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英国金雀花王朝对亚瑟王历史形象的挪用*

2017-04-02 02:21
关键词:亚瑟王不列颠威尔士

金 灿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209)

试析英国金雀花王朝对亚瑟王历史形象的挪用*

金 灿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209)

亚瑟王的历史形象在英国编年史家蒙茅斯的杰佛里的《不列颠诸王史》中臻于完整,他兼具“民族英雄”“一国之王”和“帝国皇帝”三重身份的形象塑造对之后的英国金雀花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致使以亨利二世、理查一世以及爱德华一世为代表的英王们纷纷挪用亚瑟王的这一历史形象以达成自身的政治目的。杰佛里笔下的亚瑟王既是金雀花英王们平定叛乱、对外征服的政治宣传利器,也是他们展现自身高贵血统、维护国家统一的绝佳政治工具。

亚瑟王;不列颠诸王史;金雀花王朝

源于英国的亚瑟王传奇(King Arthur)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而亚瑟王的名字也几乎家喻户晓,他既是传奇的发端,又是传奇的终结,更是传奇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若是追根溯源,有关亚瑟的历史记载其实早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由威尔士僧侣所编撰的《不列颠史》(HistoriaBrittonum)和《威尔士编年史》(AnnalesCambriae)这两篇古代文献均对亚瑟这一人物有所提及,使我们得以知晓他是一位带领不列颠人*“不列颠人”为凯尔特人的一支,他们在公元6世纪左右被入侵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称为“威尔士人”。抵抗异族侵略的军事首领和民族领袖。在诺曼征服之后,诺曼王朝的统治者们开始对不列颠岛这块“新大陆”及其原住民不列颠人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亚瑟的形象得以继续丰富和发展。为了迎合诺曼王朝的王公贵族们,英国编年史家蒙茅斯的杰佛里(Geoffrey of Monmouth)于1138年完成了《不列颠诸王史》(HistoriaRegumBritanniae)这部拉丁文著作。作者用了八部分的篇幅详细记载了从不列颠的首位国王布鲁图斯(Brutus)一直到公元7世纪的卡德瓦拉德(Cadwallader)国王的诸多事迹,其中“不列颠的亚瑟王”占据了英译本和中译本第七部的全部内容(在拉丁文原著中则是占了两部分的内容),可见杰佛里给予他的“优待”。此后,亚瑟才开始以一名“王”的身份著称于世,并且在文艺复兴之前一直被视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甚至影响了包括亨廷顿的亨利(Henry of Huntingdon,1088-1157)在内的一大批早期历史学家们。

然而,《不列颠诸王史》中的亚瑟王并没有止步于诺曼王朝时期的历史书写,他的历史形象对之后的金雀花王朝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当时的不列颠岛已经成为以盎格鲁-诺曼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定居地,而杰佛里笔下的亚瑟王既保留了自身的“英国性”(Britishness)[1]47,又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泛不列颠认同”[2],因此与金雀花王朝时期的政治形势及意识形态颇为相符。另一方面,在先前两篇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杰佛里塑造出了更加丰满的亚瑟王形象,他兼具“民族英雄”“一国之王”与“帝国皇帝”三重身份,集至高权力与众多美德于一身,而这一形象塑造也与当时金雀花英王们的统治身份及政治利益高度契合。如此一来,亚瑟王很快便成为了金雀花王室的宠儿,致使以亨利二世(Henry Ⅱ)、理查一世(Richard Ⅰ)以及爱德华一世(Edward Ⅰ)为代表的金雀花英王们纷纷挪用亚瑟王的形象来满足自身的政治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挪用”对应英文中的“appropriation”一词,意为将过去已有的形象占为己用。在英国金雀花王朝,亚瑟王已然成为了一种政治符号,他是英王们平定叛乱、对外征服的一大政治宣传利器。在被挪用的过程中,亚瑟王的形象也逐渐“英吉利化”,他开始象征着英格兰王国的尊贵与统一,同时也成为了英王们展现自身高贵血统、维护自身统治的绝佳政治工具。综上所述,杰佛里笔下的亚瑟王在英国金雀花王朝被不断挪用的历史事实既体现出亚瑟王形象在中世纪嬗变过程中的丰富政治内涵,同时也折射出12世纪至14世纪英国统治阶级的政治立场以及国家的政治气候与发展的历史轨迹,而这一话题目前在国内学界却鲜有人关注。因此,笔者拟从杰佛里《不列颠诸王史》中的亚瑟王入手,试图对这一历史形象在金雀花王朝的复兴与挪用做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为英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一、 《不列颠诸王史》中的亚瑟王形象

