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农
(三五九旅干部学院三五九旅精神研究所,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文明体系重构视野下的昆仑神话研究意义及路径
任新农
(三五九旅干部学院三五九旅精神研究所,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昆仑神话作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大量的古籍记载,还是考古中发现佐证的诸多具有神秘色彩的字符或印迹,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尤其是自古作为我国万山之祖、万水之源、万脉之根的昆仑山,因其而产生的昆仑神话体系,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为破解中华远古文明和我国各民族古文化同根、同源、同脉、同理的历史渊源提供了支持,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母题。昆仑神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世界各国民众共享的文明成果。以文明体系重构视野,唤醒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地各国人民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记忆,打造民心相通前提下的亚欧命运共同体,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昆仑神话;文明重构;意义;路径
19世纪末,伦敦大学有学者编撰了《中国古文明西来论》一书,书中有些论调经日本学者的鼓吹传入中国后,竟然流传一时。此后,西学话语权开始明显成为世界文明史的主导。特别是在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明话语主导权的重心明显偏向了西方。叶舒宪先生认为,离开神话就离开了中华文明的源流和主脉[1]。昆仑神话不仅是中华民族远古的文明记忆,更是作为人们仪式化生存的部分延续。深入研究和挖掘昆仑神话内涵,有助于进一步破解远古中华文明的密码,重拾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中的话语权。
多年来,从事昆仑文化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昆仑神话作为一种远古的精神象征和文明记忆而存在,她是中华文化的母题和龙头,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世界文明的根基之一。笔者认为,研究昆仑神话,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昆仑神话研究概况
顾名思义,昆仑神话的大本营即为昆仑山。自屈原《天问》诞生以来,“寻找古昆仑山”成为困扰中华史家两千余年的命题。
古籍关于昆仑虚的记载甚多,而以《山海经》为最古,其次是《楚辞》,还有汉代的《淮南子》《河图》《水经》等。人们关于“古昆仑山”的地望,归纳起来,大致有祁连山、于阗南山、巴颜喀拉山、泰山等几种说法[2]。
《海内西经》中明确昆仑的方位及概况:“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大荒西经》内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王逸注《河图括地象》言:“昆仑在西北,其高万一千里,上有琼玉之树也。”《河图》里记载:“昆仑,天中柱也,气上通天。”《水经·河水》也记载:“昆仑虚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穆天子传》中记载:“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纤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纤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
《博物志》卷1引《河图括地象》中详细记载,昆仑山为神仙之地:“地祇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一城布绕之。”《太平御览》卷83引言说:“昆仑之山为地首。”
也有说昆仑是文化概念。如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则从《山海经》的考察中,首次提出“昆仑宜为上古一文化中心”的学术观点。蒙文通先生认为,《山海经》的记载,是研究我国和东、中亚各族人民上古时代生活斗争、民族关系的重要资料。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李济先生在晚年所撰的《踏入文明的过程》一文中,亦将昆仑所在的区域视为“中国文明开始”之处。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地理杂志》总编辑单之蔷先生曾说:“就地理概念而言,包括昆仑山在内的青藏高原上的诸多山脉,是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中国赖以生存的骨骼。”
昆仑是中国昆仑神话的诞生地,上古神人盘古、女娲、伏羲等都出自昆仑,中国著名女神西王母也生活在昆仑之丘。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周穆王巡游等著名神话故事都与这座山脉有关。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化学者吉狄马加说:同所有古老文明一样,中国远古神话是古代文明的土壤和源泉。在中国古代神话的大观园里,昆仑山无可置疑地立于统领地位。昆仑神话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宏伟的一个体系。昆仑神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象征,也是我国早期文明的曙光。昆仑神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力,是中国远古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作为中华神话的摇篮,昆仑山就是中国的“奥林匹斯山”,是众神所居之地。就这个意义而言,昆仑神话代表着顽强拼搏的精神、奋发图强的理念、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的理想与信心[3]。
青海省昆仑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宗福认为,昆仑山是众神的乐园,她延绵千里横亘东西,这块广袤辽阔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昆仑神话和传说,在光怪陆离的神话殿堂里,揭开了中华民族炎黄文化的创世序幕。人文始祖黄帝是昆仑神话中最大的天神,传说在他的周围还有四位天帝帮他分别管理着东西南北四方。与昆仑山密切相关的还有声名显赫的另一位悲剧英雄共工,共工在与颛顼的斗争中被打败,一怒之下一头把天柱山拦腰撞断,人们也将此山叫“不周山”。还有大禹治水到昆仑山、伏羲女娲婚配昆仑、女娲抟黄土造人、夸父追日到日月山、西王母盛开蟠桃会、战蚩尤黄帝统华夏、西王母营造青海湖、道教乐园与龟山金母等神话经典故事。昆仑神话波澜壮阔,如同昆仑山一样气势磅礴,将中国的神话推向顶峰,将古代人对于神话的美好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昆仑神话融合远古文明和原始自然宗教,在我国各个以地域、人文为特色的神话系列中,其主线和基本内涵都离不开该神话,堪称中华文化的母题。
