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展开的软件类上市企业管理效率分析

2017-04-02 15:41姚俊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上市企业数据包络分析效率

姚俊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软件类上市公司在管理效率方面的差异及其表现,并从管控体系、风控体系、激励体系、创新体系四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上市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上市企业提升管理效率的路径。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 上市企业 效率

中小型上市企业如何缩小与同类型的大型上市企业之间的差距?同时,大型时尚企业如何有效地保持市场份额,继续确定其市场主导地位?是学术界和市场主体始终关注的两个焦点问题。在企业结构方面,杨楠(2015)、贾明琪等(2015)、成沛祥等(2015)、张红等(2015)分别从资本结构、管理者偏好、股权结构、营销能力等视角对上市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证,提出了分析企业结构的关键性指标分析思路及实施路径。本文参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劳动生产率(赵文军,2015)、科研绩效(陈晓琳,2015;陈磊等,2015)、种植效率(麦尔旦·吐尔孙等,2015)等方面的成熟应用,对上市企业的管理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数据包络分析给出的径向量、松弛变量调整的方向与幅度进行了短板查找。

研究设计

本文拟定对新三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软件类企业进行对比性研究,试图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讨新三板市场上市企业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中小型软件类企业的深入发展提出提升路径,也为规范新三板市场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考虑到主板市场的企业数量远大于新三板市场的企业数量,为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本文以随机方式选定了新三板市场的软件类企业3家(中科软(430002)、金和软件(430024)、优炫软件(430208)),以及主板市场软件类企业8家(中国软件(600536)、浪潮软件(600756)、东华软件(002065)、宝信软件(600845)、华宇软件(300271)、卫宁软件(300253)、润和软件(300339)、榕基软件(002474))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数据包络分析,需要事先构建上述研究对象管理效率的指标体系。指标选取应具有代表性、独立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在广泛参考已有研究文献以及研究对象的财务年报的基础上,本文最终构建了如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共18个三级指标,具体见表1。

表1给出的指标分为产出类指标与投入类指标,产出类指标主要是用作进行数据包络分析的目标指标,投入类指标则是作为数据包络分析的评判基础数据指标。将这两类指标结合(即“单位资产下的净利润”指标、“单位资产下的每股收益”指标相结合),作为数据包络分析的最终目标指标,以其他15个指标(不包含“资产总计”、“净利润”、“每股收益”的三级指标)作为数据包络分析的评判基础数据指标进行分析。下面的分析研究就是基于上述思路、分析对象、指标体系来具体展开的。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结果

以表1中的投入产出指标构建CCR模型,采用IRS(规模报酬递增)进行单阶段管理效率分析,用DEAP2.1软件得到了11个研究对象的管理效率值(见表2)。考虑到是对不同规模的公司进行对比,因此对产出类指标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即将“净利润”除以“资产总计”、将“每股收益”除以“资产总计”后作为产出指标数值。。

从表2可以看出,11家企业的管理效率均大于0.60,最高值为0.98(由主板市场的中国软件取得),最低值为0.66(由主板市场的榕基软件取得);代表新三板市场的软件类企业,其技术效率普遍较低;代表主板市场的软件类企业,其技术效率普遍较高。这说明上述软件类企业间的管理效率虽然存在差距但并不是非常大。考虑到研究对象是以在两个市场中随机方式进行选取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我国软件类上市企业的普遍特征,即我国软件类企业间的技术效率差距并不是非常大,存在取长补短的可能性。

(二)管理效率差距产生的原因

1.新三板市场内企业的对比。就新三板市场内的企业,企业规模居于中小型阶段,企业的负债率较高,盈利水平不高,造成了其在效率分析中整体处于被动的局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三板市场内企业技术效率均偏低,以中科软(430002)为例,其技术效率取值为0.88,这说明新三板市场中软件企业技术效率也有偏高的。通过对比这三家新三板市场的产品,不难发现,效率最高的中科软产品特点明确,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且该产品是由其自身掌握的多项自主技术所支撑。虽然目前市场规模与大型软件类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市场融资和持续研发,这种市场规模的差距在一段时间之后将会补足。中科软的上述优点,在其它两家三板市场的软件企业中没有充分体现,这就反映了上述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性特征在它们身上并不存在。新三板市场原本就是为具有较好的市场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所准备的,这种较好的成长性通过二级市场的检验,其正确性得到了再次确认。因此,可以确定,经受得住市场检验的企业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2.主板市场内企业的对比。就主板市场内的企业,企业规模要高于新三板市场。其技术效率水最低值为0.66,最高值为0.98。结合数据包络分析给出的径向量、松弛量调整的方向与幅度,可知主要的调整在于降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同时提高研发费用、应付职工薪酬方面。结合这8家企业的产品特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关键特质,就会发现,在主板市场上市的大型软件企业,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大企业病”,这种病的最大特征就是规模不经济,大而无效率。这种企业病的生成一定程度源自于其过去在市场中的盲目拓展的结果。随着其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其依赖原有技术优势占领市场的意愿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其采取自我更新的方式进行效率提升的意愿就更加微弱。这两种总和因素的作用,导致了其技术效率未出现逐年提升的局面,反而在某些企业中出现了显著地落后于新进市场企业的不利现象。这一点在各项管理相关类费用逐步提升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现有的市场规模的维持,多是利用已有的资金优势,通过客户维系去完成,而不是通过技术创新去吸引客户选择本公司的产品来实现。另外,在企业内部结构来看,导致大企业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利润分享的格局已经被固化。在企业红利分配,持股方面,均被已有的利益集团所牢牢掌控。代表着技术进步的新生力量,在公司內部是无法通过技术奉献来实现利润共享的。因此,一部分具有新进技术的代表,被小微型企业吸引,从而加剧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困境。

