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聚居区乡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基于对浙南遂昌三仁畲乡的实际考察

2017-04-02 13:28张慧卿张雪晴李德
关键词:浙南农业产业结构性

张慧卿,张雪晴,李德

(1.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

民族聚居区乡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基于对浙南遂昌三仁畲乡的实际考察

张慧卿1,张雪晴1,李德2

(1.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的安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对解决民族地区乡村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现代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关注民族地区乡村农业发展问题,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各民族和谐共生。以浙南畲族乡村为例,通过分析畲族乡村农业发展现存问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以期为畲乡或其他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畲乡; 农业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扶持下迅速发展,粮食稳步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但是,随着新常态不断加深,农业发展内部与外部环境正发生着剧烈变化,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向结构性矛盾转变。为了破除制约农业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实现农业结构性转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以此作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侧改革理论上一脉相承,是以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为基本要素配置,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五大任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延伸,是供给侧改革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操作方式,对农业发展具有针对性及导向性[2]。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农产品供给与社会消费结构性矛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消费水准和层次正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追求“量大”到“质高”转变。与此同时,农产品消费模式已逐渐由温饱型消费模式转向质量型消费模式,大众对于农产品消费已经不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近些年,人们对于高品质绿色农产品需求日益旺盛,然而,由于生产中高端农产品成本较高,供给端生产量远低于需求量,农产品市场中高端农产品明显供不应求,介于此现状,一部分消费群体转而向国外市场寻求高品质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农产品进口显著增加。因此,农产品市场上出现低端农产品产量过剩、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农产品供给矛盾异常突出。从农业供给体系看,如何破解农产品供给矛盾的难题,增强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适时依据消费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及质量,提高中高端农产品的数量用以满足市场需求量,是当前生产端供给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其二,农业供给结构性生产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农业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结构和组织关系[3]。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农业产业发展曾过度追求数量的快速增长,造成部分农业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产业生产效率不高,农机化使用率普遍偏低,现代化农业发展滞缓;农业产业区域化、特色化不明显,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农业种养产业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足够长的产业链,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部分村民小农思想深厚,市场观念较弱,协作意识淡薄,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合作组织个人与合作社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从而达不到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预期期望;农业生产区域结构不合理,缺乏差异性生产与特色生产,对品种、品质和品牌建设重视不够,导致总量有余,优质农产品不足[4]。因此,如何依据各区域实际情况,构建新型农业供给体系,破解区域农业产业中不合理结构布局,才是农业产业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乡村因深受历史以及现实多重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特色化、现代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并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农业发展始终伴随着结构调整,而结构的调整总是围绕着人类对农业的功能需求[5]。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破解民族地区乡村农业发展难题的突破口,有利于缩小区域性发展差距,维护民族团结。畲族作为古老的游耕民族,在历经漫长而复杂的迁徙过程后,逐步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其农业发展问题对于散杂居民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畲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闽、浙两省,而浙南畲族地处长三角地区辐射范围边缘,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发达区域形成巨大反差,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笔者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为浙南畲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地区乡村农业发展的路径。

二、当前浙南畲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南畲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模式推进农业工作,农业经济发展增速较为平稳,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特色化、规模化的转型过程中受到地理区位限制、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影响,现代特色产业化农业发展缓慢。笔者通过对遂昌三仁畲乡农业发展的概述,从而发现影响浙南畲乡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出解决制约浙南畲乡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地理位置限制,现代化农业发展滞缓

