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特色村寨建设与民宿旅游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

2017-04-02 20:46:44冉红芳朱秋红
关键词:村寨民宿农户

冉红芳, 李 军, 朱秋红

(1. 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研究院, 湖北 恩施 445000;2.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3. 毛坝镇镇政府, 湖北 恩施 445400)

武陵山区特色村寨建设与民宿旅游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

冉红芳1, 李 军2, 朱秋红3

(1. 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研究院, 湖北 恩施 445000;2.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3. 毛坝镇镇政府, 湖北 恩施 445400)

以特色村寨为场域,以民宿旅游为纽带。在特色村寨中开展民宿旅游对民族文化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武陵山腹地利川市为例,介绍了该区域特色村寨中的民宿旅游发展概况;并分析有关民宿旅游发展的约束条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自身发展局限、客源市场不稳定、资金缺口较大、分散性与季节性制约五个方面;为进一步打造精品民宿旅游,提出了政府全力支持是支撑点、村寨自身发展是关键点、农户精耕细作是核心点、外部力量参与是助力点四个对策措施。

特色村寨; 民宿旅游; 文化保护; 生态文明

一、引言

1.对民宿旅游的理性认识

“民宿”一词最早源于日语“Minshuku”,民宿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亚洲较为成熟的典型国家是日本,近些年我国部分地区诸如厦门、浙江、湖北利川等地掀起起了“民宿”热。民宿旅游在我国没有一个统一概念,目前学界一致认为,民宿旅游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牧渔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1]。生态环境、区位优势、乡村自然景观、农村闲置房、乡村人文风俗、生产活动是发展民宿旅游的基本元素。在这一概念基础上,笔者认为“民宿”发生的场域在乡村或郊区,是主体(农户)与客体(外来游客)以住宿为纽带的互动关系。因此“民宿”应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民”与“宿”。首先要强调“民”,突出农户或农民参与,其发生的场域在乡村而非都市;同时要突出民风、民俗,没有浓厚乡土文化作支撑的民宿旅游必然黯然失色,而民族地区开展民宿旅游更要突出民族文化特性,向外来游客展示活态文化基因,体现出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与新奇性;其次就是“宿”,主要是指“住宿”,也就是主体为客体提供一个舒适、宁静、休闲的住宿环境,突出乡村不同的住宿风格,体现出乡村生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第三,对民宿旅游不能简单认为是农家乐的升级版,就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而真正意义上的民宿旅游是以“宿”为纽带的系统性旅游,同时具备“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种旅游要素,甚至需要进一步融入新时代“康、教”等要素,总体而言对旅游服务质量要求较高。

目前国内学者对民宿旅游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俞利芳(2010)基于休闲度假的民宿旅游视角,从政府管理和扶持、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对经营者进行培训、发挥行业协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湖州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2];张风(2012)从经营目标、房间设置、自然资源利用及产业发展方面总结了台湾民宿旅游经验,并针对海南民宿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3];邓念梅等(2014)以鄂西南民族地区为例,也是首次对国内民族地区民宿旅游进行的研究,指出民宿旅游中要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特征,指出西南民族地区拥有发展民宿旅游的良好基础[4]。廖寿明提出要发展精品民宿旅游,并指出民宿旅游蕴含的经典特质[1]。蒋佳倩、李艳在对国内外旅游民宿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了民宿从低端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个体经营、分散等向特色休闲、差异化集群布局的转变,并高瞻远瞩提出了未来民宿旅游的发展方向[5]。李德梅、邱枫等在理论层面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品质、资源特色、与当地联系等四个维度提出了民宿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6]。

2.特色村寨发展民宿旅游的意义

2009年国家民委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在“指导思想”中对“民生”和“产业发展”做了全面阐释,即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把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特色产业培育为龙头,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主要任务”里指出,改善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尤其是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充分发挥村寨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把经济发展与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壮大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引导村民重点发展“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水上乐”,培育和开发少数民族特色餐饮。深入挖掘民族村寨文化,将民族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武陵山区部分县市在特色村寨中开展民宿旅游,探索出了一条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民族文化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的新型之路。

一是带动特色村寨中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国家民委公布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都位于偏远山区,虽然是民族文化的“聚宝盆”,但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洼地”,整体而言这些村寨产业支撑不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村寨建设中开展民宿旅游既是文化保护传承的需要,同时也是村寨村民脱贫致富的需要。在夹壁、龙船、兰田、田坝、大水井、马前等村寨调研发现,3~4户村民合伙投资15万~30万元左右发展民宿旅游,每年可以净赚20万元左右。兰田村寨一位周氏村民说“去年隔壁田氏农家乐园赚了很大一笔,今年我们院子里四个农户打算联合投入30万元发展民宿旅游,不仅要脱贫,更要致富”。