(二)文明体系重构愿景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推进中华文化复兴,重拾中华文明话语权,并在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前提下实现全球文明成果共享目标,是文明体系重构愿景的重中之重,也是研究昆仑神话以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的基本使命。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11至13世纪之间的欧洲文明大发展成为重大节点之一。这一时期,匈牙利、波兰、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沿岸皈依了西方基督教,随后又接受了罗马法和西方文明的其他方面,西方文明的东部边界从而稳定下来。14—17世纪,欧洲进行了文艺复兴,提倡社会多元主义,不断扩大了商业和技术成就。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几乎统治了整个非洲,也巩固了西方在南亚次大陆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控制。有关资料显示,1800年欧洲人或前欧洲的殖民地(在南美和北美)控制了地球表面土地的35%,1914年达到84%。在欧洲扩张的过程中,安第斯和中美洲文明被有效地灭绝了,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非洲文明一起被征服,我国也受到渗透并从属于西方的影响。而在此之前,我国唐、宋、明朝时期,以及8—12世纪的伊斯兰世界、8—12世纪的拜占庭,在财富、领土、军事力量以及艺术、文学和科学成就上都远远超过欧洲。西方人依托工业革命而获得的武器、交通、后勤和医疗服务方面的优势促进了扩张。此时,文明就是西方文明,国际法就是源自格劳秀斯传统的西方国际法,国际体系就是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由西方所确定的国际体系的出现,成为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中全球政治的重要标志。西方文明拥有空前的话语主导权[4]386—387。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强势地位,形成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主主义、文化沙文主义等西方中心主义思潮。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不少西方人固执地认为西方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西方文化的特征、价值或理想具有广泛的普世性。“冷战”结束之后,西方文明似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冲突中呈现出主导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趋向。于是,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西方文明优越论”一度大行其道①。
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一书中认为,文化是文明的核心。他严厉批评了表现在“自我中心的错觉”中的西方的“狭隘和傲慢”[5]408-409。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预测,“冷战”结束之后,人类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差异,“文明的冲突”将成为主宰全球格局及其走向的核心问题[6]3。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与教育家章开沅提出了“价值体系的重建与人类文明的重构”的议题。他认为,人类文明的重构显然不是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民族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所以离不开全球化。自20世纪60、70年代以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先后走上重科技而轻人文、重物质而轻精神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导致了文明“离异”和“回归”问题。
中华民族文化中“老子化胡”的故事,其精髓在于倡导“大道之邦”。孔子曾提出“大同世界”的理想,成为我国世世代代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到了近代,孙中山强调“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大同世界”。当前,我国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及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构建“亚欧命运共同体”[7],同样是追求人类文明的高度兼容。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纵深推进与发展,我国丰硕的现代文明成果需要世界人民共享,而世界各地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样需要我国人民共享。加之考古新发现和科学新进步的推动,中华文明地位逐步复兴,以西学优势夯筑的西方文明优越论需要重新审视,人类文明体系需要重构。只有如此,才能够防止排他的狭隘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滋长[8]5-19,实现公平前提下的人类文明成果共享,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以利于培育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觉。
我国著名人类文化学者王大有认为,原始神话是古史传说的一局部,古史传说是中华祖先的口头通报的信史[9]。青海省昆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宗福认为,昆仑神话和古希腊神话是世界上两大神话体系。从时间上看,昆仑神话比古希腊神话更久远,因为昆仑神话没有断限,它从传说里的古神一直到文字出现,是世界上时间跨度最大的一种历史记载。从形式上看,昆仑神话基本保留了它原始的面目,与古希腊神话相比,很少有后人文学化的痕迹,所以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史前人类十分可贵的资料。昆仑神话不需要后人的加工整理,它本身就是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它是以“天神话”为核心的神话体系。他同时认为,昆仑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而且进一步辐射到了周边国家民族,深深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文化,同时随着华人向世界各地的流动,昆仑文化因此走向世界,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①2013年1月20日至21日,在青海举行的首届大昆仑文化高峰论坛,近百位学者专家参会共同探讨大昆仑文化而提出此观点。。为此,研究昆仑神话,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也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意义
1.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自信力
文献佐证,昆仑神话的产生、流传过程和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同步,距今已有360万年历史。昆仑神话成为中国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原始记录,这一观点被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所公认。中国人的民间节日、风俗习惯等都与昆仑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性质上说,昆仑神话不是人为的宗教,却是一种反映人神活动的文化大系,是历史的折射,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映照。从产生的时间上说,昆仑神话是远古文明和原始的自然宗教,是中华文化的母题和龙头,比道教、佛教产生的时间早得多。千百年来,昆仑神话深刻影响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至今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华民族自信心的不断提高,作为能凝聚民族力量,提高民族精神的根母文化——昆仑神话,更显得无比亲近和珍贵,它在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社会,为陶冶人们情操,凝心聚力,依然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自信力,能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有利于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
