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古代河北虚拟资本起源的社会历史条件

2017-04-02 08:19:56苏艺伟刘立华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河北地区河北货币

苏艺伟,刘立华,周 津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初探古代河北虚拟资本起源的社会历史条件

苏艺伟,刘立华,周 津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河北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一脉相承、特殊的不断继承发展的过程,要真正把握好现代虚拟经济的发展规律,探索古代虚拟资本的起源十分有价值。通过对古代河北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梳理,探索古代河北实体经济受到每一个因素的推进与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古代河北虚拟经济尚未发展起来。

虚拟经济;古代河北;社会历史条件

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 the growth rate of virtual economy has exceeded the real economy growth and the scale is also expanding,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al economy in Hebei is a continuous and special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law of modern virtual economy, it is very valuable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ancient virtual capital.

Keywords:virtual economy;ancient Hebei;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虚拟经济是整个经济由实体经济和符号经济组成。以货币为代表的价值符号是为服务实体经济而产生的,随着纸币、有价证券等为代表的价值符号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异化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这里的虚拟经济是指货币和信用,实体经济是指工作和劳务)便产生了。虚拟经济的出现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出现的,所以本文尝试通过对古代河北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梳理,从政治、人口、经济以及科技等角度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经济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

1 古代河北政治和人口发展概况

河北地区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秦汉之后确立了强大的封建专制制度,皇权为了维护统治,中华民族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其中各种制度包括赋役制度、土地制度、租佃制度、禁榷制度等都是这一代价的体现。就生产关系、经济制度而言,河北地区,中唐以前是以封建奴隶制,中唐之后特别是宋代以后,则是以封建租佃制为主。但由于地理位置等特殊性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辽宋夏金元这一历史阶段,在河北地区,不但生产力下降,生产关系也出现了倒退,由宋代的租佃制向农奴制倒退。河北地区属于北宋的北部边防线,北宋与契丹辽朝的和战、交往大都在这一带进行,使北宋时期这一地区的财政带有突出的“边防”特点。

在农业经济时代,劳动力是最主要的生产力,在耕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经济收益最快的办法就是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发展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息息相关,并且还受到战争和民族融合的影响。秦统一全国后我国实行了最早的人口统计。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迁徙,匈奴、羯、鲜卑、氐、羌、乌桓等族纷纷内迁,河北地区成为民族迁徙、冲突的主要地带,又是民族交往、融合的中心舞台。隋唐五代号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河北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最大的变化是河北道作为一级政区得到确立和相对趋于稳定[2]。河北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方面有其自身特点,作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河北人口增速快于其他地区,以及本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中南部较为稠密,北部、东北部人口稀少。两宋时期河北地区的人口在增加速度上不及江南,北方人口一直南移。蒙元时期中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河北地区也不免带入其特色,诸色户计是当时户籍制。按职业划分户籍并相对固定,河北境内军户、匠户、站户、盐户、打猎户、鹰房户等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清前朝是中国古代史的终结时代,其中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清代人口超过历代,河北地区的直隶省超过二千万,是近代以前人口史上的高峰。劳动人口的增长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为现代河北省实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古代河北经济活动

2.1 农业

石制工具的进步以及专门化的狩猎业,为河北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准备了条件。先商时期燕南、冀中地区的经济结构为农业兼营渔猎、畜牧的复合经济体系。殷商时期农业以粗放型农业向精耕农业过渡[3]。春秋战国时期,农作物种类和分布进一步扩大,一年两熟制的推广,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是农业迅速发展的标志。

秦汉时期,燕赵区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从过去比较粗放式的经营转为比较集约式的经营,由于改进农具、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发展水利灌溉,引进新作物,推广良种等,促进了农业生产。主要体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地区的社会经济虽然屡遭破坏,但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优势并未丧失。

