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普适价值与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普世价值”的区别*

2017-04-02 02:21:42姚庐清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世普遍性

姚庐清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论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普适价值与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普世价值”的区别*

姚庐清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资产阶级倡导“普世价值”,并将那些本质上含有显著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的特定价值赋予其普遍性,这种价值趋势背离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元时代人民多元的价值诉求。通过多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普适价值与资产阶级人权的“普世价值”的区别可以得出:在现实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也没有一个国家能保障“普世价值”的实现,这是资产阶级人权“普世价值”的实现面临的最大困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的实现即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在主权国家得以消失的情形下,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具象的普适价值,从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人权思想;普适价值;“普世价值”

“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的观念是非常古老的。但现代的平等要求与此完全不同;这种平等要求更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中引申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1]马克思所强调的人权具有普适价值,与资产阶级人权的“普世价值”有着本质不同。笔者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厘清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从而论证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合理性。

一、如何理解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的含义本身具有模糊性,因此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普世价值”也十分模糊。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普遍性意义主要是在《世界人权宣言》发表之后才得到了确认。人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人权地方性发展的阶段,即非普遍性阶段;第二阶段是在《世界人权宣言》之后,普遍性的人权得到了现实的承认,即人权概念在任何地区都得以适用。在第二阶段,人权思想普遍性的内容得以确定:首先,人权主体具有一致性,只要人生在世,人人都享有相同的权利,这一点在《世界人权宣言》中就有明确的规定,即“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的一切自由和权利,不分肤色、政治、性别、种族出生、语言、国籍、财产、社会出身等任何区别”[2]。其次,人权规范的普遍标准是普遍性人权的具体体现。最后,人权普遍性的价值判断是判断何种人权可视为普遍的,其普遍性的判断价值标准是什么。以上三点是人权普遍性的具体体现,同样还体现在联合国通过的几十个相关人权的国际文件中。

资产阶级认为其所倡导的人权思想的“普世价值”具有普遍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普世价值”在《世界人权宣言》的确立下,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实践。西方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控制人,即资产阶级试图控制全世界的人,并让全世界的人接受和践行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从而实现其霸权。在此意义上,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普世价值”是资产阶级的同盟,是形而上学的同盟。在现实中,人权的“普世价值”是资产阶级实行其霸权的武器。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东西方各国在人权问题上远没有达到共识,一些资产阶级国家打着“人权无国界”的旗号对各国的主权进行干预,进而实现人权的“普世价值”,这使得其人权思想没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资产阶级人权思想强调的“普世价值”在实践和理论中常常尝试超越某个时空的界限,将一些本质上含有显著地域性和时代性的价值普遍化,鼓吹其为人类的“绝对价值”,赋予其无可置疑的“确定性”和“神圣性”。这种价值的普世化趋势必将在理论上终结真理,陷入西方中心论的圈套,背离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从而阻碍多元时代人民多元的价值诉求。

二、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普世价值”的合理吸收和批判

资产阶级人权思想并不是一无是处,其存在必有一定合理性,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对其进行了扬弃,吸收了合理的成分。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三位一体”的,是个别、一般和特殊形态的统一,即个体存在、类存在、群体存在。人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存在的前提,只有在满足个体存在的基础上,才能谈论其他问题;唯物史观虽然以历史为解释原则,但其物质第一性的效力依然保持,个体是一切历史、实践的承担者。“人是类存在物”,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理解的“类”是“社会化的人类”;人为了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对象存在物,通过自己的实践改变世界,所有人在本质上是类存在。人的存在与一定的群体相联系,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以及企业,故人的存在是群体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3]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论述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人的权利,只有满足了个体存在、类存在、群体存在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权。马克思主义扬弃了资产阶级人权思想“普世价值”的价值诉求,即全世界享有相同的人权保障,这与马克思倡导惠及全人类的人权思想目标一致,但“普世价值”所维护的仅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未从个体、群体、人类三个层面出发保障人权的实现。

马克思理想社会的设想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这里强调的每个人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所具有的权利是一种类权利,只有在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中才能实现,显然这是马克思对人权普遍性的认可。马克思主义合理吸收资产阶级人权思想“普世价值”的具体形式,即个体享有相同的人权,但“普世价值”仅保障资产阶级的特权,无视无产阶级的无权,并未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出发。马克思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权的普遍性,就必须使“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5]435,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制度,以及公正分配原则,践行公平的社会。“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实现。”[6]对共产主义的设想表明,只有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普遍性的人权。