二是促进特色村寨中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既是本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其个体、族群身份的象征;同时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国家民委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其目的在于通过特色村寨建设,展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促进优秀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夹壁一位乡村教师如是说,“来我们山里住宿的人不仅对自然环境感兴趣,而且对我们的风俗习惯也有浓厚兴趣,如我们的山民歌、丧葬习俗以及部分特色饮食。我们的村民就会充分利用这些元素招徕客人,注重对这些文化元素的活态传承,我隔壁的一个7岁小男孩现在就开始学唱山民歌为村寨旅游做准备,这在以前是想不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无意识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

三是带动特色村寨中的特色产业发展。民宿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着旅游行业的诸多要素,除了民宿产业自身发展外,同时有力带动地方性相关特色产业发展。在毛坝镇、凉雾乡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开展民宿旅游的农户家大堂(房屋的正大门)有一个展柜,专门向外地游客呈现茶叶、布鞋、特色小吃、莼菜等带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且企业与农户达成协议按照一定的比例提成,在民宿旅游中探索了一条特色产品销售之路。从以上个案分析得出,除了民宿旅游本身促进农户增收之外,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也会带动农户增收,并有效解决相关产业销售终端问题。五二村依靠茶叶加工起底的张经理说道,“以前愁茶叶销路,公司成立专业的营销队伍远至俄罗斯等地销售,如今在民宿农户家放一个展柜,客户就会上门取货,降低了成本,有时候还供不应求”。

四是推进特色村寨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民宿旅游中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特色村寨发展的需要。虽然各村寨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较好,但村民的生态意识不强烈,甚至部分村民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例如滥砍滥伐、随意倒生活垃圾。朝阳村一位刘氏村民说,“虽有青山绿水的家园,可惜有些人文化素质不高,随意乱丢废弃物、乱倒垃圾、滥砍滥伐;开展民宿旅游后,得知外来游客是因为本村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而来,左邻右舍的人就意识到要热爱、保护环境,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利川市特色村寨发展民宿旅游概况

恩施州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在于拥有民族气息浓厚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随着宜万铁路、沪渝高速的开通,州内的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加上各项优惠民族政策的推动,州内各县市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禀赋,开展特色文化旅游,近十年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其中村寨民宿旅游或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成为恩施州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发展最快的就是村寨民宿旅游。利川、咸丰、鹤峰、建始、巴东等县市纷纷发展民宿旅游,而利川成为州内民宿旅游发展的领头羊,涉及五个乡镇十多个村寨。主要包括柏杨镇大水井村;南坪的五谷村、塘坊村、朝阳村;毛坝的兰田村、夹壁村、新河村、田坝村;凉雾乡的马前村;忠路主坝村等。该市大力贯彻精准扶贫、特色村寨建设、古村落保护、新农村建设及最美乡村建设等政策,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比较优势,以旅游为载体,充分挖掘、展示民族文化,探索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保护、村寨建设与村民增收脱贫的路径。田坝村邹经磊说:“2015年5月,我们家拿出所有积蓄向银行贷款,累计投入73万元将老家空置的吊脚楼进行了装修,现在有11个房间,其中5个标间,房间内安逸、舒适、温馨,并且配置了电脑、电视和无线网络,吸引了武汉、重庆都市人寻乡愁,周末也有本地人来小住。开业那天乡政府启动了《利川红品鉴会暨毛坝镇民宿旅游启动》活动,自去年开业以来,除去成本每月纯收入2万元,而我以前外出务工一年也只挣这些。”

利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宿旅游发展,从宏观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一方面规范民宿旅游发展标准,另一方面鼓励村民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民宿旅游,例如市政府制定的《利川市民宿建设标准》和《利川市“十村百企万户”乡村民宿旅游暂行扶持办法》。而各乡镇、村寨在市政府发布的文件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了具体的发展措施。

