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等职业院校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2017-04-02 02:17:51曹毓民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曹毓民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

浅论高等职业院校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曹毓民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迄今为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缺乏“品牌”意识、定位不科学、办学方向不明确、忽视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类高校和所处城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职院校所在城市的综合实力是其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而教育发展又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从而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与所在城市应该是一种互存互荣、紧密相依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与城市互动应是“双主体模式”,即以城市和高职院校二者为主体,充分发挥二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二者之间又相互支撑,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

高等职业院校;城市;“双主体模式”;互动

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即高职院校)所承载的社会职能也在不断拓展,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其与所在城市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可以说,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和当地城市经济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为目的。故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专才’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操作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培养既善于动脑、更勤于动手,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快速适应生产过程的高技能人才 ”[3]。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应当立足于所在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真正把高职院校办出地方特色,努力为当地培养大批生产岗位、管理岗位和服务一线所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一、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之现状

高职院校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体系,其办学初衷是为了满足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及城市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高职院校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时至今日,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的领导层提出了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供给侧改革等重大战略。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必须未雨绸缪,尽快检查自身、反思自身,提前为未来做好打算。

首先,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可否认,大多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缺乏“品牌”意识,使高职院校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其一,自信心不足。很多高职院校自认为比不上本科院校,认为本校所招收的学生是考不上本科院校才不得已读了高职类学校。其二,对教育本质认识不清。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而国家之所以建立了不同类别的学校就是为了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多方面需求。在这一方面,安徽的新华教育集团就是一个做得非常成功的例子。“新华教育集团自1988年创立以来,旗下拥有四个著名的职教品牌,分别是新华电脑教育、新东方烹饪教育、万通汽修教育以及新安驾校教育。这四个品牌的教育在全国有15万人的规模,这是新华教育集团旗下职教部分。另外新华教育集团还办有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本科院校,也是安徽省第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安徽新华学院。同时还有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安徽新华学校,应该说我们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集团。教职工一万多人,有六十多所院校,累计培养学生将近百万,无论从学生数量还是教学规模上在国内职业教育都处于领先地位。”[4]这也是其能被称为“职教航母”的原因。

其次,很多高职院校定位不够科学,办学方向也不够明确、不切合实际。一是忽视教育的差别性原则,没有摆脱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科型教育偏向,在教学计划、教学方式、课程设计及整个教学体系上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教育形式,过分强调专业的知识面以及学科知识的相对完整性,反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二是在发展定位中无特色,完全根据形势走,但往往事与愿违,反而始终落在形势的后面。特色定位是要求高职院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进而形成一套独特的符合地方实情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如有些高职院校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创办的,完全能以所在城市的现代化服务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并围绕城镇化建设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三是在职能定位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实质上放弃了很多城市功能。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网络,这就要求职业学院必须要向全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 不同类型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 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因此,职能定位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兼顾不同教育形式的和谐发展。四是更有甚者,部分高职院校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是一心追逐利益,认为“谁招的学生多,谁赚到的钱就多”,孰不知长此以往,只会事与愿违。

最后,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的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究其本质而言,不外乎三个特征:职业性、技术性和地方性。这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的,并且必须明确学校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实习的安排等等都要符合“贴近市场需要,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原则,甚至可以根据市场和企业的特殊需求,培养“订单式”的人才。例如,苏州职业大学就是从“点对点”发展到“点对面”:“学校与苏州市光电缆业商会联合共建的苏州市光电缆行业大学。作为中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全苏州市共有光电缆、光电通信产业链企业近800家,2015年相关产业总产值将近2 000亿元。然而,产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便是人才的紧缺。……光电缆行业的企业有大有小,小规模企业难有实力培养人才,只能依托大企业帮它培养,这种需求反映到商会,就有了所谓‘行业大学’的需求。然而商会能建大学,却难以办大学,而高校恰恰有这样的师资和生源,这也就有了学校与商会的‘联姻’。……在此次‘联姻’中,学校和商会将联合组建混编师资团队,建设行业专家库、智囊团。还将联合探索组织开发培训教材、网络资源,创新实施‘郑和国际工匠精英培养计划’,同时设立助学、助教、助困教学金以及国际化专项奖学金,推进双方优质资源更深入共享。”[5]

二、高等职业院校与城市的互动

高职院校与所在城市应该是一种互存互荣、紧密相依的关系。其一,高职院校所在城市的综合实力是其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而教育对城市发展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具有依存性和适应性。其二,教育发展又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从而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6]

1.城市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就其实质而言是农民的市民化。但其表面现象则是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一切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除了要满足城镇化过程中转移人口的基本教育需求,还要满足受教育者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就业层次而提出的接受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要求。