唐代自上而下有一套专业的水利管理机构,河北地区还有自己独特的水利管理制度,对于黄河以及一般河流的日常修护有专门的水利队伍。隋代开凿永济渠不仅便利了灌溉也拓展了水运交通。冀北地区历来是北方蒙古高原畜牧区与华北平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农牧兼作。冀中、南畜牧业广泛存在。

北宋时期,由于河北地区自然环境受军事边防影响[4],制约了农业生产。在北部为了防御辽军骑兵南下,宋军以水设险,影响了原本的良田。又着手解决黄河淤沙的问题,这一时期河北地区的果树比较多,尤其是梨树。发达的桑蚕养殖业、畜牧业、林果业和渔业,形成了配套的农副业生产结构。金朝时黄河改道,不再惠及河北地区,农业生产经历了一个由被破坏到恢复垦耕的过程。

蒙元时期河北地区的农业在全国处于中等发展水平。长城以南,主要是农耕区;长城以北,或半农半牧,或以牧为主。政府组织的军民屯田与水利兴修也收效显著。河北境内的自然灾害也是诱发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之一[5]。

明代农业方面,治河开渠、开泉打井、洼地排水、旱地引灌,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粮食产量得到提高,麦逐渐替代粟的主导地位。同时,扩增水稻,实行水旱轮作,尤其引种棉花并成功普及推广,而且逐渐以棉替代桑丝,是北直隶在明代获得的历史成就。清前期政府致力于扩大耕地,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高产作物甘薯、扩种玉米,花生、土豆也起到缓解民食压力的作用,这是清代的一大成就。其中商品型农业有所提高,这是由于经济作物扩种的结果。棉区的扩大,花生以及烟叶等的发展,向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商品。农业的发展为虚拟资本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2 手工业

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主要为陶瓷制造以及丝织技术,先商时期青铜器出现,商代的手工业部门种类明显增加,以及对铁的认识不断提高。除此之外纺织业、漆器与玉器制作以及房屋建筑技术有所进步。其中燕山南北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与冀中、冀南有一定的差异,呈现出其独特的特色。考古发现燕山以南人们经济生活中农业占比较大,其次为渔猎,陶瓷业也有一定发展。燕山以北从事农牧兼营的经济活动—陶器。青铜器的发展在器形和制作工艺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区青铜器铸造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铸铁工艺达到较高水平。冶铁业成为燕赵之地重要的手工业部门[6]。秦汉时期,在冶铁手工业方面,河北地区铁官的设置占全国的八分之一,邯郸仍为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铜器铸造以及丝织、麻织技术均达到这一时期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

隋唐时期,采矿业和冶铁业是唐代的主要手工业部门,铜矿的开采和冶炼也体现冶铜业的发展。河北为桑蚕种植区,为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除此之外,制墨造笔造纸业也相当发达,为后期纸质货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制盐业以及兵器制造也占有一定地位。

北宋时期河北的冶铁、煤炭在全国名列前茅,纺织技术无论质量和数量都是全国第一,酿酒的产量和名牌酒的数量居全国第二,制磁业中的定窑、磁窑跻身全国名窑之列。但由于客观的自然条件,在手工业方面河北也有一些缺项,比如铁矿多却很少出产金银铜,所以制约了铸钱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商业的发展,这时的虚拟资本尚未出现。辽金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族融合后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契丹人手工业最初附属于渔猎畜牧生产和军用,制造皮革、弓箭和马具。女真人更是由于祖先在东北地区居住,气候寒冷,衣用皮毛和麻布,没有丝织业。他们都是在进入中原地带后,吸收汉人的技术发展各类手工业。冶矿业、盐业、制磁业以及丝织业相继发展起来。

蒙元时期官营手工业十分发达,纳失失等织金技术的发展便是中外技术交流的产物。还应该指出的是,手工业产品服务于两都、皇室、军队的宗旨十分鲜明。由于藏传佛教在元代受到格外重视,其他宗教也受到了保护和支持,所以在大都及河北境内的宗教建筑也很多,许多建筑一直保存至今。明代手工业方面,家庭棉纺织业蓬勃发展是最大的变革,赋税折征棉布的政策更是起到了推动作用,民间不仅“服以木棉”,而且多余部分还可以送到市场上变成商品。清前期河北地区的纺织业、制磁业、矿冶业、制盐业在全国均为优势部门。这些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为河北省现代经济圈的形成奠定了市场基础。