“人权在那些发现它们的北美人和法国人那里才是最可靠的,它们所描述的不是所有人的观点而只是资产阶级的个人观点”[7],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资产阶级倡导人权,其实质只是在保障自己的权利。实际上,现实的人性是由许多不同种类的人所组成的,所以并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资产阶级运用权利的“普世价值”,使自己和更多的人相信人权的“普世价值”,进而实现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人权的道德外衣褪去后,人权成为利益的纷争。“脱离了作为它们基础的经验的现实,就可以像手套一样地任意翻弄”[8]374,在此意义上的人权不具有普遍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主要著作中,一方面,马克思立足于民族内部与民族之间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这一特定的交换方式视角使其对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人权进行实际的历史分析;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9]540。马克思把民族间的普遍交往看作“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直接动力,并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视阈出发,为了实现人权的变革,将启蒙思想中特殊、消极的人权发展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普遍积极的人权。也就是说,马克思考虑人权问题站在“世界历史”立场上,资产阶级人权思想所强调的“普世价值”考虑的只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在资产阶级范围内实现普遍性,这没有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考虑世界各地的具体差异,以及人权保障的现实意义。

在人权问题上,马克思并不仅仅在商品交换层次上研究考察“自由和平等以及所有权”,他做了更深一步的探讨。《哲学的贫困》中关于人权的论述如下:“18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他们各自的需要、他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9]607马克思着重将人权的探讨置于人与人的关系层面,资产阶级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其实质是为了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在“世界历史”的视阈下,资产阶级所强调的平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和人权结成同盟,所强调的是资产阶级人权的“普世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0]正是由于资本逻辑的内在否定性,使得资本主义所强调的人权也随之走向破灭,“现在我们正在以迅速的步伐走向这样的生产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这些阶级的存在不仅不再必要,而且成了生产的真正障碍。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11]。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走向自我否定。资产阶级人权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而产生的,它所倡导的“普世价值”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特权、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它提倡的“普世价值”本身就是特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了应对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所谓“民主和人权的全球化”的“普世价值”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需要吸纳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对其价值理念进行彻底的批判。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环境多变化的社会,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相同的世界,能否达成一种普遍人权本身就十分令人怀疑。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是对资产阶级绝对的、抽象的人权的批判,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跨文化、跨国界的交往增多,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分享一些基本人权思想,如生命、财产、尊严、自由等,这种人权的普适价值并非资产阶级所倡导的绝对的、抽象的价值,而是相对的、具体的价值,是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需的价值理念。

三、资产阶级人权思想实现“普世价值”的困境

人类世界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缔结了世界性的人权公约。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参与了世界人权公约,尽管不同国家对人权公约及其实践还存在很大的分歧,但至少在形式上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识。[12]在现实实践中,国际社会不但建立了诸多国际人权组织,而且发起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国际人权行动。尽管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历史差异和宗教差异,但国际人权的机制的确已经建立。对于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普世价值”,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各个主权国家应该遵守正当合法的普遍人权原则,如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保障国民的正当自由和基本权利。资产阶级认为,各个国家的人权法律法规,只要不与《世界人权宣言》的标准相一致,就不能被接受。这种人权的“普世价值”虽然是可能的,但其可能性是有限的。在现实世界中,绝对的普遍主义人权很难落到实处,世界人权文件所宣讲的普遍性有时难免是“水中花、镜中月”。资产阶级人权的“普世价值”的实现必然要求建构一个人权维护组织,如某个全球性的人权组织,这个组织必然超越于主权之上,否则无以保证人权救济的公正性。也就是说,在诸多主权者中,其中任何一个主权者都不应该提供这种救济,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会是公正的裁决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高于另一个国家,人权的“普世价值”所面临的问题就在于此。人权的相关价值可以普世化,人权“普世价值”的宣言可以发布,但谁来担当人权的救济者?正因为这样,国内和国际存在的问题已经决定了人权的“普世价值”在全球的实施会带来困境。

若要使得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成为可能,就要提供超越主权的救济机制,但这需将全球变为一个公民社会,必须超越任何一个具体的主权国家,各个主权国家消失。即使已有全球性国际人权机制,但其合法性也还未得到充分论证。因此,在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制下,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不可能付诸实践。由于现实社会的不可实现性,资产阶级人权的“普世价值”的实现遇到了真正的困境。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普适价值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即在共产主义社会下,在主权国家消失的情形下,才得以真正实现,这正好弥补了“普世价值”无法实现的困境。恩格斯在《反杜林社》中提到:“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5]561在没有主权国家的社会,资产阶级所谓的“普世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这与资产阶级现阶段所强调的“普世价值”的理念相背离。然而,消灭主权国家、实现人权的普遍性正是马克思主义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强调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9]537。这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权普适价值的前提条件与主要目标。“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8]329,才使得马克思所倡导的人权的普适价值得以真正的实现,即主权国家消失、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权思想的普适价值。

