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艳,尹利华,冯丽彦,白兰,王乐天(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肝脏移植研究所,北京 100039)
我国器官移植技术发展迅速,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器官来源不足的问题[1]。目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成为移植器官的主要来源,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器官捐献者家属做出捐献的决定往往要经历巨大的思想波动及心理斗争,加上因亲人去世的悲痛情绪,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这一现象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的关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对106例器官捐献者家属在捐献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及干预,使家属基本情绪稳定,积极面对逝者、家庭和社会。现对器官捐献家属的哀伤护理总结汇报如下。
本院移植研究所自2013年9月12日- 2015年6月2日共进行了器官捐献106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32例。年龄为6个月~ 70岁。
哀伤是人们在失去心爱的人或事物后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的正常情感反应,是痛苦经历和悲痛的体验[2]。哀伤护理是指专业护理人员以医学、心理学的多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协助哀伤者(指遭遇失落或被夺取心爱的人)在合理的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的完成,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目标是协助哀伤者处理因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3]。
3.1 思想教育:患者住院期间,提前对其家属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相关疾病知识及心理压力疏导,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家属的焦虑水平[4]。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交流,真诚聆听并给予有效指导,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使家属将内心思想和痛苦诉说出来,护理人员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帮助。向家属宣传器官捐献的重大意义及其崇高性,使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形成正确的认识。
3.2 心理护理:患者家属既要照顾患者,又要承受失去亲人的巨大精神打击和难以抑制的悲痛心理。对捐献者家属做好死亡教育,向家属解释死亡是生命的最终归宿,每个人都无法逃避,使家属真正理解死亡的意义,认识到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提高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护理人员应给予家属心理安慰,语言亲切,态度诚恳,及时了解家属的需求,护理工作中应针对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患者家属进行适合的心理护理。
3.3 家庭支持:家庭是患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依托,无论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完善,都无法代替家庭的作用[5]。护士应认真聆听家庭每个成员诉说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然后针对每个人的表现与感受进行评价,并给予正确指导,协助改善亲属之间的关系,使其家庭内部加强沟通,互相鼓励,从而建立和谐的家庭支持体系。
3.4 辅助疗法:可以通过音乐疗法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6]。根据不同的心理表现,对症配乐法分组选择不同的音乐,引发人体心理生理状态的改善,产生兴奋或抑制的情绪反应,缓解紧张情绪,有效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放松的作用,减轻家属悲伤心理。
3.5 家属参与:积极询问家属的要求,尽最大能力以最佳的途径满足家属正当合理的需求,以降低家属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尽量满足家属对患者治疗、护理和生活的要求,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患者的照护活动,使家属从中得到安慰,从而稳定情绪,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3.6 尊重家属意见:林慧莲等[7]提出了临终关怀中的舒适护理,让患者进入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与放松,家属也获得了心理上的舒适。满足家属参与照护的需求,提高合作性和丧亲后的支持,还有在患者病危时,家属可能提出拒绝抢救及治疗,我们应对其意见予以尊重并视情况合理合法地采纳,使捐献者减少痛苦,且有尊严的离去,使家属得到安慰。
3.7 人性化的临终护理:人性化的临终护理给捐献者家属以有力的支持,有利于其承受悲痛和忧伤,在护理中贯彻整体护理观念的体现。临终关怀是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的全程护理模式,它涵盖了所有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需要。要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一个共度有限时光的安静环境,尽量满足家属提出的对患者有利的要求,其中包括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合理要求,放宽陪护制度,指导家属参与一些生活护理,尽量让家属多陪伴患者,使患者家属得到慰籍,借以弥补以前自己对患者的不周之处,减轻家属在患者逝世后的内疚心理。
综上所述,对捐献者家属的哀伤护理是器官捐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应观察和分析捐献者家属不同心理变化,不同的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使家属顺利度过即将失去和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历程,提高家属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同时改善捐献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