2.3 商业

殷商时期河北就出现了商业活动,西周时期河北中南部地区的商业活动随着手工业和农业的初步分工而得到发展,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贝类普遍发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其中货币的大量铸造是战国时期赵地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商品交换的扩大对繁荣市场,促进赵地早期商品经济活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虚拟资本的雏形在此时显现出来。

西汉在河北边境与乌桓、鲜卑等有固定的定期市场。官府管理下的边关互市,是民族贸易的主要形式。东汉的民族贸易和对外贸易,主要是从中央管理转到边郡管理[7]。所以民族贸易和对外贸易的限制有所放松,河北地区的民族贸易和对外贸易地点也不断扩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特点为:南方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北方的黄河流域依然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隋唐五代时期,河北经济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安史之乱之前社会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河北平原仍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8]。陆路交通的发展,永济渠的开凿便利了水运交通,以及海运的优势,河北的商道和商旅日益增多,商业贸易得到了繁荣,与江淮地区贸易以及边境贸易继续得到发展。安史之乱以及随后而来的战乱,使河北地区成为藩镇割据的核心区域,经济上举步不前,其中唐后期至五代商业特点之一是军人普遍行商。北宋时期的河北地区并未因唐中叶以来两个世纪的战乱而停滞和衰落,作为传统型经济的河北经济状况仍位于全国领先地位。

蒙元王朝定都大都,作为陪都的上都也和河北毗邻,两都间的频繁往来以及以大都为中心的全国驿路交通网的建立,使河北境内的交通空前便利和发达。

明代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各级地方市场的不断扩大,其中河北地区蒙汉互市有着积极意义,宣府镇张家口是互市的最大场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综合性市场。以棉花、棉布为大宗交易内容的“马帮”“骆驼帮”往来于山西和口外地区,从事商贩活动。清前期直隶省的商品货币经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繁荣,这是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同时上层建筑的变革如地丁制度的实行,也推动了这一发展。由于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从事手工业的人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经济型大小城镇,在城乡各级发挥了购销集散商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和外埠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河北虚拟资本的循环所需要的平台—金融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金融,是货币与资金的融通。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货币和金融业都随着生产力、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而曲折发展、前进着。从货币和信贷机构的发展两方面分析古代河北金融业的发展。

2.3.1 货币

河北地区使用货币的历史迄今有三千多年,是中国最早使用货币的地区之一。河北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以北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货币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国古老的货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一定的河北地方特色。

1) 贝币、布币、刀币。据现有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河北使用货币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最早在河北普遍流通的货币为贝币。海贝是河北最早使用的实物货币之一。从商代开始居住在河北的华夏祖先,就已经把贝作为货币使用。由于具备了产生货币的条件,河北中、南部曾为殷商王朝的京畿要地,西周初期大举平定北土之境殷商残余势力,使大量失去土地的殷朝遗民转为商贾。当时河北中、南部地区的商业活动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初步分工得到了发展。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前提的。在河北,贝币作为一种实物货币,经历了由装饰品发展到货币,而后由货币退还到装饰品的发展过程。古代货币到了春秋战国,进入了早期发展阶段。春秋时期由于人们对山林薮泽的大量开发,四方的土特产开始大量的交流。基于河北地区自然环境、生产条件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仿照生产劳动工具形态的金属铸币—刀币和布币。在河北中北部以畜牧为主的民族区域内,产生了日用工具刀削形态的青铜铸币—尖首刀币。在河北南部以农耕为主的区域内,产生了农用工具铲形状的青铜货币—空首布币。鲜虞、中山、燕国主要铸行“尖首刀币”,在河北中北部地区流通。晋国主要铸行“耸肩尖足空首币”,在河北南部地区流通。进入战国以后,这些四方土特产都大量投入中原市场,从而“中国得而用之”。春秋战国大概六百年时间里,古代经济由一般的商品交换发展到商品经济萌芽再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经济方面的重大转折主要体现在货币方面,就是铜铸币的发展及其广泛流通。刀币和布币的形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列国征战,疆域的变迁、民族的融合,刀币和布币出现了相互影响、仿铸和混合流通现象。赵国以铸行布币为主,其形制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三孔布。此外,受燕国刀币影响,赵国还铸行了少量圆首直身刀币。中山国以铸行刀币为主,除铸行本国的“成白”刀币外,还仿铸和盗铸燕、赵两国的货币。燕国亦以铸行刀币为主,其所铸为小方足布币。