2015年10月,毛坝制定了《毛坝镇旅游总体规划》,加强对毛坝镇民宿经营者的监督检查和行业管理,推进民宿标准化、规范化。2015年底马前村制定了《利川马前村民宿旅游发展规划》,该规划指出,发展乡村民宿旅游,最根本的是要如期实现脱贫,要明确方向,把握民宿内涵,积极运用主题村落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生态旅游名镇建设三大平台,把发展乡村民宿旅游作为发展美丽经济的新探索、发展全域旅游的新业态、实现村强民富的新途径。2016年利川召开两会提出围绕创建“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区”目标,加快推进谋道镇、团堡镇、柏杨坝镇、毛坝镇4个旅游小镇和夹壁村、水井村等15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加快实施“十村百企万户”乡村民宿旅游工程,打造白鹊山、马前、营上等11个首批民宿旅游示范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明确提出要注重特色创品牌,夯实基础,挖掘优势,加强管理,强化宣传,统筹协调,推动全市乡村民宿旅游快速发展。

三、利川市特色村寨发展民宿旅游的瓶颈

1.基础设施不完善

市内民宿旅游已形成规模的乡镇主要包括毛坝镇、凉雾乡以及谋道镇。通过对游客回访发现,其突出问题在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一是村寨内部交通不便。通往村寨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兰田村当地村民反映,“出行村寨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村村通,旅游专用大巴车不能进村,路面太狭窄,约莫3米宽”。住在该村的一位武汉游客回忆道,“路面很狭窄,我在武汉开了几十年的车,村村通像坐过山车,那个心,怦怦直跳。”当地村民反映,更有趣的是来村里的一位60岁的游客第一次出行山路,非常担心自身安全问题,旅游公司工作人员安慰道,“不用担心,公司给在座的每一位买了高达50万的保险”。那位游客立马就火了,愤怒地说道,“你赔得起吗,我的身价至少在一个亿”。二是医疗配套设施不完善。新河村一位谭氏村民反映,“一个游客晚上突然生病,村医院、乡镇医院医疗条件简陋,拿捏不准病情,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利川市中心医院,要是真是什么急性病,可能就没得救了”。三是村寨内景点开发滞后。万州一位女游客如是说道,“来到这些乡村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很好,但是在去看香垒钵、红军伤员洞的路上,我的手和腿都被刺挂伤了,当时鲜血直流,这些景点的交通极为不便”。武汉市一位退休的作家回忆道,“乡村风景好,但感觉还是单调了一点,除了吃住,就是漫步,游玩的要素太少,我喜欢写作,这种环境非常适合我,但其他游客就不大适应了”。上述游客的真实感受反映出利川市民宿旅游最大的制约条件在于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严重影响民宿旅游的纵深发展。

2.村民自身发展局限

民宿是乡村旅游的升级版,对经营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从调研实际情况看,村民自身素质与民宿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缺乏全局、大局意识。一部分村民过于看重自身利益而忽略了村寨整体发展。新河村一位退休干部如是反映,“有些农户为争夺客源相互争吵,形成无序竞争,给游客留下较差的印象;有些游客为体验生活把别家的菜摘错了,结果农户之间相互吵闹导致游客提前走人。也不排除农户之间相互报复而导致民宿旅游的夭折”。二是服务意识不强。部分农户在房间布置上较为简陋,饭菜粗糙口感较差,对游客缺乏包容心。谋道的一个村民反映,“本小组一个小孩子,跑到另外一个农户家把外来游客的东西拿(偷)了,农村发展相对落后没有监控设备,无法物归原主,农户与游客发生争执,当时还报警了,结果因证据不足不了了之,那个游客第二天就回了重庆,这肯定影响了民宿旅游的形象”。毛坝镇负责旅游的田主任向调研组反映,“客户与旅游公司的协议是每天200元(包吃住),而旅游公司与农户的协议每天60元(包吃住),农户因收入低、成本较高提供的饭菜相对粗糙,不能达到游客预期幸福指数,在游客、旅游公司、农户之间产生各种纠纷”。上述案例体现出农户的服务意识相对较差,不仅没有配合游客解决相关问题反而推卸责任。三是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意识。民宿旅游基本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吃住较为简单,对自家房间的装饰、物品陈设并未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而与一般旅馆差别不大,不能把民族文化与民宿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更不能对外有效营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毛坝镇文化站负责民俗研究的廖建军主任说,“虽然毛坝镇是利川民宿的领头军,但相当一部分农户并没有长远的发展意识,没有深入了解游客的主观感受,也从未考虑过把当地的民宿做成精品,进行品牌化和产业化经营”。