浙南畲乡普遍被山体分隔,形成零散的小畲村,虽然这些分散的小畲村在自然资源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它们在农业发展上具有同质性。浙南畲族村落80%以上都属于高山村,山区地形复杂而独特,境内交通不便。现阶段,仍有不少零散聚居的畲族村落坐落于高山之上,仅以简易的康庄公路相通。康庄公路加强了村落与外界的联络,缩小了村与村、村与镇、村与城之间的距离,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建造山路成本过高且耗时长,通往山林生产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生产要素仍沿袭肩挑手提的原始方式进行传输,传统农耕模式根深蒂固,效率较低下。由于山路崎岖、运输成本过高、风险大等因素,导致畲乡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商品率低,村民种植的农产品主要满足自给自足。浙南畲乡山多坡陡,耕地面积少,可耕土地呈零散分布状,细碎化现象严重,很难推进大规模机械化的耕种模式,现代化农业发展滞缓。全县土地面积为7900公顷,山地面积7573公顷,约占土地面积的95.41%,而可耕地面积为363公顷,仅占土地面积的4.59%,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4公顷*数据来源于遂昌林业局。,同比低于全国的人均水准。有限的耕地面积很难开展现代化农业作业,难以实现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如何依托山区资源禀赋,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实现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型,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浙南畲乡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三仁畲乡地处瓯江流域,位于遂昌。畲族作为古老的游耕民族,在历经长时期的迁徙辗转过程中,大多选择远离汉人聚集的平原地带依山而居。浙南畲乡聚居点地处高山地区,山地地形崎岖,不具备肥沃的土地、开阔的农作空间,再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现代化农业发展滞缓。

(二)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经营规模低小散

由于相对闭塞的区位空间以及滞后的经济氛围,畲乡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业经营分散、规模小、土地利用率较低,市场竞争力不高。例如,菜园茶虽具有投资少、灵活性强等优势,但其规模小、数量少,产量低,并呈零散型分布,未能达到商品茶叶种植规模。如何进一步壮大“龙谷”品牌,利用品牌优势带动畲乡茶叶产业发展,增进“龙谷”企业与畲民的关联,培育新型茶叶合作组织,带动畲民增收,是现阶段三仁畲乡特色茶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遂昌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县内林业用地面积22.1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1%,位于全省前列。2015年全县林业总产值为39.88亿元*数据来源于遂昌林业局。,其中笋竹业产值占林业总产值较大比重。笋竹业作为三仁畲乡支柱产业之一,是当地农户主要的增收来源。三仁畲乡是竹林高效经营的典范,盛产冬笋,尤以“小忠冬笋”最为出名,“小忠冬笋”中心产区面积约1066.67公顷,年产量达280万公斤,经济效益可观。然而,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传统企业不具备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笋竹产品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市场对传统笋产品的消费需求,导致笋相关的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如何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对笋竹业产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提高笋竹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满足消费者对质的追求,是突破现阶段三仁畲乡笋竹业产业低迷的关键。

现阶段,浙南畲乡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发展欠成熟。浙南畲乡龙头企业起步较晚,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脆弱,很多企业“内源”动力不足,缺乏通过提升农产品深加工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浙南畲乡大部分的龙头企业是本土企业在政府支持下逐步壮大,这些民营企业自身并不具备雄厚的资金基础及丰富的技术经验,对周边畲族聚集区域农业产业辐射较弱;它们以承包模式开展自我经营,与分散农户关联较小,未发挥较强的带动作用。其二,“农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育滞缓。农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生产经营的自组织,是传递政府与农民关于农业信息的纽带,对调节小生产与大市场间的供需关系,加强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浙南畲乡农业合作社规模较小且分布较为分散,与社员关系松散,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充分表达社员的利益诉求,未能真正起到保护社员利益的作用。农业合作社经营范围有限,社员获益受到局限,再加上社员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农业合作社缺乏了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阻碍农业产业组织化进一步发展。

