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实践研究

2017-04-01 19:30王炜杰杨崇周安宇郑文宝
学理论·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王炜杰+杨崇+周安宇+郑文宝

摘 要:当前,我国正从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跨越,需要一大批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而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有卓越的专业素质,更要有卓越的职业伦理素质,才能在工程活动中自觉担负起人类健康、安全和福祉等责任。当下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工程伦理问题促使我们反思工程伦理教育的缺失,探索符合实践的工程伦理教育路径如下:从工程管理部门角度,要深入研究工程行业技术标准,建立工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明确工程相关参与者的权责;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应制订卓越计划的通用人才标准,细化各层次人才工程伦理教育目标;从学校角度,要高度重视工程伦理教师团队建设和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多样化的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方法,要树立工程文化观,重视学校工程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伦理;工程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14-02

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新要求,促进我国由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跨越,从2010年起教育部就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对大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应该是“卓越计划”题中应有之义,应该成为高等工程院校尤其是“卓越计划”试点院校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要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工程素质,需要专业教育与工程文化教育的结合,而工程伦理教育则是提升工程技术人才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工程伦理素质的意义

工程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卓越的专业素质与高尚的伦理道德的统一,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1.工程伦理素质是卓越工程师必备的、首要的工程素质

“卓越计划”中的“卓越”应该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对于一个出色的工程师而言,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就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是对人类、社会、自然协调发展高度负责的人生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一个人仅有卓越的专业素质却缺少道德伦理的约束,那么他对人类而言可能是一个可怕的敌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如二战时期的石井四郎本是世界顶尖级的细菌学专家,可以利用其学术专长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个人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极度缺失的他,人心泯灭,致力于细菌战的研究,给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用科技杀人的刽子手。

工程师是科技转化为工程的媒介,工程活动能否协调好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能否对工程实践潜在的风险做出预测和控制,工程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师只有懂得工程伦理规范,在工程活动中内化为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才能用卓越的专业技术化解危机,造福人类。

2.现实工程实践中的伦理缺失危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伦理素质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工程活动是人类一项复杂的生产活动,与人类自身、社会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工程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工程概念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矿山工程、机械工程等领域逐渐延伸到了一些新兴领域,如生物工程、信息工程、基因工程、生态工程、食品药品工程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相关法律不够健全,加之一些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缺失,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类工程事故、工程安全问题频发,如建筑工程领域的“楼脆脆” “楼歪歪” “夺命桥” “吃人桥”事件;食品行业由添加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引发的安全问题;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给公众的身心甚至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敲响了警钟。严峻的现实促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工程活动内在隐含的重要的伦理问题。工程师作为工程决策、设计、实施、管理等实践活动的主体、关键,如何自觉地担负起对人类健康、安全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责任,这应该成为工程教育的第一主题。

工程伦理就是当下接受的、各个工程师组织和工程协会所批准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以及工程师个人的道德理想、品质、观念和行为[1]。简单来说,工程伦理是工程活动中的社会伦理关系,是工程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工程伦理教育就是对各类工程专业的学生、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对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除通过扎实的专业训练增强其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外,必须加强工程伦理教育,通过对工程决策、设计、实施、管理全过程中隐含的伦理道德规范的讨论,明辨工程活动中的是非曲直,提升未来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伦理意识,让伦理责任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对工程活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当前国内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国家,但是我国的高等工程院校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一直缓慢发展,近年来各类工程领域的安全事故频发引发了学者对工程伦理问题的高度关注。

当前,国内有关工程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伦理的基础理论问题” “国内外工程伦理比较研究” “工程人员伦理意识与社会责任”“工程活动过程中的工程伦理研究” “工程师与可持续发展” “工程中的利益与风险”以及“工程伦理教育和工程案例的伦理学思考”等方面,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关于工程伦理及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和探索[2]。但从国内的工程伦理教育实践角度来看还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绝大多数工程院校尤其是“卓越计划”试点院校对工程伦理教育重视不够。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作者来源单位,笔者做了初步统计,有来自六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参与工程伦理问题的研究与探索,而其中来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高校的只有近四十所,真正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的也只有十几所。而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截至2010年已达1 003所,纳入“卓越計划”试点的高校至今也达到了210所。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由此可见我国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对工程伦理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笔者曾对“卓越计划”中的十三所院校拟定卓越方案进行深入研读,虽然多数院校在人才标准中提到与工程伦理相关的人文素养,但也只是轻描淡写,有的只是方案培养目标后边的点缀而已,更重要的是缺少相关的课程支撑,有的即以思政课代替。