3.客源市场不稳定

从国内外民宿发展的历程看,民宿市场是因都市人为体验乡村生活而自发产生的,且市场具有相对稳定性。无论是西欧的英国、法国、德国,还是亚洲的日本、中国台湾及厦门鼓浪屿,都是源于先有市场需求,再拉动农户经营,形成了一个潜在的、长期的、稳定的市场,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波动。而利川市民宿旅游并非是由市场需求主动产生的,而是被市场拉动产生的,其诞生之初就存在较大弊端。武汉或重庆的旅游公司为降低自身成本获得更多净利润,打着生态住宿旅游的幌子,把这些游客拉到乡村;而游客为了避暑再加上体验大自然、民俗及寻找所谓的乡愁,于是在旅游公司与游客之间产生了“利益”的相互需求,作为第三方的旅游目的地则利用这个“市场需求”开展民宿旅游。田坝村一个农户说,“旅游公司按每人每天60元支付费用,打完折扣只剩下48元,要包吃包住,不同意的话就把客人拉走,既然做了这个生意就没办法呀(被迫承受)”。从上述案例看出,利川民宿市场是靠“旅游中介”产生的市场,而不是外来游客到乡村后才产生的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波动性。“一个较为有档次的民宿投入至少在50万元以上,这么大的规模投入,一旦市场变动而没有客源,其后果对农户不堪设想”。马前村康主任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做好了应对策略。“只有在稳定的客源基础上民宿旅游才能长期持续发展。村委会将采取三个措施深入拓展市场,一是精细化服务,争取更多的回头客;二是开设网站,以村为单位寻找属于自己的稳定客源;三是利用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游客”。

4.资金缺口较大

特色村寨开展民宿旅游是一个旅游业的新生事物,要发展精品民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既包括民宿自身要素的投入,也包括与民宿有关的基础设施投入。对单个农户而言只有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才会增加投入,并且这种投入与自身收入预期密切相关。而与民宿紧密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诸如道路建设、旅游景点建设、公共卫生医疗及改厕改卫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这些需要靠政府主导才能解决。夹壁村书记谭世高说,“来我们这里住宿及游玩的人都觉得乡村路太窄、弯太急,可村委会哪有能力推进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简单预算一下,从金鱼桥把道路拓宽4.5米至村委会约4公里,保守估计也得上百万。夹壁到新河村附近的旅游景点也没有资金打造,包括香垒钵、土司遗址、向家营革命遗址以及红军伤员洞,部分景点连基本的毛路都没有修通”。栏堰村一个村民说道,“游客最大的不适应就是没有独立的卫生间,用厕不方便,整改一个厕所至少需要3000元,而政府只能补贴1500元,还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才能提高村民的积极性”。“相当一部分游客不愿意集体开饭,而更愿自己采摘蔬菜,亲自做饭。但农村一家只有一个灶屋,有时候住上10多人,至少是三四家,而重庆人与武汉人、宜昌人的口味差别大,灶屋不够用,但政府补贴少,农户不愿意增建”。田坝村郭主任说,“我们村的民宿旅游因资金短缺在室内住宿设计上并未体现民族风格,显得单调,甚至住宿条件还不如城市的旅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民宿旅游的本真意义”。

5.分散性与季节性制约

民宿旅游在其他区域是作为副业开展,而在利川市却是乡村农户主导产业,是精准扶贫的一个新举措。村寨内民宿旅游发展的好坏关系到村民的脱贫致富,更关系到村寨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村民分散式经营和季节性约束制约村寨民宿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民宿在空间上零星布局影响可持续发展。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分散式经营,散体农户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品牌效应。从市场营销学角度看,品牌与规模是相互传递和影响的,较大的规模和知名品牌将为企业提供强大竞争力。二是季节性因素制约民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来这里住宿的游客主要集中在五一假期至国庆节,平时村里门前冷落,冬季人烟稀少。正如利川市的广告词所说,“夏到利川,冬到海南”,这充分说明了季节性制约着民宿发展,冬季来临之时便是游客东南飞之日。苏马荡风景区杨正龙经理说道,“夏天正好是农忙时节,农户发展民宿却要脱离农业生产,但只有短暂5个月有收入,并且农户投入较大,收益回报慢,有些农户想从事这个行业,但鉴于季节性制约就退缩了”。可见利川市的民宿旅游想要获得持续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突破分散经营,形成规模,用品牌效应推动民宿旅游发展;同时要突破季节性限制的难关,走四季循环民宿旅游发展之路。

