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开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相火”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因五行五气数量上与三阴三阳不相匹配,于是《黄帝内经》中将五行五气分别增加一“火”来和三阴三阳配合[1]。及至金元时期,寒凉派刘完素认为人体致病多归属于“相火热之胜”而为病,治病需从寒凉入手,并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这一理论[2]。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出“左肾属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右肾属火,……是言命门相火也。”提出了相火寄于右肾,至此“相火理论”由传统的《黄帝内经素问》中相火与五运六气相对照的的阐义发展为对照于人体的生理病理[3]。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张元素提出了“命门为相火之源;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由“人火”、“龙火”之说引伸出君火、相火之间的异同[4]。李东垣首次在《脾胃论》中提出“阴火”一词:“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可见他将“阴火”这一概念理解为因内伤而引发的病理火热邪气[5]。至朱丹溪在《内经》、《难经》及各代前贤相火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宋代理学观点而系统的发展和总结了相火的概念、部位、性质、功能和临床应用,较为完善的提出了相火理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惟火有二:日君火,人火也;日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指出君火和相火,实质皆为火,并引申出“凡动皆属火”,“动”为火的根本属性。所以朱丹溪认为相火之动分为正常运动的相火和妄动的相火,而妄动的相火则为致病的邪火[6]。明代张景岳于《类经》提出:“君火以明,正此明也,相火以位,正此位也,盖明而在上则为君火,伏明在下则为相火,曰君日相无非阳气之所在耳。”的观点,通过自然界与人体的类比认为君火、相火均可归属为人身阳气[7]。《景岳全书》中说:“盖总言大体,则相火当在命门,……君相之火,正气也,正气之蓄为元气。……且凡火之贼伤人者,非君相之真火,无论在内在外,皆邪火耳。邪火可言贼,相火不可言贼也。”可见张景岳认为相火为人身正气,而非邪气。
结合对各代医家相火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从“六气皆从火化”、“凡动皆属于火”、“君火、相火均可归属为人身阳气”、“相火之动分为正常运动的相火和妄动的相火,妄动的相火则为致病的邪火”等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和合理的运用相火将对我们临床运用中医学理论治疗中医火热邪气所致的病症起到广泛的适应性和另辟蹊径的治疗效果[8]。
朱丹溪认为相火源于下焦肝肾,所以妄动的病理性相火就是引起肝肾疾病的一大致病因素。杨震主任医师在乙肝的临床治疗中,依据相火理论研究乙肝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并把引起乙肝的病理性相火分为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五类,以相火理论这一途径治疗乙肝,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9]。
中医认为不寐的发病与精神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上肝脏的生理病理影响着人的精神情志,而相火又源于下焦肝肾,所以张怀亮教授依从相火理论并结合其多年治疗不寐证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提出了“从相火论治疗不寐”的学术观点,并依据相火理论将不寐证的临床辩证分为肝血亏虚、火失承制;肝气郁遏、胆火上炎;少阳失枢,相火失宣;肾水不足,相火上越;肝肾阴虚,火失收敛五型,临床辩证论治疗效斐然。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认为相火源于下焦肝肾,并在《丹溪心法》中说到:“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晕也……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晕也。”可见眩晕和相火存在密切联系[10]。杨克勤医师认为相火异常是眩晕发生的主要病因,并在此基础上将相火异常导致的眩晕概括为情志不遂,相火内郁、饮食不节相火亢进、年高劳倦相火妄动、寒邪内盛相火虚衰四类,以相火理论辩证治疗临床俱佳。
中医没有抑郁症这一确切病名,其大致归属于中医的“郁证”、“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中医认为抑郁症多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马书玖医师通过自身临床实践及对相火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以相火不足,心神无以振奋辩证论治抑郁症的方法,临床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11]。
中医解释痤疮是由体内火热邪气郁积外透肌肤所致,对痤疮的病机辨证为肝肾阴虚,火热邪气久郁成毒。陈五一医师根据妄动的相火即人体病理性的局部内生火热这一理论结合临床将痤疮按病理性相火分为肝胆郁热相火型、湿热上蒸相火型、肝肾阴虚相火型、气滞血瘀相火型四型,并以此理论临床运用治疗痤疮疗效明显[12]。
张景岳的认为相火为人身正气,而非邪气,内经又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说,可见中医中的正气和西医的自身免疫系统有密切关联。董燕平教授通过研究相火理论和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相火和西医的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在生理病理机能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并基于此提出了“肾元亏虚,相火妄动”的理论。实际临床使用中,运用相火理论来辩证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于中医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13]。
综合各代医家对相火理论的观点认识,相火理论是各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和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对相火这一概念通过对自然界及人体的运转规律的类比观察,以五气六运、气机学说、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为背景,运用整体研究、由表知里、取象比类等思维方法,而逐渐完善所形成的中医学概念及理论[14]。其不仅是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完善,还是中医学临床治疗的完善和重要探索。临床运用相火理论不仅可以独辟蹊径的治疗乙肝、不寐、眩晕、抑郁、痤疮、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对凡可归纳为因病理性火热邪气所致的病证运用相火理论均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相火理论是一个仍待发掘的中医宝贵财富,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7.
[2] 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8-99.
[3]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3-35.
[4]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89.
[5] 明·张景岳.类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28-229.
[6]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9.
[7] 郝建梅,凌曼芝,杨彩虹.杨震主任医师应用相火论辨治乙肝的学术思想[J].陕西中医,2005,26(9):941-942.
[8] 杨 磊,相火理论的本义溯源及理论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39-42.
[9] 杨卫东.东垣“阴火”与丹溪“相火”之异同[J].中医研究,2006:8(19):4.
[10] 陈五一.运用丹溪相火学说辨治寻常痤疮[J].河南中医,2008:28(10):90.
[11] 杨克勤.从相火论治眩晕理论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3:5(5):63-64.
[12] 马书玖.抑郁症为相火不足之管见[J].光明中医,2009:24(6):1126.
[13] 陈 佳.张怀亮教授从相火论治疗不寐经验探讨[D].河南:河南中医学院,2014:9-11,14-17.
[14] 张铁军,张雪娟,董燕平,苗华为,董燕平教授从相火妄动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理论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