被誉为“亚瑟王文学之父”的杰佛里是一名世俗教士,据说他是大陆布列塔尼人的后代[3],并且渴望凭借《不列颠诸王史》这部“史书”的撰写来获得当时诺曼王朝达官显贵的举荐,而这一野心也在该书的题献中有所体现。尽管在书写历史时另有所图,但不可否认的是,杰佛里首次将亚瑟王的一生完整地融入了不列颠的历史,并且耗费了诸多笔墨来铺垫和陈述亚瑟王的事迹,为我们揭开了这位传奇国王的神秘面纱。据《不列颠诸王史》所述,亚瑟是在其父亲尤瑟王(King Uther)所密谋的一场可耻骗局中诞下的私生子,他在15岁时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并且凭借着宽容与美德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在英勇击退了异族侵略者撒克逊人之后,亚瑟迎娶了桂尼维尔(Guinevere)这位“整个不列颠岛最美丽的人”[4]163,随后便开始不间断地对外扩张,甚至一举击溃了曾经统治不列颠人父辈的罗马人。然而,就在准备继续进军罗马之际,亚瑟接到了国内叛变的噩耗,他被迫率军返回不列颠与侄子莫德雷德(Modred)决一死战,并且在战斗中受了致命伤。最终,濒死的亚瑟王被送往神秘的阿瓦隆岛(Avalon)修养,结束了自己的统治生涯。

在杰佛里的描绘下,亚瑟王举止优雅,勇气非凡,声誉极高,堪称模范国王的代表。同时,亚瑟王还兼具三重身份:他既是反侵略战场上的民族英雄,又是统一不列颠岛的一国之王,同时还是在海内外拥有辽阔版图的帝国之君。首先,作为领导不列颠人反抗异族侵略的民族英雄,亚瑟在封王之后的首要任务便是讨伐之前残忍蹂躏自己同胞的撒克逊人。据杰佛里所述,亚瑟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大肆屠杀来自日耳曼的敌人,作为一名战场领袖极具震慑力:

亚瑟穿上一件配得上其高贵身份的盔甲……头戴金色的头盔,盔上雕刻着龙形的顶饰……肩披圆形的盾牌普里德文,上面描画着圣母玛利亚的肖像……佩着他那盖世无双的宝剑,这剑名叫卡利波恩,是在阿瓦隆岛上锻铸而成……右手持一支名为罗恩的矛,矛身很长,矛锋宽平,渴望痛饮敌人的鲜血。[4]159

其次,作为继承父亲王位的一国之君,亚瑟在成功驱赶了撒克逊人之后便随即镇压了反叛的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统一了整座不列颠岛,并且为人民带来了持久的和平。随后,亚瑟也展现出了一名王者的慷慨与虔诚,不仅赦免了叛乱者,还“重建了已被夷为平地的教堂,组织大量宗教团体,并且为被[撒克逊人]驱逐的贵族恢复了家族荣誉”[4]162。与此同时,亚瑟在治国方面励精图治、任贤使能,他不断在海内外招贤纳士并逐渐将优雅的宫廷礼仪与骑士精神发扬光大。在对内建立起稳定的王国、树立了自身威信之后,亚瑟王产生了征服整个欧洲的念头。他相继占领了爱尔兰岛和冰岛,逐一征服了挪威、丹麦以及高卢的所有地区,成为了三十个王国的霸主。在五旬节那天,亚瑟王举办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宫廷盛会并在会上加冕,其尊贵的地位使得当时“从不列颠到西班牙,没有任何一个收到请柬的王公贵族缺席”[4]169。然而,当会后收到罗马财政官卢修斯(Lucius)要求其纳贡的威胁信之后,亚瑟王立马决定带兵远征,向罗马人宣战。尽管双方经历了一场恶斗,但勇敢的亚瑟王“手握卡利波恩,任何盔甲都不能再发挥保护作用,任何敌人都只能乖乖受死”[4]193,而其他国王们则在他的统领下全力奋战。最终,大败罗马军团的亚瑟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帝国统治者,他的版图“从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直延伸至阿尔卑斯山脉”[5]219,而他此刻作为“帝国皇帝”的第三重身份也与其先前“民族英雄”以及“一国之王”的身份合而为一,互为补充。