四、特色村寨打造精品民宿旅游的对策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以特色村寨为场域,以民俗文化为依托,以民宿旅游为纽带,把村寨建设、文化传承与民宿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山区乡民致富之路和民族文化保护之路,需要进一步把利川市各乡镇的特色村寨打造成精品民宿旅游区。为此围绕“如何吸引客人,如何留住客人,如何让客人满意,如何让客人回头”四个民宿旅游的核心问题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当地政府、村寨自身、农户个体及外部力量的共同努力。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打造精品民宿的支撑点,村寨自身发展是打造精品民宿的关键点,农户精耕细作是打造精品民宿的核心点,外部力量参与是打造精品民宿的助力点。

1.政府大力支持是打造精品民宿的支撑点

要有效解决各村寨中民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提供强大的后备支撑。一是完善各项有关民宿旅游的政策措施。要发展精品民宿旅游,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各项有关民宿旅游的政策,例如进一步完善特色民宿旅游发展标准和规范,同时从政策上加大资金引进力度;二是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获取项目资金支持,改善各村寨基础设施现状,诸如交通状况、医疗水平以及村寨内景区建设。重点改善兰田、田坝等村寨交通设施,拓宽路面。三是打造以民俗为核心的民宿旅游品牌。既要注重民宿中的硬件建设,也要注重软件建设。政府要以民族文化为切入口,挖掘整理各村寨民俗文化,并指导村民如何把这些文化与村寨民宿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民宿旅游品牌建设。四是搭建市内民宿旅游资源共享平台。包括村寨民宿建设经验共享、民族文化资源共享、客源市场共享。例如以《1980年爱情》为背景,将参与拍摄的村寨结合起来共同分享品牌成果;又如以大水井、鱼木寨为背景把这些文化符号链接起来,形成利川市民宿旅游特有的文化品牌。五是创新民宿旅游宣传模式。利用“互联网+”的扶贫思维,搭建线上平台推广民宿旅游,逐步解决客源问题。六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把扶贫攻坚、村寨建设、文化保护等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力量,形成合力,全面推进民宿旅游建设;同时政府不能局限于民宿旅游本身,还应促成周边旅游景点的提档升级,形成景点与民宿的互动,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2.村寨自身发展是打造精品民宿的关键点

村寨民宿旅游发展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发展水平,打造精品民宿旅游的关键在于依靠村寨自身的发展,村委会要结合村寨实际把各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打造精品民宿旅游需要从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逐步规范化经营。要制定适合本村寨民宿发展的乡规民约,有效解决农户无序竞争,不断规范行业发展标准,协调游客与农户的纠纷。二是自谋发展出路。村民要自筹经费解决民宿旅游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甚至可以考虑村委会与村民按比例合作投资,年底按股份分红,最好成立民宿旅游发展委员会,其功能在于资金筹集、协调内外利益、规范行业发展等。三是加强对农户专业知识管理和培训。按照政府制定的民宿标准定期对村民培训,提高村民的服务意识,提升村寨的整体服务水平。四是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村寨文化。村委会按照特色村寨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自身文化发展要求,对村寨内农耕文化、生态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把特色民俗与特色民宿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用文化来吸引游客。例如新河村就把山民歌发挥到极致,达到了“悠悠民歌引客来”的目的,而夹壁村即将打造“生态艺术茶园”;朝阳村准备打造“十里稻香园”都是对当地民族文化运用的体现。四是加强村寨之间交流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各村寨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民宿旅游发展过程中要以村寨为单位促进交流沟通,实现文化资源、客户资源的共享。

3.农户精耕细作是打造精品民宿旅游的核心点

每一个农户把自家民宿打造成精品的过程就是区域精品民宿的形成过程。因此落实精品民宿旅游的核心在于农户的精耕细作,政府、村寨有关发展精品民宿的政策最终要依靠每一位经营的农户来落实。作为依靠民宿旅游谋生的农户,要把民宿旅游当成主导产业来抓,要精耕细作,精细化经营。一是树立学习意识。要加强民宿旅游的专业知识学习,创造性地把地方民俗特色与自家民宿结合起来,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色。二是提高服务意识。作为民宿旅游的农户要尽可能满足游客的各种合理需求,树立“顾客就是上帝”的意识。武汉一位游客反映,“来到山沟里,就是想体验当地农家饭菜,可是农户只有一个灶屋,有的农户家还不大高兴我们亲自做饭,这样的服务态度难以接受”;三是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改善民宿的文化环境,为游客提供舒适的环境,在住宿中融入民族特色,例如床的摆放及室内的装饰等。只有把民宿放在特色民族文化中才有生机和活力,才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张力。四是树立营销意识。做好游客的回访工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反馈沟通机制,一方面要加深与游客的感情,另一方面就是精细化营销,建立忠诚客户群,争取更多回头客,以滚雪球的形式带来更多顾客。五是树立共生意识。村寨是一个整体,整个利川市内的民宿旅游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共生的环境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要处理个体发展与村寨发展的关系,要配合好村委会解决一系列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问题,例如村寨环境卫生问题、村寨文化保护问题等,这样才能确保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六是树立创新意识。利用互联网思维解决现有的发展问题,例如每个农户可以开设自己的网页,宣传自己的特色,同时利用互联网解决客源不足问题。

