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周,寇福明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应时而生与时俱进得时而新
——记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成立
吕红周,寇福明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本次论坛是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召开的,旨在推动国家对外交流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语言服务。许渊冲是我国中、英、法三语互译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的确立。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为全面和深入地研究许渊冲翻译理论、发掘翻译理论的中国学术资源、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提供学术平台以及对翻译中国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许渊冲;一带一路;中华文化走出去
2016年12月3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文化战略研究论坛”暨“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山西大同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30多所大学与科研院所的百余名学者参会。
山西大同大学校长冯锋在致辞中对研究院未来发展寄予厚望: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下称“研究院”)的成立将引导山西大同大学的外语教学与科学研究;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形势下,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发挥重要作用。山西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王正仁教授更是对论坛如此之高的规格发出感叹,指出研究院落户山西大同大学的非常意义。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黄友义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许钧教授、辽宁省翻译协会会长董广才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分别发来贺信,不但肯定了成立研究院的重要意义,还赋予其战略意义。许渊冲先生发来祝贺视频,虽已届95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声若洪钟、逻辑清晰。他指出汉语是艺术的语言,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从“心所欲不逾规”,希望研究院要以使世界文化更加辉煌灿烂为使命。之后,山西大同大学校长冯锋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李亚舒教授共同为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揭牌。
开幕式后,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中国科学院李亚舒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杨俊峰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党争胜教授、南开大学吕世生教授分别以“许老,译之时者也”、“许渊冲先生‘新译’思想辨析”、“‘一带一路’建设与语言服务”、“许渊冲诗歌翻译与认知语言学交叉研究与思考”、“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传统性、现代性和普适性”、“中国‘走出去’翻译的困境与忠实概念的理论局限性”为题做了主题发言。在分论坛环节,与会代表积极参与论文宣读和讨论,最后吉林大学廖正刚教授、临沂大学王世文教授就分论坛情况做了总结。
最早的人类从大约250万年前的东非开始演化,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类简史》[1](P4-5)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历史经历了三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大约12000年前的农业革命及500年前的科学革命,正是这三大革命改变了人类和人周围的其他生物。认知革命指人类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其最大特征在于人类使用语言讨论虚构的事物能力,语言和文化是认知革命的主要成就,而人类的文化就是由一系列想象的现实所建构的人与人沟通合作的基础。语言的指涉功能具有超越当下时空的特性,赋予人谈论彼此都知道或相信但不在场的东西,“这些行为(指语言行为——作者注)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参与沟通的双方,都具备共享意图的技能与动机这种心理基础,人类演化出这种意图,是为了方便在合作活动中与他人互动”。[2](P242)
人与人互动的基础是一种共享意图,语言是人类符号系统中最典型、最发达的一种。本质上,互动的形式是意义的转换即翻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开始研究和探索翻译现象,翻译科学的提法则迟至20世纪初才出现。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表现在学界有意识地对翻译加以系统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的研究。翻译既可以发生在语内,如方言与方言、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古代语与现代语,以及不同文体风格之间;也可发生在语际,如英语与汉语、汉语与法语、汉语普通话与民族语等;亦可以发生在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如自然语言转换为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这正是雅各布森1959年提出的语内、语际和符际三分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董秋斯先生首次提出发展我国翻译学的主张,自此,我国开始了关于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是否要建立翻译学的讨论。直至2015年我国翻译界提出“翻译的定义应随着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3](P14-15)从而需要重新定位和定义翻译。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国经历了引进、讨论和本土化的过程。
20世纪初,对中国译论贡献和影响最大的是严复,他提出的“信达雅”几乎影响了中国翻译界整整一个世纪。之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了“三美”,即“音美、意美、形美”。鲁迅之后,林语堂在“三美”基础上提出了“五美”,即“音美、意美、形美、神美、气美”。郭沫若则提出了翻译的“创作性”,将翻译理解为一种思想和艺术的再创作。朱光潜在《诗论》中提出“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辩证地思考了翻译、艺术、创作的复杂关系。傅雷被认为是朱光潜之后最重要的翻译家,对我国译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三似”,即“神似、形似、意似”。与傅雷同时代的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境”,即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以上翻译大家被许渊冲先生认为是中国翻译理论学派的重要建构者。
许渊冲先生秉承理论来自实践的信条,提出译学要敢为天下先,因为中英之间的差距远大于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所以“能解决中英(或中西)互译实践问题的理论,才是目前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译论”。[4](P4)许先生坚持文学翻译工作数十载,至今仍笔耕不辍,且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译著160余部。对此,党争胜教授在主旨发言中给予了客观评价:“许渊冲先生宏富且精湛的翻译作品和系统且实用的翻译理论成为英语、法语和汉语三语种互译的一面旗帜和代表”,“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继承并发展了中外传统理论,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性和普遍适用性”,“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学翻译理论的终结,当代文学翻译理论的确立”。[5]许渊冲先生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又获得了国际翻译家联盟颁发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这是国内和国际翻译界对许先生中法、中英翻译实践和理论成就的高度认可,许先生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完善过程,潘文国教授在主旨发言中高度总结了许渊冲翻译理论的系统化路径,即第一阶段的三美理论,第二阶段从六论到八论,第三阶段大道至简、从心所欲不逾矩。许渊冲翻译理论广泛汲取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资源:鲁迅的“三美”、傅雷的“三似”、钱钟书的“化境”、源自《论语》的“三之”(知之、乐之、好之)和“从心所欲不逾矩”、源于《孙子兵法》的“三势”(发挥优势、改变劣势、争取均势)、源自《易经》的“八论”(乾、离、坤、兑、巽、坎、震、艮)。