二、亨利二世:力证不列颠人领袖亚瑟王之死以挫败威尔士人

正如引文所述,鉴于英国金雀花王朝统治时期的历史与时代背景,杰佛里在《不列颠诸王史》中所塑造的兼具三重身份的亚瑟王形象对于金雀花英王们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利用价值。金雀花王朝曾是英国中世纪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而其缔造者亨利二世(1154—1189)也号称当时欧洲最强大的统治者。他不仅是英格兰的国王,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和安茹伯爵。由于父辈是法国贵族,亨利在继位时就已经拥有了横跨英吉利海峡的大片领土,他的帝国从苏格兰的边境一直延伸至欧洲大陆的比利牛斯山,连法王也无法与其比肩。[6]141亨利在位期间对杰佛里笔下的亚瑟王颇感兴趣,因为亚瑟王的事迹能够为他的对外领土扩张提供政治先例,也有利于他的女儿们与大陆王公贵族之间的联姻,而亨利甚至资助了当时将《不列颠诸王史》译成法文的诺曼诗人韦斯(Wace)。[5]230然而,亨利对亚瑟王形象的挪用却主要集中于其不列颠“民族英雄”的第一重身份,而这也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密不可分。在1154年加冕为英王之后,亨利便开始着手收复前任国王斯蒂芬(King Stephen)统治期间所丧失的众多领土,尤其是在之前的内战中被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重新夺回的领地。亨利先是在1157年利用外交手段施压,迫使年轻的苏格兰王马尔科姆四世(Malcolm Ⅳ)交还了英格兰北部的几块土地。随后,他信心满满地将剑锋指向了威尔士,但却意外遭遇了重重困难。威尔士的两位王子格温内斯的欧文(Owain of Gwynedd)和德赫巴斯的拉斯(Rhys of Deheubarth)在英格兰人的胁迫下不为所动,而亨利的军队也“在威尔士的夏季暴雨和威尔士人游击战策略的双重夹击下束手无策”[6]143。由于无法通过军事力量撼动威尔士人,亨利便试图在政治宣传上给予对方一记重拳。为了从内部瓦解威尔士人的斗争信念,亚瑟王的历史形象便成为了绝佳的宣传工具。一方面,由于不列颠人是威尔士人的祖先,因此作为不列颠人领袖的亚瑟王始终在威尔士人的心中占据着神圣的地位,他既是战无不胜的救世主,又是不畏强暴的旗帜与标杆。另一方面,在杰佛里的《不列颠诸王史》问世之后,亚瑟王便开始在海内外声名远扬,他的名字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几乎众所周知,而将其作为挪用对象则必将产生强烈反响。于是,自从亨利在一位布列塔尼吟游诗人的口中得知了亚瑟王坟墓一事之后,他便立马派人搜寻坟墓的所在地,企图尽快挖出亚瑟王的遗骨。[7]9亨利此举的政治意图十分明显:若是能寻得亚瑟王的遗骨,便能向世人证明,这位曾经引领威尔士人(不列颠人)的大英雄如今早已灰飞烟灭,而且死在了英格兰人的土地上[1]48,如此一来便能轻松挫败威尔士人顽抗的意志与信心。遗憾的是,直到1191年,也就是亨利去世后的第二年,亚瑟王坟墓的挖掘工作才得以告终。据说,僧侣们在英国西南部的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Glastonbury Abbey)发现了亚瑟王与其王后桂尼维尔的合葬墓,人们在16英尺深的坟地里找到了一具棺材,里面装有一名男人和一名女人的骸骨,而且在棺材上还放着一块石板,石板下有一个铅制十字架[8]20,上面用古老的文字刻着“著名的亚瑟王与他的第二任妻子格尼维尔长眠于此阿瓦隆岛”[5]231。尽管亨利二世在其有生之年未能如愿以偿,但他仍然是首位试图挪用亚瑟王形象以达成自身政治目的的英王。自此之后,亚瑟王开始“走进”金雀花王室并逐渐深入“王”心,而继亨利之后的多位金雀花英王们均试图在这位兼具多重身份的“历史人物”身上找寻进一步的利用空间。