昆仑山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最重要的神山,中国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都和昆仑山有关。昆仑神话自然成为中国神话的主体部分,成为中华文明之源和中华民族的始祖文化[10]。从其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人文特色上看,这个文化大系是由若干个基本的神话体系组成。无论是九天玄女、盘古神话,女娲、西王母神话,伏羲神话,炎黄颛顼、帝喾神话,尧舜禹的人类社会发展神话,还是修行成佛为特征的佛教神话,以及修炼成仙为特征的道教神话,包括各个民族神话和民间神话,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汉族的《白蛇传》《西游记》《山海经》,维吾尔族的《创世女神》等。昆仑神话记录了民族融合一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之魂。
昆仑神话作为中华始祖文化,更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在人们口耳相传过程中,她以其原始信仰和崇拜,可以让民族齐心,万方合力,生发和气。加强其研究和挖掘,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活力,并对增加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通过昆仑神话研究,追溯各民族文化渊源和共性,促进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正本清源,回归正统,自觉抵制偏离和歪曲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同心协力维护稳定,共建家园,实现长治久安。
3.有利于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民众间的“民心相通”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竞争,民族真正的崛起在于自身文化的兴盛。目前,我国实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更需要强化沿线各国“民心相通”,而追溯古文化源流,其共性包含有昆仑文化之缘。以昆仑神话为代表的中华昆仑文化,是复兴中华文明、圆融世界文明的精神文化之源。她是东方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世界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的原生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记载着人类从诞生到发展的重要历程,并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所认可。2010年,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审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昆仑文化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公认的“源头文化”“根母文化”“多元文化”“包容文化”。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昆仑文化研究,对我国向西开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路径
昆仑神话研究虽然取得系列成果,但整体质量不高,影响面不广,没有达到应有效果。加强昆仑神话研究,需要在国际视野和文明共享大视域下进行推进。
1.构建昆仑神话研究体系
截至目前,作为世界级文化大系的昆仑神话研究体系尚未形成。而这一研究要在历史辩证法下探索昆仑神话与远古文明研究的原动力,并形成长效机制。
2003年5月,陕北毛乌素沙漠南端一座古墓的开启,向世人展示了举世稀有的汉代壁画精品。壁画中的昆仑山是由五座山峰组成的高入云天的山脉,但它仍不能与西王母直接相触,仍要通过蘑菇状的云柱与她相通,给人以西王母至尊至上的印象。作为汉代的一种文化信仰,西王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民间宗教崇拜性质的、有着常人形态的神,它是古代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最坚实的信仰,直到唐代佛教文化渐盛于中国,西王母信仰才渐渐淡化,故又被海外学者称为“中国第一神”,也是“母文化”的重要代表。由此可见,构建昆仑神话研究体系,对于唤醒中华“根源”记忆,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维护世界和平至关重要。其中,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认识到昆仑神化研究是探究中华“根源”和中华文化“母体”的需要,也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需要。第二,要结合人类信史和中华文明史的研究,构建昆仑神话研究体系。第三,要把昆仑神话研究作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初始阶段,为探索远古人类文明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2.推进广义神话研究
要结合现实主义的需要,探究昆仑文化的原貌。著有《中国神话》《中国神话故事》《中国神话史》《中国神话通论》等著作的我国神话研究泰斗袁珂先生,继茅盾、鲁迅等人关于扩大神话的范围看法之后,首提“广义神话论”,为拓展神话研究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指出“神话并非与原始社会同始终,而是一直延续至阶级社会,尤其是长时期存在于封建社会”。在这一思路指引下,昆仑神话研究与社会和历史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3.强化道家学说与昆仑神话渊源的研究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①鲁迅:《随感录》三十八,1918年11月15日,原摘自1918年8月20日鲁迅致其同乡好友许寿裳的信。以研究中国科学史学而闻名世界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
道家思想是华夏民族思想的主体之一。它不仅伴随着所有历史社会的始终,而且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比如说,盛行于西汉时期的黄老学说,就是道家思想的一个主要分支。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神混合”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视为上古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而这些,都是昆仑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化道家思想与昆仑神话渊源的研究过程中,贯彻并突出对道、释文化在西域乃至中西南亚地区的研究和应用,必将能够对这些区域文化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4.将玉文化纳入昆仑神话研究体系