2) 方孔圆钱。战国末年,秦国在兼并赵国、燕国的统一战争中,将“半两”方孔圆钱带入河北,燕国受其影响,在退居辽东时,在河北北部曾铸行了“易刀”“一刀”方孔圆钱,此为河北铸行方孔圆钱之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地方货币,并且规定新的货币分为上、下两等。金钱本位的货币制度,亦即黄金和铜钱并行。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大数用金,小数用钱。铜钱按枚使用,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首次实现了中国货币形制的统一。秦半两钱尤其在河北燕秦遗址中有大量文物出土。从河北境内多处出土秦半两钱来看,当时秦半两钱通行全国。汉初沿袭秦制,仍铸行半两钱,但体形较小,俗称汉半两钱。河北大部分地区官、私均有铸造。由于铜钱由民间自铸,钱名和钱的实际重量开始分离。因为减重,造成物价上涨。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这就是中国史上流通了几百年的五铢钱,且令各郡国铸造。河北石家庄、涞源等地曾出土铜制和铁质五铢钱范。由于五铢钱大小适中,制作精整,历经两汉、三国、两晋,至隋朝,通行长达七百余年,成为中国主要货币。五铢钱在河北考古发掘中有大量发现。1985年石家庄市文物单位发现一个铜制东汉五铢钱范母,反映了东汉初年河北冶铜铸钱的情况,是极宝贵的文物遗存。王莽称帝后废除刀币和五铢钱,另铸新币,但名目复杂,以失败告终,东汉政权建立后,重铸五铢钱。但河北地区少见钱币流通,民间仍以谷帛为市,货币经济不发达。从三国到隋朝大约四百年时间,大半时间中国处于分裂状态,货币制度也处于混乱状态。两晋没有铸造钱币的记录,河北地区的民间交换仍是以物易物为主。十六国时期,后赵置有钱币铸造机构,这是魏晋时期河北地区唯一的见诸记载的货币活动。这期间魏、蜀、吴都铸过钱币。北魏初期,有的地区铸钱,有的地区不铸钱,有的地区只有旧钱流通,无法做到货畅其流。河北地区属于不铸钱币的地区,且旧五铢钱的使用又遭到禁止,因此都是以粗劣的丝织品和麻织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在晋到隋朝时期币制最为显著的是私铸私毁。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实行币制改革,废五铢钱,始铸“开元通宝”钱,这成为唐代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铸钱的标准;这次改革使钱币名称同钱币重量完全分离。通宝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改成“宝”、或“通宝”、或“元宝”、或“泉宝”等,前面冠以年号,从此中国钱币进入年号钱阶段。河北定州、涞源等地曾设炉铸造,流通甚广。北宋时期的河北地区以铜钱为主要货币,没有铁钱,金银和纸币也很少。河北地区的钱币,由于朝廷没有专门的特别规定,所以是最自由的钱币流通地区。其中河北流通的铜钱多为外地制造,且河北北部与辽进行边贸的地区用铜钱较多,铜钱流入辽境现象严重。北宋朝廷曾立“禁钱”之法,不只是经济贸易的考虑,更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因为铜钱流入辽境后被销熔铸成武器。通宝制钱,经宋、元、明、清几代相沿,除年号变更外,其他未有大的变化,成为继汉五铢钱以后中国历史上货币相对稳定的一个阶段。各朝宝文钱在河北境内或多或少均有铸造流通,直到清末民初,才被机制铜元取代,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3) 金银币。