三、理查一世与爱德华一世:效仿显赫祖先亚瑟王之治以维护自身统治

与其父亨利二世不同,戎马一生的“狮心王”理查一世(1189—1199)始终将亚瑟王视为自身显赫的祖先,他不再看重亚瑟王的威尔士出身及其不列颠“民族英雄”的第一重身份,而是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英格兰血液,通过挪用其“一国之王”与“帝国皇帝”的双重身份来继续为自己的英格兰王室服务。杰佛里笔下的亚瑟王在统一了不列颠岛之后又通过不断地对外征服建立起了一个极其庞大的帝国,在他充满凝聚力的王廷旁也始终围绕着一群忠心耿耿的贵族与教士[5]226,而这一形象对于当时统治着不列颠、爱尔兰以及欧洲大陆的金雀花英王们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因此,从理查一世开始,亚瑟王逐渐成为了强大武力、高贵身份以及统一王国的代名词。

尽管理查一世在1189年继承了英格兰的王位,但他并不热衷于管理国家事务,而是将十年统治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领导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以及之后的大陆对法战争上。虽然英王理查在英格兰的土地上只待了不超过六个月的时间,却凭借着杰出的领袖才能与身先士卒的骑士精神开创了一段宛如“亚瑟王朝”的辉煌时代。其实,理查本人就颇有亚瑟王的风范,他既是一名优秀的军事领袖,又是一名骁勇的骑士国王,而正如威名远扬的亚瑟王与他的英勇骑士们,极具个人魅力的理查也吸引了众多勇猛善战的追随者前来效忠。与此同时,由于理查对杰佛里笔下的“模范国王”亚瑟情有独钟,他曾在统治生涯中多次挪用亚瑟王的形象来正名自身的军事行动、提高自身的血统地位亦或巩固自身的统治基础。首先,亚瑟王远征罗马的壮举进一步激发了理查远征圣城耶路撒冷的军事行动。据《不列颠诸王史》所述,亚瑟王的军队在索西(Saussy)峡谷与罗马人交战,其中亚瑟以“不列颠之王”的身份率领着康沃尔和布列塔尼等地的国王们一齐迎战,最终大败罗马军团。作为亚瑟王的手下败将,罗马人的军队中有不少来自东方的阿拉伯国王们,他们都效忠于帝国,并且自甘成为罗马人的附庸。[4]176-194书中所记叙的远征胜战无疑引起了理查的共鸣,而东方阿拉伯人在祖先亚瑟王面前溃不成军的“历史事实”也为理查的十字军东征提供了诱人的成功先例。其次,英王理查在对内与对外事务中均乐于挪用亚瑟王的形象来称耀自身的高贵血统。由于理查本人并无子嗣,他曾在1190年公开宣称将弟弟杰佛里二世(Geoffrey Ⅱ)的遗腹子列为自己的王位继承人与领土继承者,而这位继承人就取名为“亚瑟”。虽然由于王子亚瑟的离奇死亡,理查希望“亚瑟王”继位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但是他的“亚瑟王情结”在此可见一斑。此外,在十字军东征期间,理查在占领了西西里之后曾与当地的统治者唐克雷德(Tancred)签订了休战协议,就在双方离别之际,理查赠与了唐克雷德一把颇具象征性的宝剑,他声称英国人将这把宝剑叫做“卡里波恩”,而它曾是英格兰历史上最高贵的统治者亚瑟王的佩剑。[8]27然而,就在理查即将攻下耶路撒冷之际,国内突然传来坏消息,而理查自己也在折返英格兰的途中遭遇绑架,被囚于古堡近两年。在其被俘期间,理查曾经的东征盟友法王腓力二世(Philip Ⅱ)开始实施一系列报复行动,他不仅占领了原先理查统治下的诺曼底,还试图帮助理查的幼弟约翰(John)篡位夺权。有趣的是,理查在东征途中遭遇背叛的这段经历与《不列颠诸王史》中亚瑟王远征罗马途中突遇叛变的情形出奇地相似,但是理查并没有迎来与亚瑟王相同的结局,他在获释后立马返回英格兰进行短暂修养,随即便又重返大陆与法王腓力展开对抗。在接下来的五年里,理查一直致力于失地收复,而在这一次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对法战争中,亚瑟王的形象再次成为了有力的政治宣传武器。通过挪用杰佛里笔下亚瑟王“帝国皇帝”的第三重身份,理查在与法王的对抗中力图进一步掌握政治话语权,从而巩固自身的统治基础。具体说来,在争夺大陆领土统治权的对峙中,英王理查和法王腓力都急需一个能够将自身统治合法化的历史先例。对于包括腓力在内的法国卡佩王朝的君主们来说,曾经建立了强大的加洛林帝国并统治着西欧大部地区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自然成为了他们的统治先例。相比之下,在不列颠历史中处于“外来者”的盎格鲁-诺曼人则在国家历史的追溯中略显尴尬。然而,《不列颠诸王史》这部“史书”的出现却完美地解决了这道难题,因为书中所描绘的亚瑟王集尚武、虔诚、爱国、勇敢以及仁慈等美德于一身[9],他的庞大帝国囊括了整个不列颠、北欧和高卢地区,足以与法国人的查理曼大帝相提并论。于是,在理查的挪用与推动下,亚瑟王渐渐褪去了原先威尔士英雄的身份,开始以颇具征服欲的帝王身份示人,成为了英格兰国王们引以为傲的祖先。如此一来,英王理查在心理上与政治事务上便可与法王腓力站在同等的高度相互抗衡,因为双方都可以将自身对法国领土的统治权追溯至某位先古英雄与帝王祖先。最终,凭借着精湛的外交手段,良好的领导才能以及庞大的资源,理查成功夺回了自己曾经失去的一切。[6]148