(三)农本思想深厚,现代农业人才匮乏

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是制约浙南畲乡农业发展的关键。畲民历经千年的迁徙,以“迟到者”的身份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大山深处,长期的信息及交通闭塞,使得畲民小农观念深厚,市场意识淡薄,他们以山为基,倾向于分散的耕种模式并予以粗加工用来满足自给自足,农产品商品率偏低。山区教育落后,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农业劳动者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了绝大多数*数据来源于《丽水统计年鉴2016》。。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青年因地区落后,限制了个人发展,大多进入长三角发达城市就业。留守在村里的老人不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节奏,他们无法独立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对现代化农艺技术了解甚微,不理解甚至排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阻碍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畲乡互联信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现阶段,仍有一小部分村民无法熟练地掌握及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进行“线上”、“线下”的营销及宣传,造成小部分农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畲乡缺乏吸引人才的要素,从事现代农业的科技人员极度短缺,无法及时对村民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指导,影响农民增收;畲乡企业缺乏农业研发人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很难开发出优质的、经过精加工、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产品;同时,企业缺少新型科技农业人员。由于员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从熟悉到掌握农业技术消耗时间及精力,从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变高,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今后推进浙南畲族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浙南畲族乡村农业发展大体上与全国农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纵向来看,浙南畲乡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受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发展速度较为可观,畲乡村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升且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横向来看,浙南畲族乡村虽然在发展速度上不及发达地区乡村农业发展速度,但是,由于地处长三角经济圈边缘,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在经济圈发达经济辐射及带动下,其农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地区乡村,且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民族乡村前列。然而,现阶段,浙南畲族乡村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农产品供给与大众消费的结构性矛盾,农产品供给量与消费者需求量的结构性矛盾,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严重阻碍了畲乡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并将其作为解决矛盾的关键,继续推进浙南畲族乡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浙南畲乡的农产品供给量早已满足温饱型消费需求,然而,随着市场对中高端农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高品质、有特色的供给出现明显断层,市场需求大但供给量明显不足。如何解决上述阻碍农业发展的问题,提高农产品的效率和质量,满足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点,增强应对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保障有效供给,是当前浙南畲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一)以资源禀赋为依托,发展畲村特色农业产业

浙南畲乡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具有种植茶叶、药材、水果、竹子,培育高山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天然优势。畲乡特色农业产业需立足于传统农业,以资源禀赋为依托,通过改良品种,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满足现阶段消费者对于质的需求的转变。区分畲区自然资源分布的差异性,以资源优势对农产品进行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地推出区域性主导农产品,推进畲区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格局。畲乡小品种和土特产通过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生产打造成特色农产品大产业,与此同时,继续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运用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稳固的消费群体,提高市场占有率。农业品牌是农业供给体系改革方向之一,覆盖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浙南畲族乡村应当以畲族乡村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培育地方性品牌主体,创新品牌发展机制,健全品牌服务体系,强化品牌营销,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农业品牌化进程[6]。政府应加强科学引导,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及时调整及优化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推动资金项目向优势区、特色产区倾斜[7],为畲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重点培育及壮大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畲乡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畲乡农业龙头企业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挥龙头企业应有的带头作用,积极与周边的分散农户建立关联,带领村民就业增收;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加强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高品质加工等技术研发,增加农产品经济附加值,提高企业核心农产品竞争力,努力完成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型的目标。分散农户在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开展庭院种植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继续打造具有畲乡风味的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农家乐、民宿,通过农旅结合模式拉动消费需求,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拓宽特色农业产业增收渠道,从而更好地发展畲村特色农业产业。

(二)培育多元农业合作组织,提高畲乡农

业组织化程度

“农业组织化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畲农组织化程度愈高, 畲村农业产业化程度愈高[8]。”农业产业化进程越快,越能推进农业进一步向前发展。要想提高畲乡农业组织化程度,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加强政府的引导。政府作为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的纽带,在理顺农户与大企业之间权利、责任、利益关系,协调小农户、小企业与大市场之间供需均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需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关联,加强两者之间农业合作联系,逐步推进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通过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规范企业与农户合作,保障畲民的利益;农业政策向农业组织资金倾斜,通过政策支持与倾斜,鼓励不同农业利益群体加强合作,增强群体间互动关系,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激发农业发展新形式、新方式,促进畲乡农业组织增收。第二,规范农业合作社发展秩序。通过规范农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从而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协调运行的保障,农业专业合作内部组织是由全体社员、理事会、监事会三部分组成,他们分别作为权力机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相互作用,平衡以及约束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的权力分配。始终强调农民在组织内部的主体地位,组织内部应当为农民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组织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组织权威, 进而实现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约制[9]。组织内部的分配机制要始终遵循“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公平原则,保证组员既得利益的公平性。与外合作的利益分配,要始终兼顾投资者与生产者双方的利益,实行按资分红与按交易量返还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模式,同时强化财务管理公开透明程度,实行财务公开,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只有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增强未入社的村民对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信心,提高村民入社的积极性;增进农业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的联系,对规模较小、经营业务类同的农业合作社进行集中整合,扩大农业合作社规模,提高农业合作社运作效率,拓展农业经营业务范围,真正为社员谋利益。第三,培育多元农业合作组织。实现由单一的农业组织模式向多元农业组织模式转型,最重要的是创新农业合作组织形式。农业合作主体大体分为企业、农业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农户,各主体应立足于当地的实情,同时依据对农业产业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合作,实现最优的农业合作组织。

