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热动专业的双导师模式探究

2017-04-02 17:06郭瑞娟
时代农机 2017年11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职业

郭瑞娟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对学生而言,就学即就业,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师资队伍能否满足学徒制的需求将是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学校、企业两地之间如何完成教与学的对接?双导师模式应运而生,双导师教育模式即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的方式,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这就要促进校企双方密切合作,打破现有教师编制方式和用工制度的约束,探索设立企业兼职教师岗位,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

1 双导师模式建立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出现“用工荒”,而同时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冲突究其根源是紧缺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岗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必须是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的技术性人才。面对这一问题,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将高职教育与国家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对高职教育寄予了厚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八师石河子市出台了《2015年八师石河子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实施意见》〔师市发(2015)42号〕,《意见》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加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兵团出台了《兵团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施方案》〔兵教办发(2015)6号〕,就高职院校来说,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要是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被逐步引入到高职教学中。

2 双导师模式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在提倡轻理论、重实践,将理论教学课时不断压缩,而将实践教学课时大幅度提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加深,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实践的同时不断获得学校理论导师和企业实践导师的双重指导,但由于种种原因,从实施的效果看,并不尽如人意。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生产实际技术问题,时常无从下手,究其根源其实是师资问题,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师资的特殊性,即要求教师要有“双师”素质。而职业院校教师的录用都是按当地人事部门要求进行的,对学历要求较高,因此所录用的教师多数理论水平较高,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较低,虽然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职业资格证书,也只是对本行业的部分知识有所了解,多数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但实际职教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很难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是“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他们绝大多数没有接受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对教育理论不够了解,这就使他们很难将实践经验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其次,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都无法一对一地为学生安排导师,有些师生比甚至是1:10,导师们都有本职工作,再遇上责任心不强的导师,更是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再次,上课时间、制度成制约因素。怎样让导师发挥设想的作用,是双导师制建设中最核心的问题。时间重叠、制度缺失成为制约双导师制发挥作用的症结所在。

3 双导师模式应解决的问题

(1)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应用为主,为了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在推行“双导师制”时,要特别注意双导师的培养机制,要根据“双师”的要求来培养导师。校内导师的培养要从青年教师抓起,对教师从事实训教学要有制度规定,要有意识地让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工作,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并从本专业中具有“双师”资格的一线教师中选聘出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实践技能、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以及极高的工作热情的导师。对于企业导师,要从本专业企业工程师、技师、技术能手中培养和选聘,企业导师要具有丰富的生产一线技术工作经验、良好的职业操守、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传道授业意愿,并对企业导师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培训,从而更好地将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

(2)双导师激励制度的完善。要在薪资待遇、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双导师制”人才培养工作中去,在制度的保障下,让“双导师”得到学校与社会的肯定,让他们有成就感与获得感。

(3)明确双导师的职责划分。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由于工作单位不同、身份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等因素,对职责的划分和执行也应该有所区别。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校学习基础课程,由校内导师作为理论指导教师;初步完成认知性训练,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岗位流程认知和操作工环境认知,提升学生发展空间,以师德教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风,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校内导师应就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本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随着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断深入与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指导教师还应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基本概念的把握、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以及专业知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在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校内导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写作进行指导。校外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指导完成操作工项目训练和操作工轮岗训练;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4)保证导师与学生交流畅通。双导师工作受环境和地点制约,并且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及时调整。导师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都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桥梁,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借助于现代通信方式,如电话、QQ、微信等进行沟通,交流的内容涵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生活上所碰到的困难、心理问题以及思想上的波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技术的沟通等问题,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取得优异成绩,将专业知识学牢。

(5)健全双导师的评价机制。“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应由其所在的院系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评价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过程评价是考核“双导师制”实施的流程、教学方式、课程组织等内容,结果评价是考核“双导师制”实施后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内容。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全面考核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

4 结语

在当前新业态下,高职院校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双导师制的运行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再加上实践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从而可以保证将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专业培养目标不明、教学现状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设备不足、学生角色转变难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1]李传伟.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双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

[2]张耀辉.高职院校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68-70.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职业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V eraW an g
导师榜
我爱的职业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