首先,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村人口转移到了城市,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非常不利因素。同时,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为此,需要进一步提高从业者的素质,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需要跟上形势的变化,大力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以及创新型的人才,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另外,当产业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之时,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开始大幅上涨,这也表明城镇化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能在新形势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其次,我国的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 171所,每年的毕业生约700万人,但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只有77.8%[7],这就意味着大量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又找不到他们所需的应用人才。由此可见,现在并不是培养的学生数量不足,而是培养和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教育提供和现实状况之间有了偏差。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最关键的问题则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跟上形势的变化,积极应对,主动根据城市所在地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所在地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以及和所在地的工矿企业合作等多种手段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尽早作出预判,让人才培养走到形势发展之前,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最后,城市特点决定高职院校的特点。任何事物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高职院校同样也会受到办学所在地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地方色彩。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原本的定位就是服务于所在城市,必然会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因而,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重视自身的特殊性,凸显自身特色。例如,苏州职业大学地处苏州,而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来一直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学校从实际出发,依托地方文化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修建、修复了一些历史文物和校园文物,供莘莘学子瞻仰、凭吊。学校修复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顾野王墓,拓新了苏州历史上有名的越来溪,仿建了民国时期“苏工专”的老校门,增添了“苏工专”老校长雕塑,树立了“苏工专”精神石碑,修建了校史馆。另外,学校还在吴文化研究院的基础上修建了精致典雅而又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吴文化园,使之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有机结合,成为学习吴文化、传播吴文化、感受吴文化的重要基地。

2.高职院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高职院校和所在城市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又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有了人才的支撑,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首先,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分配人才的功能,可以通过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的变化调整以及在职培训来促使劳动力合理流动。每一个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而职业教育则是让从业者明白自己能否适应这一岗位以及自己应当如何适应这一岗位。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职业需求日益复杂,对于劳动力的配置要求就越高。因此,从业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需相互了解,一方面使从业者对职业的具体内容、职业的前景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使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是否胜任岗位的需求也能清楚明了。职业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劳动者个体特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高职院校还应成为地方企业的技术大本营,成为地方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剂。事实上,我国大多数的地方企业仍处于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所从事的大都属于价值链的低端或末尾环节,创新能力严重匮乏,企业唯一的优势是劳动力的低廉。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这一优势正逐渐丧失,企业的生产成本不降反升。因此,很多企业根本不具备议价能力,对成本的变动异常敏感,以致利润率过低,企业没有资金投入到科研开发中,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敢于担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主动下基层,找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同时也是为学生寻找就业之路。所以,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牵涉万千人的民生问题,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引起所有人的重视。正如刘延东在2016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所说的,“纵观我国近现代发展历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息息相关,贯穿于中华民族探求救亡图存、追求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始终”,经过数十年的建设,“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8]。

为此,苏州职业大学经过多年的摸索发展,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校紧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置、调整专业,并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招收全日制普高毕业生为主,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第二,根据苏州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学校又适时同有关本科院校合作,举办专转本、专接本教育,或者联合培养本科生,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创业。第三,在非学历教育和培训方面,学校应社会的要求,开展了长期有效的培训教育,为企事业单位培训急需的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如利用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和高水平的师资,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人员和在校师生提供上岗前就业培训、在岗技能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转业军人技能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以及各类资格考试培训4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高等职业院校与城市合作模式之设想

高职院校与所在城市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互动关系。由城市经济和建设的发展而产生对人才的需求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空间,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又为所在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又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以苏州为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系统阐述 “四个全面”战略,要求江苏省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担负起为全国改革发展探路的光荣使命,要以“四个全面”统领创新驱动发展,这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届党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新要求。苏州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是省内“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先行军和排头兵。2013年国家出台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苏州要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创新创业宜居城市。2014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支持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组成创新示范区的“8+1”布局中,苏州占了3个,处于核心地位。苏州将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和开发开放优势,努力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到2020年,苏州将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同时,苏州要担当先行先试历史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作为在苏州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苏州职业大学正在积极寻求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的对策,努力摸索适合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服务发展的路径。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效益的提升已不能再依靠资金的投入和规模的扩大,而需要依靠科技的发展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来实现。这就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和城市发展互为依托。从城市方面而言,应该主动将本地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就高职院校而言,更应该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在规划学校发展以及教学安排、新专业的建设等诸多事项上都要主动和城市职能相契合,必须有为城市发展服务的理念。只有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走出一片新天地,才能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据此,我们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与城市互动的“双主体模式”。所谓“双主体”,即指以城市和高职院校二者为主体,充分发挥二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二者之间又相互支撑,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

我们应当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将高职院校、城市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地方企业等相关主体均纳入其中,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彼此协作,和谐发展,建立一套高效、科学、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当以弘扬工匠精神为己任,打造技术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14-06-23)[2016-10-1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406/170742.html.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EB/OL].(2004-04-06)[2016-10-1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7/201001/xxgk_79654.html.

[3]王明达.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1995-09-23.

[4]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EB/OL].(2014-07-16)[2016-10-19].http:∥www.cqn.com.cn/news/xfpd/szcj/qyfc/gscy/927112.html.

[5]陈彬.一所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之道[N].中国科学报,2016-07-07(6).

[6]范其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7]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R].2011.

[8]刘延东.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在2016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6-05-10(1).

(责任编辑:周继红)

2016-11-15

曹毓民,男,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中文系1985届毕业生,苏州科技学院原副院长,现任苏州职业大学校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研究。

G40-052.2

A

2096-3262(2017)01-0020-05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