玉石在中华文化里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玉石神话是中国神话文学中最早发生的一大类,其基本的信仰内涵和想象模型的形成、神话观念所支配和衍生出的华夏核心价值,隐含于八千年来的文化大传统视野中。玉石神话的存在之久,可以从出土的史前玉器生产实物中得到求证。解析黄帝播种玉荣、大禹获赐玉圭、夏启佩玉璜升天、姜太公钓得玉璜预知天命和周穆王求见瑶池西王母等神话,可知,在前青铜时代到来的前夜,玉器生产是当时华夏社会建构精神权威的主要生产对象[11]18。
以玉石神话观即物神崇拜的四面传播为特点的社会整合过程,铸塑出华夏文明发生根脉上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说黄金神话对于西方文明价值世界建构的原型编码作用,那么玉石神话则是对于中华文明价值世界建构的原型编码作用。叶舒宪提出,玉石神话成为解开华夏文明发生的一道有效门径。玉石为天为神的信仰、华夏认同的根本,以玉器生产开端为标志,其核心价值理念形成距今七八千年。把玉文化纳入昆仑神话研究体系,有助于人们提高共同的认知和认可,拓展其研究的价值和内涵[12]。
5.延伸昆仑神话研究触角,联通丝路沿线民众民俗和民心
神话反映了民族特性,昆仑神话在很多方面自然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性。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层面而言,昆仑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创世文化方面傲视群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基础,更是中华民族先祖智慧的结晶。昆仑文化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民众交往中仍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纽带作用,也必将能够成为各国人民交流交往的“金钥匙”。
以文明体系重构视野推进昆仑神话研究,虽是一个新课题,但其基础牢固。这一基础取决于我国自古以来已有的庞大、厚重的神话传说体系,和源源不断的厚重文明积淀。昆仑神话作为人类远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共性密码所在,更是世界民心相通的“根基”。加强对昆仑神话为代表的“根源”文化的研究,引导人们客观认识历史,认识文化,认识世界,探源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更为广泛、更为久远的内在联系,为重现中华文明辉煌助力,为重拾中华文明的尊严,重构世界文明体系话语主导权提供支持。而这些,正是基于昆仑文化背景下的文明同源、文化同根、血缘同脉、历史同理的基因,将大昆仑这一“大道之邦”的诞生地、和谐家园的发源地、弘扬正气的图腾地重新建立起来,成为世界文明体系公平与公正的支点,能够最终实现世界人民文明共享的宏伟目标。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张青松,李炳元.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环境变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叶舒宪,等.山海经的文化寻踪[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章太炎.俱分进化论[M]//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朱继征,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5.
[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7]陈须隆.打造亚欧命运共同体[J].瞭望,2014,(42).
[8]章开沅.价值体系的重建与人类文明的重构[J].南国学术,2014,(2).
[9]王大有.中华源流[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10]陈连山.论古代昆仑神话的真实性[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1]费孝通.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12]叶舒宪.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平)
The Significance and Approaches of Research on Kunlun Mytholo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ization System Reconstruction
REN Xin-nong
(Research Center for 359 Brigade,Cadres Institute for 359 Brigade,Alaer,Xinjiang 843300,China)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China,whether in abundant ancient records or in these mysterious signs and traces found in archaeological works,Kunlun Mythology has an inseparable internal link to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Especially for the Kunlun Mountain,the exact origin of mountains,waters,mythic figures and ranges in China,because of its mythology,it has shown a strong historical support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woven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civilizations of Han Chinese and Chinese ethnic groups in such aspects as root,origin,linage and methodology.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it has become the motif of all-round Chinese culture.Kunlun Mythology is the over-all spiritual home for Chinese and also the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 for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ization system reconstruction,to wake up the comm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collections among peoples in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ocreatea Euro-Asiacommunity featuredin commonunder standing hasirre placeable placein contemporary world.
Kunlun Mythology;civilization reconstruction;significance
B932
A
1671-0304(2017)03-0090-06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0616.1310.030.html
2016-07-20[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13:10
任新农,男,湖北十堰人,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党校、三五九旅精神研究所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三五九旅文化、新疆屯垦、西域文化和新疆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