(三)加快畲乡农业园区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

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是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畲乡农业园依托于资源禀赋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如何实现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型,突破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是农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关键。首先,提高农业园区科技研发能力。依据市场对农产品新的消费需求点,及时调整及优化创新的方向与重点,通过旧技术改良和新技术的研发,培育出与畲乡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优良品种;加强山区农业作业的农机设备的研发,及时调节农机设备在畲乡的适用性与实用性。例如,浙南畲乡部分地区茶叶仅产一季,市场供给量明显满足不了消费需求,通过对茶叶种植技术的改进及品种的改良,培育出四季茶并予以深加工打造精品畲茶,同时满足市场对质与量的追求。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条件成熟并以规模化种植为基础的农业园区农机化利用率。农业机械设备的普及及运用有利于加强农业园区集约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及时淘汰旧机械设备,引进适应农业园区作物种植的设备,以农机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畲乡农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最后,注重信息技术在农业园区的渗透和应用。最为典型的就是“遂昌模式”。“遂昌模式”有别于传统农业发展路径,通过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将电商与农旅相融合,通过线上推广,吸引消费者实地体验,从而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畲乡农业园应当借鉴“遂昌模式”,倡导互联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电子平台宣传农业园区的特色农产业,吸引游客实地体验,逐步形成农业园、观光园、采摘园一体化,在休闲旅游的同时,开辟农产品销售新路径;利用电子平台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线上销售,扩大农业园农产品销售新渠道;重视新媒体的影响,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对畲乡农业园特色农产业进行宣传,加快畲乡农业园区转型升级的速度,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农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商业模式。遂昌电商模式很好地将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业发展相融合,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仁畲乡将电商模式运用到农业生产运作中,企业通过对平台反馈的农产品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及分析,迅速反映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及时对企业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农户通过平台销售农产品及土特产,拓宽增收渠道。电商模式的应用为实现畲乡农业发展转型,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具有重大意义。随着遂昌电商模式的发展,遂昌模式逐渐完善和成熟,其发展模式可以视作典范为其他地区乡村提供借鉴[10]。