4.外部力量参与是打造精品民宿的助力点

打造精品民宿旅游既需要当地政府、村寨、农户主体三方的共同努力,同时离不开第三方力量的帮助和监督。恩施州民俗专家谭宗派说,“该区域具备打造精品民宿旅游的优势条件,主要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文化特质,从目前看,当地政府、村寨及农户并不能把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民俗与民族文化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策划”。此案例可以看出,该区域民族文化资源转化能力有待于提高,需要专门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相关专家、学者指导和出谋划策。为此,当地政府应当与对口高校诸如湖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大学进行合作,在专家学者的指引下共同研究民宿旅游的文化开发战略、市场拓展战略、旅游质量的提档升级战略、村寨共生发展战略及长期发展规划。同时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监督尤其是新闻媒体的监督,在民宿旅游发展中,农户与农户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以及侵害游客权益的事件可能发生,当地政府、村寨、农户存在对外宣传利益上的一致性,考虑到家丑不可外扬而采取回避态度,此时需要借助第三方媒体力量向社会披露,一方面达到监督效果,另一方面规范民宿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提高政府在专业民宿上的管理效率。

五、结语

总体而言,利川市在民宿旅游方面走在武陵山区前列,扮演着排头兵角色,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寨的接待能力有限及与民族文化融合度低。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把民宿旅游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起来,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以民宿为纽带,带动特色村寨中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正如夹壁村、新河村的宣传标语,“打造乡村旅游,树立民宿典范,发展多元产业”。该区域发展民宿要坚持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统一、分散与集中的统一。所有的民宿旅游总体上要彰显出该区域文化特性,突出土家族、苗族文化;同时要求每一户在住宿的样式、吃的内容上下功夫,争取一村一样品,一户一特色。不同村寨之间开展民宿旅游要有一定的空间距离,要体现出适当的分散性,当前利川市的民宿基本分布在各乡镇之间并且距离较大,分布较为合理;同时各农户之间也要存在一定距离,以兰田村为例,田坝3号距离周边几家的民宿至少在500米左右,距离兰田村3公里左右,适当的分散为游客打造一个相对独立体验空间;同时要集中化经营,弄清楚哪些乡镇、哪些村寨适合发展民宿旅游,这样才会形成规模,易于宣传,产生规模和集聚效应。对民宿旅游本身而言,不是单一产业而是一个横向、纵向延伸的产业链,民宿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撑,否则民宿旅游将会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为此要在民宿旅游的基础上发展多元产业,例如“民宿+观光农业”、“民宿+养老休闲”、“民宿+体验农业”、“民宿+生态产业”、“民宿+特色民俗”、“民宿+村寨科考”、“民宿+影视基地”等。民宿旅游的内核在于形“散”神“聚”。既要离散效应,突出“小”与差异性,异质性,空间离散性,彰显不同民居风格,同时又要聚焦效应,所有特色村寨的整体形象要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逐步实现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1] 廖寿明.发展精品民宿的几点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4-07-04(012).

[2] 俞利芳.湖州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和升级研究——基于休闲度假的民宿旅游[J].科技和产业,2010(11).

[3] 张 风,李海珠.发展海南民宿旅游的建议[N].海南日报,2012-02-17(A06).

[4] 邓念梅,詹 丽,等.西南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发展的现状、风险及对策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7).

[5] 蒋佳倩,李 艳.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4(4).

[6] 李德梅,邱 枫,等.民宿资源评价体系实证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5(4).

[责任编辑:马建平]

2016-08-02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1.014

C95

A

1672-6219(2017)01-0062-06

猜你喜欢
村寨民宿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20
苫也·未名海民宿
现代装饰(2022年4期)2022-08-31 01:41:12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5:46
无蚊村寨丁屋岭
红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05:11:04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ROOM AT THE INN
村寨——海坪彝寨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3:54
你是民宿达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