金、银货币的使用在河北有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已具备货币的某些职能,在河北境内的晋、燕、赵、中山等国上层统治者中使用。河北境内平山县、灵寿县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金贝、银贝具有一定形态的金、银元素。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金钱本位的货币制度,黄金按重量行使,是称量货币。白银为器物、宝藏不为币。西汉后,金、银逐渐流行,形制有饼状或马蹄形,重量以“斤”计,河北石家庄、定州、满城、易县均有出土。魏、晋、南北朝以后,金、银价格昂贵,开始以“两”为计量单位。隋、唐时,金、银形制出现长条“铤”状。从晋到隋朝这一时期货币制度的特点是黄金和白银的运用。黄金在西汉多做赏赐使用和大宗交易时的支付手段,使用量很大。东汉减少,魏晋以后更少,南北朝时更甚,单位从斤到两。原因是佛教的盛行,黄金用于装饰寺庙的奢靡行为,致使白银受到重视,单位为两。不过,白银仍主要用于赏赐。唐代的黄金除做宝藏外,也充当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白银在唐代地位渐显重要。宋、金时,金银为贵金属,黄金在北宋时期只是贮藏手段,用作支付手段的时候很少;白银已有流通货币的性质,使用较多。但宋代河北地区不产黄金,产白银的只有西路卫州共城郡一处,在这种背景下,河北地区的金银流通较其他地区少一些。其形状发展为束腰“锭”形,大银锭重约50两,河北出土有数十锭。元、明、清历朝金、银形制沿用锭形,称“锭”或“元宝”银两,在民间得到广泛流通,并以白银做本位。清代咸丰朝以后,省内各县大多数都铸造银锭,以蔚州为甚。至民国“废两改元”后,银锭被机制银元取而代之,银两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4) 纸币。北宋时期首先出现在四川的“交子”,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纸币。但北宋在把交子推行到“诸路”时,只往北推广到陕西和河东就遭遇大额贬值,没来得及推广至河北地区。河北最早发行和流通的正式纸币为金代的“交钞”,作为交子的辅币。初行时分大钞和小钞两类,面额一至十贯称大钞;一至七百文为小钞。与交子式样、性质相同。泰和六年(1206年)河间、冀州、真定(正定)行用小钞,与铜钱并行流通。真祐二年(1214年)又印造二十贯至千贯大额交钞。真祐三年(1215年)改交钞为真祐宝券,遂至物价翔踊,河北宝钞愈滞。金代后期纸币膨胀,币名屡易,价值日跌,终归失败。元代以使用纸币为主。元代曾流通地方性纸币,庄圣皇太后的封地真定(正定)行银钞,蒙哥辖地燕京行宝钞,忽必烈辖地刑州(邢台)行“楮币”。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以后,印造发行“中统元宝钞”“中统交钞”“至元宝钞”“至大银钞”,又名通行宝钞,河北流通较广,并将印造纸币之权收归中央。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大明府置行户部,掌印造交钞,通江南贸易,次年七月罢。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更造至元宝钞,至大二年(1309年)更造至大银钞,至正年间又造新钞,称为正中统交钞,钞法渐坏,民间拒钞,交易又以货易货。明洪武八年(1375年)始印造大明宝钞,并规定商、税、课一律钞、钱并用。弘治、正德年间以后,宝钞渐废。清初,由于历代印造纸币无度为害,用铜钱而不用钞。

