度更高、特色鲜明的实验室。各个高校可以分析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及特性,选择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类型的实验室来建设,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本校广大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②建设资源共享的网络实验室。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旅游管理类实验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实现智慧旅游、互联网+酒店、大数据会展管理等。一方面,需要加强校内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的协同,将计算机中心、图书馆、电教中心、实验室中心等联结成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的一体化中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其他院校旅游管理类实验室及旅游行业各相关企业来共同开发实验室系统并建立统一的实验室网络,逐步实现在分工与合作的前提下共同资源共享。③建立实验室专业化、规范化形象。实验室的场地布局、空间设计、卫生状况、形象标志等的整体设计与展示具有营造实验室物质文化氛围的作用,体现了实验室的专业化程度。一方面,需要旅游管理类专业人士对实验室的专业化展示方面进行把关,杜绝非专业的布局、设计等,办求从各个细节上体现出专业实验室的特色;另一方面,需要从规范实验室形象标志入手打造独具特色的实验室文化。主要内容有:统一实验室形象标志,规范使用各类指示牌、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等,逐步完善具有本实验室特色的形象标志体系。
(2)行为文化建设途径。①从专业需要角度选拔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管理类实验室工作的专业性较强、任务繁多,具有专业背景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能更好地承担实验室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杜绝选用将实验室工作当成临时“跳板”的人员,避免这些无心长期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的消极态度与不良工作作风影响实验室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②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工作环境。借鉴旅游行业的做法,在实验室内设置实验室行为文化宣传栏,规范全体工作人员与师生的仪容仪表、礼貌用语、文明行为习惯等,增强全体人员自我的约束能力,实施潜移默化的效果,以此达成建设良好人文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目的。
(3)制度文化建设途径。①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健全的实验室基本制度是维系实验室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前提。一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制订合理、完善的规范制度,同时更需要制度的严格执行。②站在“人”的高度,从培养人、完善人、发展人的角度出发建立的人性化的工作规范③建立激励制度、创新制度。旅游管理类实验室需要根据各个专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科研、实践成果转换等工作规范,通过这些人性化制度的建立,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并逐渐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学习风气。
(4)精神文化建设途径。①凝练核心理念,发挥大师和领军人物的精神文化带动作用。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举办学术会议,带领科学研究,培养实验技术人员、指导实验室管理等途径,使这些人员能融入实验室文化建设中来,并发挥带动作用。②重视实验室精神文化的传承,培养文化传承接班人。实验室精神文化是实验人智慧与心血的积累与沉淀,需要延续与传承,通过积极培养年轻一代、提供其成长成才土壤、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等措施业将实验室的治学理念、理念追求、研究风格等核心精神文化发扬光大。③大师是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灵魂人物,通过宣传大师的生平事迹、工作业绩、名人名言等提高精神文化的感染力度,提高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的认同感。
[1]石瑛,吴其光.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其构建[J].教育探索,2010,(11).
[2]周本华.论高校实验室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及其功能耦合[J].广东化工,2010,(8).
[3]肖玉巍.以人为本理念推进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9).
[4]张玉平.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的组织文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本项目由武汉商学院2015年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微课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以“酒店餐饮部运行管理”课程为例》(编号:2015Z006)资助。
张红云(1976-),女,湖北十堰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