其次,成果分散,研究角度各有侧重,缺乏系统的、有机的整合,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工程伦理教材体系。到目前为止成果多是论文形式,对工程伦理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译著很少。笔者从国家图书馆检索到与工程伦理相关的著作较少,其中台湾的专著或译著有六部,大陆出版的有三部:即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肖平的《工程伦理导论》、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唐丽的《美国工程伦理研究》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丛杭青、沈琪编译的《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此外还有没被国图收藏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李世新的《工程伦理学概论》。

再次,师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通过对近六十所院校的工程伦理研究者进行分析,发现除个别来自工程专业院系外,绝大多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专业有法学、哲学、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缺乏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背景,对于工程专业不够熟悉,不能从深层次挖掘工程伦理元素。而工程伦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需要教育者具有综合学科知识背景[3]。

此外,我国工程行业缺少不同工程技术人才的行业标准。绝大多数具体的工程门类至今尚无职业认证制度,全国性地对工程师整体性职业认证仍然缺乏。工程职业认证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工程伦理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缺乏制度保障[4]。

三、“卓越计划”下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对策

针对我国工程伦理问题和工程伦理教育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以推进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工科院校尤其是卓越试点院校应该增强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紧迫感,全面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从工程管理部门角度,要深入研究工程行业技术标准及在工程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制定工程技术的行业标准,建立工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把行业所需工程伦理规范用规章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明确工程相关参与者的权责,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以此来引导我国高等工程院校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应制订卓越计划的通用人才标准,明确将工程伦理规范列入其中,并细化各层次人才工程伦理教育目标,以此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实践:在本科生阶段,让学生认识到工程活动有伦理问题,培养伦理意识和道德敏感性;在硕士生阶段,导入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在博士生阶段,培养伦理情怀,促进工程研究与伦理研究互动[5] 。要积极组织工程伦理方面的教研、校际交流。集结国内研究力量,组织人员深入研究国外工程伦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一些高校已经进行的教学探索的成果,构建分层次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翻译或编写教材,以卓越试点院校和试点专业为基础,逐步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实践。同时要加大师资培训,尤其是提升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素养。

从学校角度,首先,要高度重视工程伦理教师团队建设和工程伦理课程建设。要广泛吸纳哲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从事实际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结合各自专业知识背景,打造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背景互补的教学团队,以弥补以往研究中学者学科背景单一的状况,以便在工程伦理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形成工程伦理教育合力。同时要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并且切合现代工程实际、教学结构合理、教学体系完整科学的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并把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工程专业尤其是卓越试点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体系中。其次,研究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多样化的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与生活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教育与伦理通识教育的结合,在专门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的同时,还要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专业课、思政课教学之中,实现教学环节渗透。教学要从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关注现实的工程伦理问题,认识到工程伦理的实际应用意义,还可以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在校园论坛上开辟工程伦理研讨栏目,形成全校关于现实工程伦理讨论的互动效应,在讨论中实现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再次,要树立工程文化观,重视学校工程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自高中阶段的分科教育开展以来,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缺失,与卓越工程师的标准有距离,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还需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即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既要一如既往地通过加强专业实习和校企合作提升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探索工程文化教育的新内容:如文化公选课、文化讲堂、校园文化活动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工程文化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世新.工程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 .

[2]肖平.2007年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报道 [J].学术动态,2007(3):37-38.

[3]李高扬.工程类人才培养中工程伦理教育教学研究[J].当代经济,2016(8):92.

[4]郭飛,王续刚.中国的工程伦理建设:背景、目标和对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0.

[5]张恒力.探索工程伦理教学与研究规律 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发展——全国工程伦理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6):120.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
基于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