2.3.2 信用机构的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包括典当、钱庄、银号、票号。典当俗称“当铺”或“押店”,是以收取实物作为押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钱庄起源以货币兑换为业的钱店、钱铺,后发展为专门经营存款、放款业务的汇兑机构。银号与钱庄性质相似。票号是经营异地之间款项汇兑的金融机构。

1) 典当。典当俗称当铺,南北朝的典质,唐朝的质库,宋朝的解质,都可称为当铺,都是一种高利贷资本,经营以物品抵押的个人放款。南北朝信用事业发展,这有赖于信用组织机构的推进。南北朝的寺庙是重要的信用供给者。寺庙十分富有,遂凭借其优厚的财力发放贷款,进行高利盘剥。那时的寺庙成了办理存放款的高利贷场所。典质就是专营放款的金融机构。典质是否由寺庙创办,不能肯定。它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抵押和质押的物品没有限制,贵的黄金、衣饰,贱的甚至一束苎,都可以用作抵押。典质的产生和抵押物的种类,可以反映当时信用发展的状况。由于南北朝时期实物成为重要货币,所以有的王朝还有实物高利贷。唐朝的政府放款沿袭隋朝的公廨本钱办法,但有了一定发展,并且成了一种经常性制度。无论公私放款,利息都很高。存款业务也有了发展,在商店、药店中,有一种接近于专门办理存款业务的机构,就是寄附铺,还有柜坊。由于存款业务的扩大,一种重要的信用工具产生了,这就是书帖。书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支票,是存户向寄附铺或柜坊发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书。宋朝的商品经济比唐朝更为发达,而信用事业却发展缓慢,并不比唐朝更发达。但政府放款方面,比唐朝显得有制度性,这主要体现在王安石的信用政策上。其中民间放款仍为信用放款和抵押放款。办理抵押放款的为质库和寺庙的长生库。汇兑由于纸币的流通而逐渐衰落。在宋代今保定一带出现典当业。明清时期,在辛集、正定、保定、张家口等地有多家当铺。由于明代商业较发达,商人投资经营典当并成为这一行业的主要力量,这是明代典当业的特点。当铺的业务以接当为主,也接受普通放款,甚至兼营军粮买卖、货币兑换等业务,是当时主要的一种信用机构。清代,典当业更加发达,规模更大,地位更重要。

2) 钱庄(银号、账局)。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一大特点是多种货币同时流通,唐宋以来尤甚,这就使货币兑换业发达起来。唐朝的汇兑叫飞钱,又叫便换。经营汇兑的有各道的进奏院,还有各政府机关。商人也经营汇兑。那时汇兑不收费用,是平价汇兑。货币兑换是金、银、钱的兑换。经营兑换的是金银铺。两宋的货币兑换业比唐朝发达。唐代的金银铺,宋代的交引铺,都具有货币兑换的职能。明代也是如此。随着兑换业的发展,自然就有专门以此为业的人,开启钱铺来,这就是最早钱庄。到了明末,钱庄已成为重要的信用机关,不仅从事金、银、钱的兑换,还办理放款、存款和汇兑。约在明朝中期,当时直隶省内的较大城镇已出现钱庄。在河北早期的钱庄中,外省人开办的占一定比重。如明末在任丘城内,就有山东大商人孟存瑞建立的瑞生祥、瑞林祥、贵和源等十余处钱庄。钱庄在清朝有了初步的发展。清代的银号,大概是由打造器饰的银铺发展而来,其业务同钱庄极为相似,所以人们对钱庄和银号并不刻意区分。在北方,还有账局,性质与其类似。清初,山西汾阳商人王荣廷投资白银4万两,在张家口开设祥发永账局,这是最早的账局。以后,经营账局的多为山西人和冀中一代商人。在张家口,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晋人设立的大川玉钱庄,其分支机构辐射北京、上海等地。辛集镇的钱业,在清乾隆到清光绪年间,有二十余家钱庄,其中山西人所办的占多数。河北人在外省办钱庄的为数也不少。清乾隆年间,河北乐亭县人在黑龙江省开办钱庄,业务兴隆,被当地人称“乐亭帮”。另外在京、津、沪、鲁、晋、豫、蒙等省开钱庄的为数也很多。由于河北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钱庄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3) 票号。票号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起初以汇兑为主,为山西人首创,所以有票庄、山西票庄、山西票号等称谓。一些商号由最初兼营汇兑发展为专营汇兑,商号改为票号。实际上,票号是由一般商号演变而来,它的产生是与地区之间的货币汇兑紧密相连的。票号在河北分布面较小,主要局限于张家口、保定等城市。票号在河北最早出现是19世纪初。1827年,张家口日升昌票号分号,是河北最早出现的票号,是由山西省平遥县人雷履泰创办的。张家口是山西人在省外所建的少有的几个票号所在地之一,称为“张家口帮”。清代,张家口票号兴盛时期曾有票号十余家。保定在清朝乾隆末嘉庆初时建立的日升李油漆颜料店,后成为日升昌票号天津分号的代办处,位于保定东大街路南。另外泊头也曾出现过票号。