(四)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畲民是畲乡农业生产活动重要的参与者,是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推进浙南畲乡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实现农民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首先要加强畲乡基础教育建设。村民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因此必须落实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覆盖,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先进教育配套设施,优化畲区教育结构,全面消除文盲、半文盲人群。其次,转变畲民小农思想观念。政府通过教育、宣传等形式,向村民普及特色现代化农业相关知识,帮助村民提高市场观念,增强农产品商品化意识,剔除厚重的农本思想,逐步适应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趋势。再次,提高村民科技素质。随着科技的创新,传统农业正逐步被现代农业所取代,现代农业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对乡村农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畲区政府需定期开展农业技能培训,组织村民学习专项技能,特别是敦促在家务农人员学习农业机械化设备使用方法。同时加大电脑技术的培训力度,为今后电商模式发展趋势奠定基础;举办农业专题讲座,向畲民传授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效提高农户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最后,引进农业高级人才。政府应当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引进一批农业相关专业的人才,为畲乡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积极鼓励畲乡农业人才回乡,为畲乡农业发展做出贡献;企业需提高农业技术人才的薪资及福利待遇,从而吸引高技能、高水平人才前来就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五)坚持“内生”与“外援”双轮驱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浙南畲族乡村在农业发展过程过度依赖政策扶持,缺乏“内生”动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明显的短板。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内部发展的根本途径。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内生”与“外援”双轮驱动的农业增长模式代替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有效破除粗放型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部支援的现状,有利于实现粗放型农业模式向集约型农业模式的转变。浙南畲族乡村外部支援主要依托于援助型资金,用以解决农业基础性增长问题,无法刺激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浙南畲族乡村与内部动力充足的发达地区农业发展速度与水准存在着较大差距。要实现浙南畲乡农业自我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平衡,一方面,要将“外援”转换为“内生”。国家在对浙南畲族乡村农业发展援助资金进行分配时,应预留一定比例的非定向资金给予畲乡政府自由支配。畲乡政府基于对当地民众需求和地方了解,将预留资金运用到地方优势产业上,激发特色产业的创造力与研发能力,摆脱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完全依托外部牵引模式,触发新的消费需求点,拉动经济增长。畲乡政府作为地方权力机构是连接国家和人民的桥梁,应在享受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发展经济的同时运用好公共协商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农业发展协商过程,汇集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建立区域结对合作机制。畲乡企业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要突出本产业优势与特色。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企业对其进行投资;努力宣传本地企业产业特色及优势,积极寻求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努力达成区域结对。结对的发达地区应与民族地区互惠共利、优势互补,以先富带动后富,积极帮扶落后民族地区发展,为其引进高新技术,培育地方应用型人才,发掘民族地区自身经济发展潜力,尽快形成区域联动,激发民族地区内源动力,更好地推进浙南畲乡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学习、整理、借鉴,并基于对浙南遂昌三仁畲乡的实际考察,得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两方面着手调整的结论。

1.围绕大众需求,加快农业供给结构调整。围绕大众需求,加快农业供给结构调整。政府应遵循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适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供给端生产适销对路的中高端健康、无公害农产品。供给端应积极顺应市场农产品需求的趋势,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实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及优化农产品,增强适应市场随时变化的灵活性;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中高端农产品生产效率,推进资源低消耗,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注重绿色供给与创新相结合,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新型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新型消费需求;降低低端农产品供给数,增加中高端农产品供给,进一步促进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品种及质量,从而契合消费需要。

2.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现阶段,需继续完善农业政策与制度;创新农业生产机制体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及时调整特色农业产业化布局,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强种养业融合互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内涵性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EB/OL],(2017-02-05)[2017-03-08]http://news.xinhuanot.com/politics/2017-02/05/c_1120413568_3.htm.

[2]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访谈)——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办[N].人民日报,2016-01-04(02).

[3]唐华俊,罗其友.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8-60.

[4]彭建涛,杜俊涛.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7): 36-37.

[5]张世兵.现代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16.

[6]唐珂.推进农业品牌化提升农业竞争力[N].农民日报,2017-06-12(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R].农发(2017)1号(2017-02-06).

[8]王逍.畲村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完善与创新——基于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寺等畲族村落的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75-81.

[9]熊辉.社区参与从他组织到自组织[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5):69-70.

[10]董坤祥,侯文华,丁慧平,等.创新导向的农村电商集群发展研究——基于遂昌模式和沙集模式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6(1): 60-69.

(编辑:程俐萍)

Onstructuralreformofagriculturalsupplysideinruralareaofethnicgroup

ZhangHuiqing1,ZhangXueqing2,LiDe2

(1.SchoolofMarxism,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212013,China; 2.ChinaExecutiveLeadershipAcademy,Shanghai201204,China)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s related people's interests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key to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and people's life.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lving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rural agricultural suppl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advanc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griculture in ethnic area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minority areas, narrowing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all ethnic groups. This paper, taking the village of She ethnic group in the Southern Zhejiang as an example,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from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 The She ethnic group village ;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327

A

1671-816X(2017)11-0018-07

2017-06-05

张慧卿(1977-),女(汉),山西繁峙人,教授,博士,英国伯明翰大学政府与社会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民族政治学、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等方面的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4年一般项目(14BMZ062);江苏大学第 十六批科研立项资助项目(16C458)

猜你喜欢
浙南农业产业结构性
口号嘹亮 精神永存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解放战争时期浙南革命斗争档案介绍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浙南采风,余偶微恙,未克成行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