3.全系列对比。对主板市场企业与新三板市场企业进行全系列对比后,就会发现,只有有明确的市场细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源源不断创新力的企业,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才会稳步提高。要实现这些目的,在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研发、企业管理中必须有一套完善的体系进行支撑,这一套体系必须是一种动态的体系,其自身要具有调整性与优化性。这种体制性约束,其实在此次研究中的效率分析结果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技术效率较高的企业,其内在的管理体系水平就显著地高于技术效率较低企业的管理体系水平。只是由于这一体系是一种内涵的体系,必须通过挖掘式的定量分析才能将其展现给大众。同時,在全系列对比中也发现,实行(部分程度或者全面)股权激励的企业,其产品的持续更新换代能力是优于未实行股权激励的企业的,这说明,产品的自我升级与换代可以在企业内部通过内循环的方式自我完善,并且这种内循环的自我完善是优于通过外部引进、吸收的方式形成的逼迫式的自我完善的。还有,在进行企业管控中,有效的成本管控、风险管控,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能同步降低企业的发展风险。这一点对软件类的高科技企业尤为重要。企业的发展风险在企业的各个生产、管理点上,每一个生产、管理点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点,只有采用系统化的风险管控方式,才能将企业发展风险降到最低。这一结果在上述11家企业的分析中,以风险点带来的利润下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管理效率的提升路径

(一)建立系统化的管控体系

此处的管控体系是指在销售费用、生产费用、管理费用的管理中,要更加强化项目管理责任制。以预研项目、研发项目、在线项目等作为项目类型的划分,对不同类型的项目进行不同的管控,确保项目经费在可算、可控、可变的框架下,在系统性的管理下有效运转。而不是采取分散管理、多头无效的管理方式,避免项目资金的浪费和不足。

(二)建立或规范股权激励体系

建立或规范股权激励体系,是指建立一套能上能下的股权激励体系,不能是只有奖、没有罚的体系,也不能是一种只有进、没有出的体系。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哪个阶段,只要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员工,都应该给予股权激励奖励,通过为其分配与其贡献相当的股权来促进其为公司继续服务,同时对那些有潜力的员工,也起到了一个启迪与激励的作用。同样,对公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员工,其原有的持股也要进行相应的调减,调减的比例与对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相匹配。这种机制必须在公司内部长效化,不能是一种短期行为。只有这样激励,才能确保公司发展具有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

(三)建立全系统的风险管控体系

建立全系统的风险管控体系,重点是对企业内部的各个生产点和管理点进行风险排摸,通过模拟生产和模拟管理的方式,并结合已有的行业经验,确定各个点的风险情况。在确定了各个生产点和管理点的风险分布情况后,结合公司财力,确定风险管控津贴,对高风险的岗位适度提高工作报酬。同时,建立一套风险管控机制,通过风险巡查和复查人员的工作,协助在风险点工作的人员降低风险点爆发风险的概率,由此带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建立健全创新体系

此处的企业创新体系是有别于股权激励中的创新部分的,其核心是通过设立创新资金,为具有一定的市场可行性的创新产品,提供市场孵化机制。利用这种创新体系,吸引企业内外部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人才,将创新性产品带入到企业孵化器中孵化,实现企业创新与个人创业的融合发展,由此来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分析[J].管理学报,2015(6)

2.贾明琪,朱亚宁,辛江龙.管理者过度自信、管理者偏好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5(7)

3.成沛祥,肖汪洋,邓超.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研究[J].求索,2015(7)

4.张红,周智雄,庄伯超.营销能力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我国中小板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7)

5.赵文军.我国省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1990-2012[J].经济学家,2015(6)

6.陈晓琳.农林高校科研投入、产出及绩效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5(6)

7.陈磊,王应明.兼顾偏好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5(12)

8.麦尔旦·吐尔孙,杨志海,王雅鹏.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种植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江汉平原粮食主产区400农户的调查[J].华东经济管理,2015(7)

猜你喜欢
上市企业数据包络分析效率
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效率研究
浅谈企业融资行为
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分析及启示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