3 古代河北科学技术

殷商时期当时农田出现灌溉技术,农作物产量较以前有所提高。商代陶器烧制中,印纹硬陶和原始陶瓷代表商代的最高工艺,青铜器的制造也日益成熟,以致在西周初年,冀域出现铜材质农具,有利于扩大农作物种植规模。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和渗碳制钢技术,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9],耕作与施肥技术的进步,堤防的建筑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全面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隋唐时期,永济渠的修建,加之生产工具(长辕犁等)的进步,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0]。蒙元时期,政府直接组织的农书的编写,对农业技术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明代的农业发展还为后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农业和水利专家徐贞明、徐光启等人,提出了开发京师地区的水田必须与治河结合在一起;解决劳动力不足和技术问题可以采取南民北移的好办法等,对清代的水利营田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些对革新生产技术和扩大社会生产,促进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手工业部门不断扩大,从而推动商品经济走向繁荣,不断完善各个时期的经济结构。正是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河北地区的商业与金融的发展,为当代虚拟资本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4 结论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河北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每一个因素的推进和制约。和平年代河北人口的发展,安居乐业的生活,生产力获得快速发展。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古代河北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虚拟经济的出现也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古代河北虚拟经济尚未发展起来,对于经济的发展尚有不足。

[1]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之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J].学术月刊,1962(2);34-36.

[2]杜荣泉.河北通史之隋唐五代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4-40.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M].石家庄:文物出版社,1996:10-13.

[4]吴晓亮.宋代城市化问题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38-43.

[5]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28-30.

[6]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8-30.

[7]王海航.石家庄市发现东汉五铢钱范[J].文物,1979(3):43-45.

[8]李孝聪.论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1992(2):56-57.

[9]郑绍宗.热河兴隆发现的战国生产工具铸范[J].考古通讯,1956(1):12-24.

[10]严耕望.唐代交通图稿[M].台北:工商出版社,1986:10-16.

(责任编辑:沈凤英)

O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the Origin of Virtual Capital in Ancient Hebei Province

SU Yiwei,LIU Lihua,ZHOU Jin
(School of Marxism,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F83

A

1008-5475(2017)03-0018-07

10.16219/j.cnki.szxbzk.2017.03.004

2017-05-15;

2017-06-11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HB15MK040)

苏艺伟(1993-),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苏艺伟,刘立华,周津.初探古代河北虚拟资本起源的社会历史条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28(3):18-24.

猜你喜欢
河北地区河北货币
河北地区秦代郡县的考古新发现
文物春秋(2024年2期)2024-07-07 19:51:45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农机(2022年7期)2022-10-11 14:10:38
10.河北卷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英语文摘(2021年6期)2021-08-06 08:40:36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河北地区玉米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
农业与技术(2017年2期)2017-03-16 17:42:55
孙婷婷
用专业技术撑起和谐社会的蓝天——北京新机场(河北地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心得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
法人(2014年1期)2014-02-27 10: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