到了13世纪,英国王室对于亚瑟王的宠爱之情有增无减,而金雀花王朝的第四任统治者爱德华一世(1272—1307)更是自称“亚瑟再世”(Arthur redivivus)。[1]50爱德华堪称亚瑟王的狂热追随者,没有任何一位前任英王能够像他那样,在继位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热衷于亚瑟王的历史与传说。[10]115爱德华的统治为日后“联合王国”的发展打了下坚实的基础,他在奉行国家政策方面时常挪用杰佛里的亚瑟王形象来满足自身的统治需求,而这主要体现在他从1276年开始对威尔士的征服以及之后对苏格兰的入侵行动中。1277年,爱德华出兵威尔士取得重大胜利,并在当年11月迫使当时的威尔士王子卢埃林(Llywelyn)签署了令其倍感屈辱的“求和”协议。次年春天,威尔士人打着亚瑟王神话的旗号集结起来准备再次反攻[1]50,而得知这一消息的爱德华便在复活节那天携妻子埃琳诺(Eleanor)拜访了当年在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发现的亚瑟王墓地。爱德华下令重新打开坟墓,将亚瑟王与王后格尼维尔的遗骨移走后妥当安放在了别处,并且出资在教堂内建造了一座亚瑟神殿。[5]232笔者认为,这一举措体现出爱德华“一箭双雕”的政治谋略。一方面,通过挪用亚瑟王不列颠“民族英雄”的身份,爱德华希望再次向威尔士人强调亚瑟王的“一去不复返”,以此让试图反叛的威尔士人彻底死心。另一方面,通过挪用亚瑟王“一国之王”与“帝国皇帝”的身份,爱德华也渴望能够一睹自己“偶像”的风采,借祭拜这位显耀的帝王先祖来证明自身血统的高贵,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统治地位。尽管威尔士人在1282年再次发动了叛乱,但已经无力回天,爱德华在1283年彻底完成了对威尔士的征服。战败后的威尔士人向爱德华献上了众多宝贵遗物以示忠诚,其中之一便是亚瑟王的王冠(Arthur’s Crown),而爱德华自然格外珍惜这份宝物,将其郑重地放在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主祭坛上以宣称自己对威尔士的永久统治权。[8]117一年之后,为了庆祝自己对威尔士的胜利,爱德华还仿照着亚瑟王宫廷盛会的模样在卡那封(Caernarvon)举行了一次场面宏大的宴会,并且邀请了众多海内外骑士前来参加。[7]10这场狂欢就犹如杰佛里书中所写的那样,“骑士们计划来一场模拟的战斗,在马背上互相攻打,女眷则站在城墙顶上观看,举止轻佻,以激发男人的热情。其他人射箭、投矛、掷石和赌博,娱乐活动非常丰富,消磨剩下的时光”[4]170。

