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构建

2017-04-02 08:19:56叶芮杏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

叶芮杏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富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构建

叶芮杏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认同,为大学生职业认同赋予新的内涵。分析影响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构建的因素,并提出工匠精神培育途径和提高当代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对策,解决现今高职院校急需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改革创新课程,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工匠精神;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构建

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into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al ident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give new recognition of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model,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ultivating artisan spirit and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ve curricula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Keywords:craftsman spirit;college student;professional identity;model construction

“工匠精神”以其精益求精、从容坚定、乐此不疲而著称。大学生自身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外,还要有爱自己事业的热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事业和技艺孜孜不倦追求的动力就是自己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和钟情。所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职业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还应该加强素质的教育,着力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们热爱自身专业、热爱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品质。

1 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的联系

1.1 工匠精神的含义

2016年3 月,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让工匠精神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频词。工匠精神并没有完全标准的定义,通常指的是工匠对自己产品持之以恒、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做到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功到自然成。正如古语云“成大人成小人全看发心,成大事成小事都在愿力”[1]。这是一种对待职业的态度,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培养当今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经济的发展,也满足社会企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实际要求,促进大学生自身更好地发展,让广大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能够做到术业有专攻。

1.2 关于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的研究

职业认同模式是由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发展而来的,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从业者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目标定位、社会价值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看法[2]。即一个人对职业的主观看法或态度。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认同模式对其日后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培养现代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认同模式,要从确立在校生的正确职业倾向开始,从而培养他们对职业的兴趣和热爱,进而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职业认同模式,为日后拥有高质量的就业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奠定基础。

1.3 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的结合分析

工匠精神是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培养的重要标准,能够避免大学生的职业认同走向歧途,实现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的改进,从注重技能的提高上升到注重实现人的职业素质发展。从做事开始,每一件事都是事在人为,要想把事情做好,先要有这个理念。将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教育的思想理念,使其体现出真正的职业认同模式教育的特点,让大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先德行,后技能”,“有成人而后有成事”,培养出真正具有“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如果高校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忽视学生精神发展的道路是不对的,因此要不断转换教育方式,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性[3]。工匠精神的教育也是学校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将其与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结合,能够更好地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

2 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重要性

2.1 有利于缓解日益突出的大学生跳槽问题

根据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发生调整变化,从业者在不同组织、不同行业之间的职业流动更加地频繁,跳槽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根据中国青年网的新闻调查报道,有33%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就选择离职,其中“211”院校毕业生离职率22%,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离职率为33%,而高职高专院校则高达45%[4]。而搜才网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毕业一年以内,有40%的人会选择跳槽,毕业两年内会增加到50%,毕业三年内到达60%,也就是说,有60%的毕业生三年内至少跳槽一次。

如此高频率的跳槽,无论是对企业的正常运转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在残酷的市场就业竞争和日益频繁的职业流动过程中,大学生的专业化程度和职业道德素质往往就决定了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效能。而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缓职业的高流动性。职业专业化与职业兴趣、职业认同的组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就效能与职业幸福感。

2.2 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中国合作商的高工作效率以及低成本的薪资吸引着他们。然而,近年来的合作厂家数量却逐步减少。比如,德国的施泰夫(Steiff)泰迪熊玩具公司生产的泰迪熊玩具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一只泰迪熊玩具拥有35个零部件,售价在40到70欧元之间,这样的一只泰迪熊百分之八十的工序都是由手工制成,工厂的员工学习制作这样的一只小熊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有段时间施泰夫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将部分泰迪熊的生产外包给中国企业工厂,但合作仅维持了4年不到就结束。施泰夫公司时任CEO认为,中国工厂生产的部分泰迪熊眼斜口歪,质量劣质,损坏施泰夫公司的声誉。他还解释,中国工厂质量不过关的原因是雇员流动性过大,同时又缺乏专业和长期的训练。

与此同时,不少国外企业也发现同样问题,他们曾经频繁访问中国合作商,希望能够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但后来却发现仅仅六个月,一家企业工厂的全部人员几乎就全部换了。企业和工厂的员工流动速度之快让人不禁开始思考如今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问题,员工们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岗位对企业的重要性。在企业和工厂没有找到合适的备用员工时,而员工们又一走了之后,岗位的空缺给公司带来了损失。

上述现象揭示了中国企业、工厂遇到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专业技能的缺失,二是人员流动率高。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对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的构建有助于解决人员流动率高的问题。所以,富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二者结合必不可少。

3 影响富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构建因素

3.1 社会因素

当“工业4.0”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之时,一波又一波学习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热潮生生不息,但是,不少企业过度追求“周期短、见效快、投资少”所带来的短期效益,忽略了产品的质量问题。近年,虽然大国工匠成为热点词汇,技能型人才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肯定,但这并不能掩盖技术技能的一线人员囊中羞涩的尴尬。胡双钱是我国大型商用飞机工厂的首席钳工,在36年中,他加工了几十万个大型飞机零件并无一出错。而他自己几年前才从住了多年的一居室搬出,贷款买了房子。他得到了一位技术工人所应有的荣誉,却没能给家里带来更多的财富。胡双钱并不是个案,他的例子折射出当今技术工人的常态。如果一线技术人员的待遇不高,那他们在社会就无法有质量地生存,而坚持这一工作的人只会逐渐减少。所以,当从业人员们技艺到达一定的程度,又完成了基础的资本积累,那他们大部分就会选择离开一线岗位,不再去思考该如何提高技艺和效率,而技艺的探索也就到此终止。大多数人是这样的话,这个行业也就难以进步。