许渊冲将自己的翻译理论总结为:“三美”是本体论,“三化”是方法论,“三之”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而中国学派译论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4](P9)可见,许渊冲翻译理论注重系统建构,又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有传统继承性,又有理论现代性,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建构。潘文国教授认为,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是第一个成熟的文学理论、中译外理论、传统文化外译理论、诗词外译理论”。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两次演讲中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由此“一带一路”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王铭玉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就“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内容、分布情况、语言情况作了基于数据统计的详细分析,展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和新时期所具有的宏观意义。“一带一路”“语言铺路”成为众多专家的共识,因为良好的沟通是语际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语言服务概念就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王铭玉教授指出:“语言服务业指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的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的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为内容的新兴行业,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的翻译行业。”语言服务业目前仍未被纳入《国家经济行业分类》,其身份地位阻碍了语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在互联网和物联网高速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上,传统语言服务业急需建构新的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因而,语联网将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这对规范语言服务行业标准、提高语言服务质量和效率、扩大语言服务范围将产生重要意义。
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适逢“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正值我国翻译学界对翻译重新定义和定位的讨论期,也是中国翻译理论学派走向世界、为丰富全球文化贡献中国力量的时代需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应该为人类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我们的翻译研究要扎根中华文化土壤,在对外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造福人类。
研究院的成立要积极学习和研究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发掘中国学术资源中的理论因素,党争胜教授指出:“研究许渊冲的理论时,重点研究许渊冲对中外传统文学翻译理论的基因继承性,对现代文学翻译理论的基因创新性,对文学翻译理论的艺术偏向性,对翻译实践的科学指导性以及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普遍适用性;研究许渊冲的翻译实践时,重点研究他的理论是如何影响他的翻译作品的。要对其译著进行翻译学意义和文学意义上的双重评判,通过这种双重检验和评判,对其译著进行翻译文学意义上的肯定。”[5]党教授进一步指出,由于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他的诗词、文学作品翻译,能否可以进一步适用于科技文本等其他领域,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补充。
潘文国教授对研究院成立后的研究方向也给出了可行性建议,比如三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许渊冲翻译理论的中国学术资源、许渊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翻译理论与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译论与国际译论等。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集中体现了中国学派译论的观点。但任何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既要学习许渊冲,也要研究许渊冲,更要超越许渊冲,让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不断完善、深化。许渊冲先生在祝贺研究院成立的视频发言中指出:建立研究院的意义是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更加光辉灿烂。
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为更多学者集中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平台,为中国学派翻译理论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必将为推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1](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美)迈克尔·托马塞洛著,蔡雅菁译.人类沟通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谢天振.现行翻译定义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对重新定位和定义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5(03):14-15.
[4]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J].中国翻译,1999(02):4-9.
[5]党争胜.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传统性、现代性和普适性[R].“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文化战略研究论坛暨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主旨发言论文(大同),2016-12-03.
Forming,Developing and Systematizing of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Theory——A Report to the Opening Ceremony ofXu Yuanchong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Comparative Culture
LV Hong-zhou,KOU Fu-m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is symposium was hel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Initiative,aiming to propel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the overseas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and to provide language service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Prof.Xu Yuanchong is a Chinese-English/English-Chinese/Chinese-French/French-Chinese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theoretician,and the formation of his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y featu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Hereby,the founding ofXu Yuanchong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Comparative Culturewill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s upon the all-round and in-depth research of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theory,the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etical resources,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nslation school,and provide an academic platform for the overseas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Xu Yuanchong;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H059
A
〔责任编辑 裴兴荣〕
1674-0882(2017)02-0026-03
2016-12-30
吕红周(1981-),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符号学、语言学、翻译研究等;
寇福明(1970-),男,山西大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英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