四、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与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不同之处

资产阶级人权的“普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人权的普适价值之间有着一定相似之处,但其所蕴含的本质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两者在人权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方面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强调人权的普适价值在实践中形成,人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即“我们考察人权问题也如同考察人的本质问题一样,应把它放在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上加以考察,才有可能对人权作出科学的规定”[13]。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强调的是每个国家在各个因素方面都会影响这个国家对人权的认识与实践,同时由于每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等特有的文化间的差异,促使各国特有的人权得以形成。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是一种强调普遍人权与特殊人权之间相互肯定、相互确证的人权思想,相互确证后的普遍人权通过人权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普适价值是一个具体的、实践的过程,其目的是使马克思所倡导的理念精神与具体的实际情况、各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从而在新的环境下产生新的具有普适价值的人权思想。资产阶级人权的“普世价值”强调的是绝对真理,是一种抽象的绝对理念,其目的是让世界各国接受和践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试图以此为武器控制全人类的行为。资产阶级绝对的、抽象的“普世价值”,在绝对层面上强调共同性,否认具体的人权内容受制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物质基础;在抽象层面上,其目的是为资产阶级,即部分人服务,以个人权利和社会政治权利为核心,一切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并不具有具体实际意义的普遍性。

其次,两者在人的“解放”的理解方面有所不同。资产阶级的“解放”仅仅是指政治解放,但马克思所提倡的不仅是政治解放,更是社会解放和人的解放,只有社会解放才能实现对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摒弃。进一步来说,资产阶级所倡导的政治解放,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解放。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不一致的,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把本阶级的要求和权利说成是社会本身普遍的权利和要求。“只有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利,特殊阶级才能要求普遍统治。”[9]14由此可见,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解放”只是资产阶级自身的解放,并不是全人类的解放。要实现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就不仅仅是对资产阶级所说的政治解放的实现,无产阶级的人类解放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致的。只有完成无产阶级的解放,才是完成马克思全部解放的关键所在。

再次,两者对人权实现方式的阐释方面有所不同。资产阶级人权思想追求人权“普世价值”实现的时效性,但人权的“普世价值”是抽象的,主权世界是具象的。资产阶级人权“普世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公正的裁决者,由于任何一个裁决者都属于某个主权国家,但没有一个主权国家能够不夹带国家利益,兼顾各国的差异,公平、公正地维护人权的“普世价值”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对其进行了批判,将人权的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相联系,解决了实现的困境。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普适价值的实现即为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最后,两者在个体实现人权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资产阶级倡导“个体独立”,马克思主张实现“个性自由”,扬弃人的独立性。一个要追求“个性自由”,一个要实现“个体独立”,独立不等于自由,但自由包含着独立。特别是人类被物所统治时,人以追逐物质为首要目的,导致人们之间的疏远和冷漠,其结果是使人感到痛苦。当人的独立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的基础之上时,其实质是人个性的失落。资产阶级对“独立”的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倡导,是其人权的实现方式大不相同的重要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超越,关键在于把“人权”看作上层建筑范畴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怎样使得这种普适价值的人类理想变成更加广泛的社会实际内容?马克思认为人权应当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他看来,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权并不是人类的真正依靠,人类只有依靠“人类权利”的人权,才能恢复自己、发展自己。马克思强调人的真正解放,必须求助于人权,只有人权的真正实现才能获得彻底的“人类解放”。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进而实现真正的人权。这也正是共产主义所倡导的大同社会的真正目的,是马克思最本质、最有价值的、通过人类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权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9.

[2]徐显明.国际人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81.

[7]文森特.人权与国际关系[M].凌苗,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35-4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

[12]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64.

[13]袁兵喜.从人的本质看人权问题[J].怀化师专学报,2000(8):3.

(责任编辑:张 燕)

A81

:A

:2096-3262(2017)05-0013-05

2017-05-05

姚庐清,女,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普世普遍性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出版广角(2016年22期)2017-01-17 21:53:00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环球时报(2016-12-20)2016-12-20 11:07:22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人民论坛(2016年31期)2016-12-06 11:29:49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人民论坛(2016年31期)2016-12-06 10:54:33
普世价值论
人民论坛(2015年1期)2015-09-10 07:22:44
“普世价值”的应有取向探索
关于“普世价值”的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