在顺利解决了威尔士问题之后,爱德华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苏格兰。与小国林立的威尔士不同,苏格兰大部地区自11世纪以来就相对统一,与英格兰的关系也较为和睦,但是这一稳定局面在1286年苏格兰王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Ⅲ)意外去世之后便不复存在。经过一系列的王位继承纠纷,爱德华企图成为苏格兰的封建领主,而在苏格兰串通法国展开联合抵抗之后,爱德华便对苏格兰人进行了血腥屠杀。这一行为在当时遭到了教皇博尼修斯八世(Boniface Ⅷ)的制止,于是爱德华便开始搜集各类历史素材以证明自己对苏格兰的合法统治权,而杰佛里的“史书”则再次成为了绝佳的历史文献。在1301年向教皇呈交的回信中,爱德华援引了诸多《不列颠诸王史》中的桥段,尤其将亚瑟王征服苏格兰人的历史先例作为重点来正名自身的统治。[10]122首先,不列颠岛本该一人而治,亚瑟王的祖先布鲁图斯在最初占领不列颠岛之后便独自统治着这块岛屿,直到他去世之后整个王国才在他的三个儿子中平分:大儿子得到了罗格里亚(Loegria),二儿子得到了坎布里亚(Cambria),小儿子得到了奥尔巴尼(Albany),而这三块领土分别是后来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7]10其次,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曾在亚瑟王手下遭遇惨败,而亚瑟王在赦免了他们之后才将苏格兰的王权赐给了奥古瑟鲁斯(Auguselus),后者在五旬节的庆典上给予了亚瑟王最崇高的敬意[4]162-163,168, 并在之后远征罗马的军事行动中也是亚瑟王的忠实部下。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威尔士问题还是苏格兰事务上,痴迷亚瑟王事迹的爱德华一世始终将亚瑟王的形象作为强化自身统治权的“古老”政治工具。

四、结 语

12世纪的杰佛里在《不列颠诸王史》中塑造了兼具“英雄、国王与皇帝”三重身份的亚瑟王形象,而这一形象首先为金雀花王朝的开朝国王亨利二世所用,他试图挪用亚瑟王不列颠“民族英雄”的第一重身份,从而挫败威尔士人对其统治权的抵抗。随后,在理查一世与爱德华一世对亚瑟王“一国之王”与“帝国皇帝”身份的进一步挪用与推动下,亚瑟王开始与英格兰王室建立起愈发紧密的关系,逐渐成为了英王们推行国家政策、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宣传与统治工具。与此同时,正是由于其形象的包容性以及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亚瑟王才得以走出创造他的历史文本,走进英国历史上的金雀花王室,在政治上为英王们“献计献策”,从而对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造成影响。此外,《不列颠诸王史》中的亚瑟王形象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先前对“不列颠身份”这一概念的认知。亚瑟王告别了其原本单一的“威尔士身份”,成为了一位象征着“联合王国”的伟大君主,而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则在他的统治下合而为一。如今,历史仿佛又在重演,“联合王国”的“不列颠身份”开始接二连三地受到挑战,而关于苏格兰的独立公投问题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亚瑟王的形象挪用曾经在英王们处理政治问题、巩固自身统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英国文化符号的亚瑟王形象连同一系列亚瑟王文本在牵涉到“大不列颠王国”的统一问题上是否还有进一步的挪用价值与利用空间?这个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期待。

[1]CARLEY J. Arthur in English history [G]∥BARRON W. The Arthur of the English: the Arthurian legend in medieval English life and literature. Wales: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2001.

[2]MACCOLL A. The meaning of “Britai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ngland [J].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2006,45(2):251.

[3]BARRON W, LESAUX F, JOHNSON L. Dynastic chronicles [G] ∥ BARRON W. The Arthur of the English: the Arthurian legend in medieval English life and literature. Wales: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2001:12.

[4]蒙茅斯的杰佛里.不列颠诸王史[M].陈默,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HIGHAM N. King Arthur: myth-making and history [M]. New York: Routledge,2002.

[6]MORGAN K. 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MACCOLL A. King Arthur and the making of an English Britain [J]. History today,1999,49(3).

[8]DITMAS E. The cult of Arthurian relics [J]. Folklore, 1964, 75(1).

[9]PUTTER A.The twelfth-century Arthur [G] ∥ ARCHIBALD E, PUTTER A.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Arthurian lege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41.

[10]LOOMIS R. Edward I, Arthurian enthusiast [J]. Speculum,1953,28(1).

(责任编辑:王寺月)

K561.32

:A

:2096-3262(2017)05-0074-06

2017-06-14

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科研类项目“亚瑟王形象构建背后的政治意图——英国9—19世纪亚瑟王文本研究”(ZZSHJR15050)

金 灿,女,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英美历史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亚瑟王不列颠威尔士
英国皇家威尔士团第1营正在进行实战训练
威尔士国家博物馆运营模式及治理结构观察
不列颠空战中的英国皇家飞行员
不列颠空战
0∶6
《亚瑟王:斗兽争霸》23分钟片段抢先放映
自爆从小喜欢亚瑟王
“张譬”号开展首航第二航段前往南太平洋新不列颠海沟
回眸不列颠空战
英国:威尔士绞肉产品标签元旦实行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