3.2 学校因素

现今,我国大部分的大专院校教育,都是以优先考虑就业为办学导向,没有真正地重视精湛技艺的传授,也就导致了大专院校在“传技”和“育人”中出现了偏差,在片面追求就业率方面走了弯路。如室内设计与装修专业,学校教给学生的是装修的理论与电脑软件画图,并没有专门地训练学生如何去刷墙、贴砖等。可是,没有做好刷墙、贴砖等简单的程序,哪会有高质量的房子装修?所以说,我们需要培养的既要是懂操作的高水平技术人员,也要是懂理论的管理者。如果院校没有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学生没有正确的职业认同感,那对社会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学校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加强其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是社会供应人才的保障,因此要培养富有工匠精神的职业认同模式就必须把好学校这一关[5]。

3.3 大学生自身因素

除了社会的客观因素外,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近年来,大学生跳槽率不断上升中,频繁的跳槽并不利于大学毕业生本身的发展。更加严重的是,有些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进行“闪辞”,没有考虑到自己辞职后剩下的工作应该怎么办,这不仅关系自身的诚信问题,更是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问题。在大学度过了四年舒适的生活后,大多数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就会气馁。此外,对自己的职业认同度也不够,没有了解清楚之前盲目进入某一行业,导致了跳槽和“闪辞”现象的发生。所以,大学生在决定从事一个行业之前,要做到在感性上热爱自己的职业,理性上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社会价值,客观看待自己的职业[6]。

4 工匠精神培育途径和提高当代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对策

4.1 加强职业院校对大学生工匠精神敬业理念的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把“工匠精神”贯穿始终,在课程设置、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学生的“工匠精神”敬业理念。学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变成一个有机而又有效统一的过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框架上不断创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新型课程结构和教学手段。职业院校要正确认识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脱离普通教育目标的约束,为培育“工匠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7]。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校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敬业理念,要从培养热爱自己的专业入手,培养热爱自己的专业又要从培养专业兴趣开始。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对设置专业的认知度重视不够,导致有些学生入学后不知道自己所读的专业究竟是学什么和能够学什么,甚至经过三年的学习后仍然不知道将来毕业后要从事的职业。如果学生连专业都不了解谈何热爱,更谈不上职业情怀和敬业精神。所以,必须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概论”之类的校本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认知、专业感情和敬业精神,从而使大学生建立起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认知模式。

4.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职业认同模式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职业认同模式,加强对养成教育、体验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让工匠精神更好地与实践活动、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到学生自身的内在精神之中[8]。德国的“工匠精神”在全世界闻名,将职业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双元制”几乎可以成为全世界借鉴学习的范例。在德国,每一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必须经过三年的学徒训练,必须在工厂或其他产业实践基地进行三年学徒计划。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迅速就业,也能够在毕业之前就充分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行业内部去学习与探索,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4.3 转变社会观念,完善机制与政策,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

在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同时,相应的机制与政策也应该有所完善。《解放日报》上曾报道过国人对于匠人的看法。一个日本人,二十多岁开始做寿司,如果到了六十岁还在做寿司,那么旁人大多数会说:“作为寿司师傅的他做了那么多年的寿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做寿司的前辈,真实值得我们尊敬啊。”而一个中国人,二十多岁开始做包子,如果到了六十岁还在做包子,旁人恐怕就要对自己的小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一辈子都在做包子了”这样的反差有点令人心寒,却很真实,不但反映出中日两国对待工匠精神的文化差异,也凸显出我国对待“职人”的态度。在日本,“职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呼,做了四十多年寿司的日本人可以被称为“职人”,但类似的肯定和称赞在我国却感受不到。所以,社会需要对这种价值观有所赞赏,才能有所持久。此外,国家的机制与政策也应向技术工人偏移,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让技术工人的生活有所保障。只有提高待遇,才会有更多的人专心从事高级技术工人的道路,也才会有更多的人在这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1]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2]耿彦君.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0.

[3]薛瑛,郝文娟.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27):216.

[4]田思雨.90后进入职场跳槽频繁 38%应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EB/OL].[2015-09-07](2016-03-28).https://www.youth.cn.

[5]董玉威.浅谈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的发展改革[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2):229-231.

[6]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7]刘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长春大学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10):1250-1253.

[8]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2):79-82.

(责任编辑:李 平)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Model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YE Ruixi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65,China)

G718.5

A

1008-5475(2017)03-0077-04

10.16219/j.cnki.szxbzk.2017.03.015

2017-05-20;

2017-06-26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项研究课题(2016MZXY23)

叶芮杏(1993-),女,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叶芮杏.富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职业认同模式构建[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28(3):77-80.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工匠风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拿出精神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